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供销合作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182&run=13

民国时期,济宁城区无专门供销合作经营机构。1949年3月,市人民政府积极发展集体合作生产事业,成立济宁市合作推进社,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0年4月,合作推进社更名济宁市供销合作总社。1951年4月,供销合作总社改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村社员开始集资入股,每股3元,并陆续成立了皮毛消费社、职工消费社、教职员工消费社、电业消费社、店员消费社、机关消费社、市民消费社等。建成了新华皮厂、轧锨厂、面粉厂等小型企业。1956年2月,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撤销,成立杂品贸易公司。为方便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和组织副业生产(编苇席、编草袋、编蒲包),在城郊农村组建基层供销社12个。
1958年11月,杂品贸易公司与商业局合并,所有制由集体变为全民,农村基层供销社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市内仅有生产资料经理部和土产杂品经理部。1959年,设立城关供销社,下辖5个门市部和南阳湖供销社。1961年8月,恢复供销社(集体所有制)和基层供销社建制。1963年11月,生产资料经理部和土产杂品经理部合并称济宁市供销合作社综合经理部,负责境内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品种约3300种,年经营额120多万元。1975年11月,重新组建济宁市供销合作社,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下设土产杂品果品公司、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公司、物资回收公司和郊区供销社。
1983年10月,原供销社划归济宁市供销社。1985年3月,原市环城供销社下放给市中区。12月,组建市中区供销社,为集体所有制,下设8个门市部。1986年后,区供销系统实行体制改革,逐步由经营型变为综合服务型,先后建立7处农工商联营公司。供销社系统在竞争中求发展,打破地区、行业界限,直接与厂(站)挂钩,开展业务批发,设立代销、经销处,增强了竞争能力和经营活力,商品销售额迅速回升,1990年实现销售额1123万元。1991年后,供销商业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至1995年,市中区供销合作社下辖华鑫(集团)总公司、炒货食品总公司、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源泉企业公司、再生资源公司、生产资料协作公司、中区宾馆,共有干部职工353人。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建国初期,供销社担负着境内人民生活资料的供应,主要有食盐、食油、煤油、煤炭、棉布、火柴等生活必需品等。1953年起,主要生活物资粮油部分全部由供销社统一计划供应,其他必需品增加了烟酒糖茶、针织鞋帽、日用百货等。同时,开始供应生产资料。凡是农业生产需要的农具(锄头、镰刀、镐头、叉子、犁铧等)、耕畜(牛、马、骡)、小型机械(喷雾器、电动机、柴油机等)、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均由农村基层供销社供应。1958年,济宁市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集体购买力提高,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范围广、数量大、时间集中。供销社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尽量满足生产需要。是年供应化肥547吨、农药37吨、中小农具148000件、耕畜2572头。1959年,贯彻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生产资料达到保供应、保安装、保使用、保修配的“四保”要求,有力地支援了生产。三年困难时期,农民缺衣少食,购买力下降。根据上级指示,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照顾必需”的原则,采取计划分配,限量供应。1962年供应降至最低点,1963年后开始回升。
“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不足。1975年,市供销社恢复建制后,认真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坚持为工农业生产和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向,供销商业网点发展到46处,供应品种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78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资料需要量逐年增加。1980年供应化肥1521吨、农药89吨、中小农具410件、三车(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零配件2449件、农用塑料薄膜1400公斤。1983年10月市改区后,市中区无供销社机构,生产、生活资料多由基层个体经营网点供应。1985年12月,成立市中区供销社,所属8个门市部只在城内销售日常生活用品。进入90年代,市中区农村耕地被城市建设开发利用,农民实有耕地越来越少,至此,市中区不再供应农村生产资料。
农副产品和废品收购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供销社不再对粮食进行收购,集中精力收购农村分散的零星小宗土特产品。1958年,在“为农业生产找资金,为工业生产找原料,为出口找货源”和大收大购的口号下,供销社将农副产品收购网点设在基层社,依靠和发动群众,深入社队积极开展农副产品收购和废旧物品的回收。收购的农副产品主要有:棉花、烤烟、晒烟、大麻、红麻、麻、犁、红枣、苹果、蜂蜜、苇席、草袋、蒲包、绵羊毛(皮)、山羊毛(皮)等。收购的废旧物品主要有:废钢铁、废锡、废铝、废铅、杂铜、杂骨、废纸、破布(鞋)、废旧棉花等。在收购过程中,贯彻“有卖必买,四季不停,群众卖什么就收什么,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收”的精神,是年共收购棉花1337市担,烤烟1990市担,麻5536市担,苇席1690百领。1959年,对棉花收购继续贯彻“多收、快收、收好、收净”的方针,在棉花歉收的情况下,还收购343市担。1960年,自然灾害严重,农副产品大量减少,收购量大幅度下降,棉花收购仅207市担,比1958年减少80%以上,其他农副产品收购明显下降。1962年,农业生产形势逐步好转,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量逐渐回升。至1965年,设收购网点19处,年均收购额为3000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副业生产虽受到一定限制,但农副产品收购却没有停顿,收购的品种数量均有增加,年收购总额不断提高,1970年达到1.35万元,比1965年增长4.5倍。1975年收购总额26.48万元,1978年达到65.9万元,1979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济宁市先后建立9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980年增至12处。至此,供销社不再收购农副产品。
附:供销社下辖企业选介
华鑫(集团)总公司 原名济宁沪宁联营实业公司,1986年建立,主要经营家用电器。1988年独资经营,更名为市中区仪表家电公司。1990年,扩大经营黄金饰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并设立太白金店,年销售额完成521万元,利润5万元,上缴利税18万元。1994年建立华鑫(集团)总公司,下辖太白金店及金银首饰加工部、仪器仪表、副食商场、加油站、建筑装璜、房产物资等企业,共有职工136人。至1995年,公司固定资产达460万元,年经营额由创建初期的120万元增至1500万元。
生产资料总公司 1986年建立,设有化肥经营公司、农药经营公司、建材公司、综合开发公司、食为天海鲜酒楼,共有职工89人。至1995年,年经营额达到3000万元,为市中区供销系统的支柱企业。
炒货食品总公司 1986年建立,主要生产加工黑白瓜子。1990年扩大经营,除炒制品外,还制作饮料、糕点和干鲜果品加工并兼营副食品。主要产品有:五香黑瓜子、话梅瓜子、奶油瓜子、白瓜子、葡萄珠、果冻、天然豆王、可乐花生米等,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县、市(区)。“五香黑瓜子”曾被评为山东省优良产品,为山东省第一家黑瓜子出口创汇企业,1992年,在香港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5年,公司共有职工41人,年产值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