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街道乡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124&run=13

街道、乡镇工业始于50年代。1956~1957年,各街道办事处分别组织生产自救服务单位73个,1020人。在巩固发展的基础上,1958年,街道、公社工业企业达100个,从业人员增至4926人,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56万元增加到407万元。1960年,街道工业达137个,从业615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797万元。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多数街道工业因基础薄弱而解体。1963年,街道工业仅完成产值351万元,为1960年的19.5%。1964年,进行全面调整,街道工业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时期,街道工业受到严重摧残,工业生产增长缓慢,平均每年递增0.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乡工业发展迅速,到1983年,已建成变压器厂、农机修造厂、汽车修理厂、酱油厂、织布厂、橡胶厂、豆腐乳厂、耐火材料厂等街道乡镇工业企业76个,从业人员近4000人,固定资产10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06万元。
1983年10月至1985年,区委、区政府重点发展街道、乡镇工业,有29个街道乡镇工业转为区属集体企业。至1990年,街道乡镇工业已达到75个,职工7368人,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230万元,实现利税1202.4万元,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个,3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个,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个。1995年,街道乡镇企业67个,职工7068人,产品品种增多,由原来只能生产人民生活需要的日用小商品,逐步形成包括机械、化工、橡胶、纺织、建材、食品酿造、皮革羽绒、彩塑印刷等在内的多门类、多品种的体系。完成工业总产值19274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83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