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214&run=13

建国前,境内蝗灾常有发生,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颗粒不收。建国后,随着引种和肥料种类增多,病虫害种类仍有所增加。60年代起,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数千亩,80年代,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仍有万亩左右。90年代,由于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新动力药械的不断推广应用,防治面积达90%以上,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5~50万公斤,挽回蔬菜损失300万公斤以上。
病害防治
小麦病害主要有锈病、散黑穗病、白粉病、全蚀病和黄危病。建国初期,散黑穗病发生严重,病株抽穗早,穗畸形,全穗受害,子房及颗壳全部破坏变成黑粉。此病多为种子带菌传染造成,建国前防治无方。建国后,实行药物浸种拌种,有效地得到防治。70年代,在播种前采用1%的石灰水,或25%的粉锈宁浸种拌种,效果较好。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有叶锈、条锈、秆锈3种。发病后营养不断被病菌消耗,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降低,严重的植株渐渐枯萎。50年代普遍发生小麦锈病,严重时减产达50%以上。建国后,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发病时喷洒0.3~0.5度石灰硫磺合剂、25%的敌锈钠或25%的粉锈宁,有效地控制此病扩散。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梢及茎秆,严重时浸染穗部。叶片受害易早枯,茎和叶梢受害易倒伏,由于叶面布满绒状霉层,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致使麦粒不饱,造成减产。60年代后,由于种植密度逐渐加大,通风透光差,此病呈上升趋势。80年代后,有些地块发病相当严重。主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铲除病体深耕翻入土中,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防止大水灌溉等办法进行预防,发病时用50%的托布津、25%的多菌灵或粉锈宁喷洒治疗。全蚀病、黄危病也时有发生,防治办法大致相同。
玉米病害主要有叶斑病、黑粉病、病毒病、粗缩病、锈病等。80年代后,多采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麦套玉米,宽窄行种植,增施肥料,加强肥水管理,适期早播,使发育期提前避开发病期,控制病情发生和发展。
大豆病害主要是兔丝子。50年代、60年代危害严重,只能在幼苗期结合中耕除草及时铲除。70年代后,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和施用“鲁保1号”生物农药相结合的办法抑制此病发生。80年代后基本绝迹。
虫害防治
小麦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以蚜虫危害较大。由于滥施农药,农业生态平衡被破坏,60年代,每年都有发生。80年代后,蚜虫危害更为严重。防治办法主要是喷洒1.5%的乐果粉、50%的敌敌畏、50%的马拉硫磷油剂等。
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粘虫。玉米螟喜中温,在气温16~30℃时,尤其是17~22℃时最易滋生。60年代,多以“六六六”粉拌砂土灌株芯进行防治。70年代后,用1.5%锌硫磷颗粒剂兑细砂或50%的敌敌畏灌顶。粘虫系暴发性害虫,1975年,东刘村玉米虫暴发时两天吃光叶片。施用2.5%的敌百虫、50%的锌硫磷和50%的敌敌畏,粘虫得到防治。
大豆虫害主要有造桥虫、蚜虫和食心虫,50年代危害较重,70年代后,因防治及时没有发生。
蔬菜病虫害防治
蔬菜病害:大白菜有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黄瓜有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蕃茄有早疫、晚疫、龙霉、病毒、叶霉病、脐腐病;辣椒有病毒病、炭疽病、疫病、脐腐病、日灼病;茄子有褐纹病、绵疫、黄蒌病。其他蔬菜受害多是以上几种菜病。虫害主要有菜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地老虎、蛴螬、粘虫、黄叶虫、螵青虫、潜叶蝇、地蛆、造桥虫,棉蛉虫也危害蔬菜。
对蔬菜病虫采取多种防治办法。
土法防治 建国前后,多采用翻地时拾虫,虫发时捉虫或用草木灰、石灰水、烟草水、苦树皮粉、苦杞子粉喷洒。
药物防治 50年代主要用滴滴涕。60年代,用六六六、滴滴涕、乐果。70年代增加敌敌畏、马拉硫磷、托布津、多菌灵。80年代后,又使用氧化乐果锌硫磷、敌百虫、久敌磷、溴氰菊酯、速灭杀丁等高效低毒新农药防治虫害。
生物防治 70年代,开始用青虫菌、杀螟杆菌治菜青虫、玉米螟,效果较好。
物理防治 用黑光灯、糖醋液、扦柳枝把子、谷草把子等诱杀害虫。
此外,深耕冬灌,轮作灭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选用良种,加强水肥管理均可减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