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实现民政工作新跨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1&rec=307&run=13

中区民政局局长 郝建国

济宁市市中区民政局设有办公室、政工科、优抚安置科、救灾救济科、基层政权
和社区建设科、社会事务科、社会福利科等七个科室,局机关现有干部职工27人,其
中大学学历6人, 专科学历13人,中专学历8人,党员18名。下属5个企、事业单位,
其中殡葬管理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婚姻登记处、干部骨灰存放处、烈士陵园管理处、
制盒厂为股级单位,事业单位有在职人员52人。
1999-2004年, 全区民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牢固
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使民政工作取得了蓬勃发展。六年来,全区民政工作曾先后获得“全国社区
建设示范区”、“全国爱心奉献功臣行动先进区”、“全省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先进区”、
“省级双拥模范区三连冠”和“省级文明机关”、“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了新成就。城市低保对象由1999年的460户、1052人,
增加到2004年的4662户、 12523人,全年发放城市低保金由42.5万元增加到1132.9万
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76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达到了80元。为
11家进入破产程序企业的675户困难职工实施“绿卡” 救助,6年共发放“绿卡” 救
助金212.5万元。 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建设,教育部门为困难家庭
学生减免学杂费300多万元, 实施了住房解困工程,为双困户家庭解决了42套廉价解
困房和153套廉租房, 2004年还为市区人均低于15平方米的303户低保特困家庭发放
住房租金补贴。 为256户因患重大疾病等突发性灾难的家庭临时救助,发放临时救助
金26万元。2004年为20户特困家庭发放冬季取暖救助金1万元。 成立了“爱心救助超
市” , 认真筹备成立慈善协会,深入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共捐赠善款116.8
万元。 全区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86户,每年帮扶款物折款38万元,形成了社会救助大
格局。
二、社区建设工作有了新突破。全区社区建设以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为
契机, 采取措施, 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2001年将原来的4个镇成建制的改为街道, 全区131个居委会调整合并为88个社区居
委会,社区居委会规模由原来的平均991户3144人增加到1492户4689人。 区里先后三
次面向下岗职工、 大中专毕业生和机关事业单位考选社区干部136名,使社区干部的
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二是加强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全区累计投入600多元,
积极构筑区、 街、 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街道建立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实行了
“一厅式”办公,构建了社区事务受理平台。各社区加强了“一站四室”建设,社区
形成了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网络。到2004年底,全区社区服务中心 (站) 92处,
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10个,各类社区服务网点4610个, 老年活动场所270个,助残
服务设施50个。 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大力发展社区
志愿者队伍, 2004年4月开展了以“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为主题的大型招募社
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1.9万人。 各社区依托服务设施不
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全区已开展了医疗保健、助残康复、托
老托幼、 家政服务、信息中介、文化娱乐等十大系列近100个服务项目,逐步趋向规
模化、 网络化和社会化。 2002年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
区” ,2003年有2名社区干部被民政部分别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 和“社区
志愿者”称号, 1个社区居委会被评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 ,4名社区干部
被省民政厅授予省级“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
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圆满完成了第七届、第八
届居村委会换届选举, 全区108个居村全部完成了换届选举,群众的参与率达到了90
%以上。 认真扎实地推进居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加强了居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
程序、 时间和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居村务公开率达到100%, 群众满
意率达到了95%以上, 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双
拥工作有了新成绩。 全区有社区双拥工作站96处,社区双拥工作联络员192名,拥军
优属服务队 (组) 88个。各级双拥组织积极为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办实事、办好事,
解决好训练、备战、生活中的难题,积极支持部队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开展
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法律拥军、教育拥军活动。投入资金20万元为部队购置了电脑、
电视、 图书和健身器材。6年来为246名驻区部队干部子女安排重点学校就读, 解决
了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 全区投入160万元用于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的优待标准, 优
待抚恤、 定额补助标准都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 市标准,且兑现率达100%。安置城
镇退役士兵620名。 2001年全区实现了省级双拥模范区” 三连冠”,有7个单位和12
名个人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济宁军分区的表彰。
四、社会福利有了新提高。实施了“星光计划”、“扶老工程”等项目,建设了
5处“星光计划” 和1处“扶老工程”项目,争取省、市拨付资金170万元,落实配套
资金340万元。 到2004年底,全区建有福利机构6处,拥有床位1186张,入住老人207
人,老年人活动场所167处。开展了“微笑列车”、“明天计划”等活动, 为12名唇
腭裂患者免费做了康复手术。6年累计销售福利彩票2000万元,筹集福利资金200万元。
全区福利企业发展到27家,安排残疾人297名,上岗率达到85%,有效解决了残疾职工
的生活问题,维护了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有了新发展。全区共登记社会团体2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23个。建立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体制,打击和取缔了非法民间组
织, 确保了全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区划地名配合市地名办对37条道路、 街巷、
广场、 居民区进行了命名,设置地名标志280块。办理国内公民收养登记135名。 婚
姻登记工作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结婚登记每年都在4000多对,登记合格
率为100%。殡葬管理工作不断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殡葬理念,倡树文明、节俭、健康
的新风尚,全区死亡人数火化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