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136&run=13

历史上济宁周围多是棉麻产区。宋、元时期,纺线和织布就已成为民间最广泛的家庭手工业。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兴起,棉纺织业开始出现手工作坊。1919年济宁孙、刘两家分别开设华伟、济美织布厂,有织机45台,为济宁最早的织布工厂。20年代,济宁的织布、织袜、毛巾、染整等官办工厂、私营工厂、个体业户20余处相继建立开业,其设备简陋,多以手工为主。乾记织布厂规模稍大,有职工70余人,织机24台。30年代,裕丰、永丰、华昌、文元4家麻袋厂相继建立,开始生产麻袋,其中裕丰麻袋厂有手工织机20余台,工人80余人。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重视纺织工业的发展,组织中、小型工业、个体业户,实行生产自救,并通过加工代织、贷款和加工订货等形式发展生产。自1953~1956年,通过成立生产互助组、生产合作社,实行公私合营等形式发展生产,扩大经营。1958年,成立济宁市针织生产合作工厂,有职工155人,手摇自动织袜机100余台,是年生产棉线袜58.5万双,产值28.8万元。之后,扩建毛巾合作工厂,增加手帕、鞋带生产,职工达到290人,毛巾织机20台,全部为电动操作。
60年代至70年代,纺织工业发生较大变化。1978年,济宁市共有纺织工业企业16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970年不变价)1180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棉布793.84万米,棉纱1.59万件,印染布512.9万米,床单2.96万条,毛巾338万条,袜子150万双,毛巾被0.736万条,麻袋322万条,呢绒110.6万米,木梭67.5万支,纱管946万支,地毯1470平方米。至1983年,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和利税均呈上升趋势。21个纺织企业,职工15000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0946万元。市改区后,共保留纺织工业企业10个,其中集体企业3个,乡镇企业5个,街办企业2个。198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62万元(1980年不变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70.56万元,实现利润34.99万元。完成产品产量:棉布101.29万米、化纤布15.44万米、床单6.02万条、线毯8.58万条、围巾32.5万条、手帕430.7万条、针棉织品255.3吨。1990年区属街、乡纺织工业9个,村办纺织工业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029万元,比1984年增长5倍,拥有固定资产3500万元,比1984年增长近12倍。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新添了丝织挂毯等高档产品。利税比1984年增长13.8倍,为520.7万元。
1995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纺织工业企业7个,村办纺织企业6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572万元,比1990年增长2.5倍,实现销售收入11310.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701.2万元,比1990年增长1.6倍。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如浴巾、“1002”方巾、运动员披巾等,部分产品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家。
济宁床单厂 1970年8月建立,为区出口创汇骨干企业。有缝纫机8台,承接市毛巾厂下放产品—涂料印花手帕,后改为济宁印花厂。1976年6月购进老式板车织机10台,开始生产织条手帕,更名济宁红星手帕厂。1979年,扩建厂房,增添设备,购进“1511”多臂多梭织机10台,44、45英寸织机8台,110英寸宽幅布机8台,辅助设备10台,开始生产6×7尺印花床单。1981年改称济宁床单厂。1985年,生产的彩格方巾、彩格茶巾出口日本、苏联、西德、香港、新加坡等,出口额21.6万元。1986年,出口产品增加彩格毛巾、全白毛巾、彩边毛巾、餐巾、浴巾等,出口量32万打,出口额140万元,被山东省外贸列为定点出口企业。1987年出口额373.4万元,1988年为565万元,出口巾类27种。
1990年,该厂占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固定资产427.8万元,各种设备114台(部),总产值1357万元(出口创汇1000万元),利税112万元,有职工624人。是年,获省“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及“双增双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5年,生产各类巾类产品1184万件,完成销售收入1625万元,实现利税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