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210&run=13

粮食作物
冬小麦 为市区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产量一直低下,1949年,亩产只有34公斤。1952年,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14900亩扩大到18395亩,平均亩产提高到86公斤。自1956年始,种植结构不断调整,面积逐年减少,是年为18154亩,平均单产101公斤;1970年面积为16074亩,单产190公斤,总产量305.4万公斤;1975年,面积为15261亩,单产315公斤,总产量481.48万公斤;1979年,面积为12927亩,单产316公斤,总产量408.49万公斤。后铺、五里营、东刘等村出现过400公斤以上的高产地块。由于地处城市近郊,改革开放以来,种田和经商相比见效慢、效益低,1981年后,产量呈下降趋势。1983年,面积降为10851亩,单产357公斤。1987年,种植面积为9020亩,单产336公斤;1990年,面积为7296亩,单产322公斤;1995年,面积3570亩,单产407公斤。
玉米 清末传入境内,只有零星种植。1949年,面积扩大到860余亩,平均单产38.5公斤,以后逐年扩大。至1986年,面积已达7422亩,单产306公斤,为城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64年,开始推广杂交品种,平均单产增加到127.5公斤。1970年,种植面积9879亩,单产达206.5公斤;1975年,面积为9814亩,单产为286.5公斤,总产为281.17万公斤;1983年,面积为8315亩,单产309公斤,总产为256.93万公斤;1987年,种植面积为7365亩,单产为311公斤;1990年,面积为5952亩,单产为335公斤,总产为199.39万公斤;1995年,面积为2952亩,单产416公斤,总产为122.8万公斤;
大豆 清末已居主要粮食地位。1949年,种植面积为6540亩,平均单产28公斤;1952年,种植面积增加到8074亩,单产提高到71.5公斤,总产达57.73万公斤;1956年,面积为
重点年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一览表
表 10-1 单位:亩

8556亩,单产为68.5公斤。由于产量较低,1970年,种植结构调整时减少到2478亩,1975年,减到1533亩,单产97公斤。1990年,面积为1148亩,单产为116公斤。1995年,面积612亩,单产209公斤,单产为历史最高水平。
地瓜 民国初年只有少量种植,至1949年,面积增加到2991亩,亩产只有68.5公斤(地瓜折粮为五比一),多是春栽秋刨,生长期长。1964年,面积增加到6937亩,亩产达176公斤。1970年以后,地瓜种植逐年减少,至1990年,境内只种25亩,1991年后,不再种植。
谷子 种植历史悠久,建国前后一直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多为春播。1949年,播种面积为1126亩,单产45.5公斤。1952年,增加到1390亩,单产75.4公斤。1956年为高峰期,增长到1838亩,单产增长到115.3公斤。1958年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75年,只有15亩。1979年,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467亩,单产150公斤。之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至1990年,仅有谷子20亩。1991年后,不再种植。
高粱 建国前后为生活主粮。1949年,种植面积2600亩,亩产只有
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一览表
表 10-2 单位:亩产公斤、总产万公斤


