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住宅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104&run=13

城区住宅 建国前,城区住宅建设相当落后,少数楼房、深宅大院均被达官富户所占有。城区大部分居民住宅质量低劣,破烂陈旧,居住布局杂乱无章。至1949年,城区住宅面积约61.4万平方米,其中土坯房、棚房约占60%。
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城区居住条件。把接管的各类敌伪房产,一少部分分配给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业使用,大部分租给城市居民居住。对公私危房维修改造,集中建设新住宅。“文化大革命”期间,住宅建设受到干扰,城区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仅2598万元,只占同期基建投资的12%,人均居住面积徘徊在2.9平方米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区住宅建设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1979~1988年,市中区住宅建设投资达17462万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28.3%,新建住宅150.64万平方米。至1990年底,人均居住面积达8.5平方米。1995年,境内新建居民住宅面积达110.0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1平方米。
村镇住宅 建国前,乡村民房多为自建土坯房,面积小,质量差,破损严重。建国后至70年代,市中区村镇建设基本由村民依据实际财力和需要自行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镇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1983年10月后,市中区建委编制村居建设规划,按照合理并村、配套建设、连片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村庄改造、住宅建设纳入城市中心区格局和大城市总体框架。实行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综合开发相结合,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使村庄建设达到新水平。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村民住宅34.28万平方米,平均每人增加近6平方米,其中楼房26.8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12万平方米,生产建筑13.9万平方米。建成八铺新村、常青新村等一批高标准新型农村住宅。至1995年,分别创国家级明星村庄1个(试点)、省级明星村庄4个、市级明星村庄4个。
附:国家级明星村庄——三官庙常青村简介
金城镇三官庙常青村位于市中区北部,常青路南,有人口1449人,拥有耕地150亩,人均0.1亩。1990年,工业产值650万元,实现利税130万元。村居建设着眼远期规划,立足现阶段改造,走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相结合的路子。依据本村实际,决定在废弃的大沙坑上建设新民宅,定名常青新村。新村规划按小区要求配套,道路、生活用水、供电、绿化等设施齐全。常青新村于1990年4月16日开工,总投资145万元,占地7593.4平方米。其中,绿化用地960平方米,公共道路占地24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19.9平方米。1995年,三官庙常青新村在省“十、百、千”验收评比中,被评为国家级明星试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