第二节 疫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222&run=13

建国前,只有少数民间兽医,医术低,药品匮乏,畜禽常因疫病蔓延死亡率高。建国后,重视培养和发展兽医队伍,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疫病危害大为减少。
鸡瘟、禽霍乱 为养鸡大患。1956年,兽医人员和村队兽医防疫人员实行巡回注射防疫,1957~1967年,防疫密度为40%。自1969年起,开始进行鸡霍乱防疫,1981年鸡瘟、禽霍乱防疫密度分别增至75%和40%。1986年,实行防疫技术划片承包和群众自防相结合的方法,每年夏季对养鸡户进行一次防疫,至1990年,防疫密度分别增至85%和68%,鸡瘟发病率由1965年的1.49%降到0.64%,禽霍乱发病率由1965年的1.04%降到0.37%。
猪瘟、猪丹毒 对猪威胁较大。1954年起,国家每年拨发防疫药品。1956年,组织兽医工作人员和村级兽医防疫人员,每年坚持春、秋两季防疫,并实行市场补防。1957~1977年,防疫密度为46~78%,以后逐渐加大。1986年,实行防疫技术划片承包,除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外,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补防,一次性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打耳号作防疫标记,确保免疫系数。1987年防疫密度提高到92%。两种疫病的发病率由1957年的8.5%降到0.73%。
马传染性贫血病 1973~1981年,境内先后共检出病马44匹,病畜除自然死亡外,其余全部捕杀深埋。该病经检疫、捕杀净化和连续注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等综合防治措施,1982年后,未再发生。
奶牛结核病 1974年,市奶牛厂检出病奶牛6头,检出率6.7%,1981年,检出53头,检出率为54%。以后,采取淘汰病牛等综合措施,该病逐年下降。1988年,检出率10%。1995年检出率为3.4%。
牛焦虫病 1984年7月,牛奶厂首次发生奶牛焦虫病,发病率达80%,死亡奶牛4头。此后,每年在此病易发季节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焦虫病未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