40余公斤。1952年,改变种植结构,单产达到108.5公斤。以后几年产量基本处于徘徊状态。1975年,引进杂交品种,单产增加到130公斤,但质量差,多作牲畜饲料。之后,杂交高粱逐渐被玉米取代。
水稻 60年代初,运河疏浚,水源丰富,引进水稻3000亩,单产只有200余公斤。70年代,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改良,产量逐步提高,80年代初,单产已达500公斤。后因黄河截流,运河枯竭,停止种植。1990年,区内只有水稻20余亩。1991年后,不再种植。
其他杂粮 如绿豆、豇豆等,多在田边地头出现,无大面积种植。
蔬菜作物
大白菜 为境内主要蔬菜品种。建国前,大白菜除满足本地生活需要外,另加工成“京冻菜”远销江苏、浙江等省。建国后,栽种面积逐年扩大,70年代达7316亩。8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细菜需求量增加,大白菜种植面积减少,1990年,只有1400余亩。1991年后,根据蔬菜季节种植原理,引进推广早春结球白菜种植新技术,每年3月进行塑料薄膜覆盖种植,60天生长期,5月即可成熟上市。
韭菜 清末,只有零星种植。30年代,面积有所增加,70年代,均春季上市。80年代,由于实行保护地膜栽培,四季均有韭菜上市,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远销外地。
芹菜 建国前就有种植,多为春天下种。60年代,刘庄村从天津引起黄苗实心芹菜,并改春播为夏播,秋栽,产量、质量都有提高。80年代,芹菜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实行保护地膜栽培后,一年四季均有上市。
茄子 栽培历史悠久,历来是夏秋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60年代中后期,集中蔬菜基地栽种。80年代后,兴起温室育苗,小拱棚、塑料大棚栽培,每年5月初即可上市,除满足本地需要,多有外销。油瓶茄子为本地特产,水分少、味道好。
甘兰 40年代从日本引进甘兰品种,发展较快。50~60年代,已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70年代,引进早熟品种,改秋种为春种,春季即可上市。实行保护地膜栽培后,早春种植,4月中旬即可上市。
圆葱 建国前有少量种植,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60年代,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1964年前,为直播,之后改为先育苗后栽种,亩产3500-4000公斤。80年代,细菜品种增多,圆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只有少量种植。
西红柿 建国前只有小面积种植,多为观赏。初级社时菜园有栽种,以后逐年增加。1956年,刘庄村西红柿面积达5亩之多。自1958年起,使用玻璃阳畦育苗,栽种面积逐年增加。1990年,栽种面积为1350亩,1995年因土地面积减少,降至1000亩,全部为大棚、阳畦种植,上市早,经济效益高。
芸豆 建国前有零星种植,多与小麦套种,豆荚青绿滚圆,味道好。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改为菜园种植,至70年代,已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80年代,实行保护地膜栽培,上市时间大大提前,4月即可上市。
菜花 60年代,系引进品种,70年代初,境内只有少量种植,夏天育苗,秋初栽种,秋末冬初收获上市。70年代末,栽种面积达500多亩,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80年代中期,由于实行保护地膜栽培,变单季为双季,春秋均可栽种。之后因建设用地增多,菜田面积缩小,1990~1995年,菜花栽种面积降至300余亩。
菠菜 传统蔬菜。建国前后,菜园、大田多有种植,面积约700余亩,亩产1500余公斤。60年代后期,面积逐年增加,80年代初,达到1000余亩,亩产3000余公斤。80年代中期,实行保护地膜栽培和合理密植,产量不断提高。1990年,亩产4500公斤,1995年达5000公斤。
食用菌 70年代初,为外地引进品种,只有零星种植。80年代发展较快,至1985年,有蘑菇专业户10多家。1990年,出现了蘑菇专业村(后刘村),蘑菇专业户有所增加,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有的专业户季产蘑菇达5万公斤。此外,银耳、木耳、猴头也有零星种植。
瓜类 自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瓜、北瓜、冬瓜、西瓜、甜瓜、脆瓜都有种植,多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出现,很少大面积种植。只有荀瓜,建国前后种植面积约1000亩左右,亩产达2500公斤,品种有长秧和短秧两种,多是地爬。70年代大面积引进西葫芦,荀瓜遂被代替,西葫芦亩产可达5000多公斤。1995年,由于土地减少,西葫芦减至100余亩。90年代初,引进佛手瓜种植新技术,每年2月进行塑料薄膜覆盖育苗,4月份移栽,10月份可成熟上市。
萝卜 境内萝卜种植历史悠久。萝卜有辣萝卜、胡萝卜两大类。胡萝卜又有红皮和黄皮两种,建国前后菜园和大田都有种植。50年代中期一度减少,60年代初,面积又开始扩大。70年代、80年代逐渐减少,至1995年,种植面积只有400余亩。
蔬菜种植面积变化一览表
表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