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五金工具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141&run=13

五金工具业是济宁工业发展的基础。春秋时期已出现手工业红炉生产,制作简单农具。唐、宋年代产生手工业作坊,清光绪年间,城内办起“泰顺”铁货店。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先后出现“耿协太”铁货店,“张元盛”钢货店,生产铸锅、剪刀、菜刀、斧、凿、铁锉、锯条等小五金产品。所有店铺形式多为父子店、兄弟店、师徒店,有的有少量雇工。1936年,城内有五金手工业54户、165人,1944年有120户、300人。1948年,城内共有红炉200盘,工人440人。
1949年,济宁市政府重视五金工业的发展,翌年2月,组织40名五金工业从业者,成立济宁市前进红炉社,由个体经营走上合作化道路。1953年,前进红炉社有红炉80多盘,工人238人,年产值32.28万元。至1956年,五金从业者按生产行业门类,分别成立红炉、白铁业社组多处,从业人员1500人,五金工具业的产品产量,比建国初有大幅度增长。其中,剪刀年产28万把,剃刀32万把,其他五金工具年产18万件。至1983年,已形成包括济宁第一、二工具厂,第一、二五金厂、线路器材厂、制锨厂、拔丝厂、制钉厂、齿锯厂、电镀厂等12个企业的专业化生产体系,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9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124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51万元。街道五金工具企业7个,固定资产4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万元,(现行价),获利润5万元。
1983年10月市改区后,区内共有街道小型五金工具集体工业企业8个,固定资产原值77.7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4万元,实现利税13.55万元。至1990年,区内五金工具工业不断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村办、居办五金企业相继兴起。是年底,乡以上五金工具企业12个,其中区属5个,乡镇集体企业7个,职工633人。固定资产原值396万元,比1984年增长4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28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60.9万元,分别为1984年的9倍和4.5倍。村办、居办企业13个,从业人员43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9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614万元,实现利税45万元。1995年,全区乡以上五金工具企业14个,职工534人,固定资产净值2005.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新规定)13261.3万元,销售收入11879.7万元,实现利税510.8万元。村办、居办企业26个,职工78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47.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新规定)12416.9万元,销售收入10072万元,实现利税367.8万元。
山东樱花五金制品集团公司 原为济宁市中区制钉厂,1994年12月经省体改委批准成立省级集团公司。企业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铁钉、钢钉、镀锌铁丝等,已形成年产各种钉类制品8200吨、镀锌铁丝8000吨的生产能力。1995年,有职工340人,其中技术人员16人,固定资产原值1672万元,是年生产各种钉类制品5370吨、镀锌铁丝6720吨,完成销售收入3820万元,入库税金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