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优美新中区而努力奋斗(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1&rec=3&run=13

--在中国共产党济宁市市中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秦传滨
(2007年1月28日)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动
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为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优美新中区而努力奋斗。这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实现
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
一、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四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
想,开拓进取,埋头苦干,实现了经济建设的新跨越和各项事业的大发展,谱写了中
区发展历史上的崭新篇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过去四年,是勇于战胜各种困难,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四年。面对国家加大宏观
调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区发展空间不足、职能受限等严峻考验,区委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
势头。 四年来,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9.2%, 2006年达到32.5亿元,是2002
年的2.25倍, 经济规模大幅攀升;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3.7%, 2006年
达到2.37亿元, 是2002年的2.34倍,由全市最后一位上升到第6位, 财政实力
明显增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到39:61,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达到90家,比2002年增加65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家,2006年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8%, 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举全区之
力招商引资扩大开放, 2003年以来累计引进区外资金68.4亿元, 累计完成规模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100.6亿元, 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10个, 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运营
投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1061万美元, 是2002年的3.6倍;完
成自营出口6500万美元,是2002年的3.1倍,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过去四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四年。始终坚持以人
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创新举措,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四年来,累计新增
就业再就业人员2.1万人,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2年
的156元/月提高到210元/月, 2006年保障4824户、12594人,发放保障金1602万元,
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广泛
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上学、就医、住房等实际困难。完成旧村改造80万
平方米, 3200户村民迁入新居。 2006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00元, 比
2002年增长66.1%。 不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津贴。16个居村完成集体资产
股份制改革,居村民利益有了可靠保障。
过去四年,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四年。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开办了“运河之声”
音乐电台,举办了“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扩大了中区的知名度
和影响力。大力实施社区建设“七个一”工程,举办了首届“邻居节”活动。连年开
展“社区文化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教育、科技、卫生等
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以来,我区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老龄工作先进区”、“科技进步先进区”、“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和全省“精
神文明建设先进区”、“社会文化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过去四年,是大力创建
平安中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四年。认真贯彻《信访工作条例》,坚持关口
前移,重心下移,加大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一批突出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理。保持
严打高压态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政府出资组建了400人的巡防队伍,推行了
“七化”治安防范模式,刑事发案持续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被评为全省
首批“平安建设先进区”。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成功防
控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支持人大、政协创造性地开展工
作,做好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等工作,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充
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进政务、厂务、居村
务公开。做好双拥工作,通过全省双拥模范区“四连冠”检查验收。严格依法行政,
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普法工作,被评为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区。
过去四年,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四年。高度重视理论武
装,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深入开
展了“面对面心贴心”等党性实践活动,党员素质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
坚持凭实绩用干部,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考选了2 7
名科级干部。 做好老干部工作,被授予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加强基层组
织建设,在全市率先探索成立了社区党委,机关、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的建
设得到加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文化建设得到省委、市委的充分肯
定,深入开展“双评”活动,加强廉洁自律,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过去的四年,取得了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可喜成绩,成为区历史上发展步伐最
快、群众得实惠最多、干部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期之一。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
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与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关心
支持分不开的。
四年的实践和探索,保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成功
的做法和经验,回顾四年的奋斗历程的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立足区情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中区发展方向、
发展优势、发展定位的认识,提出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加快发展”
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了“三学三创”和“四破四立”教育活动,大力倡树“中区以
外都是外”的引进意识和“中区以内都是内”的资源意识,明确了经营城市、区域经
济的发展思路,突出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产发展、培植骨干企业等工作重点,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清晰的目标思路,统一了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
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
第二,必须高点定位创一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了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
和“谋突破、求创新、增亮点、创精品”的工作要求,全区上下自我加压,各行各业
奋勇争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实现了经济建
设位次前移,社会事业亮点纷呈的可喜局面。我们坚信,只要不断强化克难攻坚的拼
搏意识,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第三,必须以民为重促和谐。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成果由群众
共享。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先,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
调整支出结构,理顺分配关系,增加群众收入,完善保障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
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实践证明,只有首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区奠
定最坚实的基础。
第四,必须团结一致强合力。团结出合力,团结出生产力。坚持用远大的理想凝
聚人,中区的精神激励人,美好的前景鼓舞人,共同的事业培养人,多赢的机制引导
人,模范的力量教育人,全区上下同唱一首歌,共下一盘棋,全力促发展。这几年的
事实说明,只有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才能
把中区的事情办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差距和
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不安定因素有
新变化,维护稳定面临着新的问题;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
全和完善;创新发展的措施不多,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
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既是差距,
也是增长的潜力和发展的动力。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扎实工作,
就一定能够加以克服和解决,增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亮点。
二、今后五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进入平稳
的增长期,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
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
策,有利于我们发挥城区优势、做大做强城市型经济;我区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基础
设施完备,各类要素汇集,是全市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发展优势突出;市
委、市政府确立了新一轮城市发展定位,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发展战
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逐步理顺市区管理体制,有利于我们整合城区资源、拓展发
展空间。未来五年,是难得的黄金发展期,我区工业企业改制全部完成、优势产业发
展较快,传统服务业调整转型力度加大、现代服务业有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引进和建
成的一批项目逐步进入收获期,积蓄了强劲的后发优势;成功注册“中国运河之都·
济宁中区”品牌,争得了一张极具潜力和价值的城市名片;改革开放的实践,锻炼造
就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干劲大的干部团队,在新的时代必定能够展现更大的作为。
未来五年,也是发展的严峻挑战期,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土地、资金等方面
的制约瓶颈将更加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矛盾增多等因素的影响更趋复杂;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
逼人,小进则退、不进则衰;我区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力较弱,招商引资集聚发
展的能力不强。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
感,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优势,积极面对挑战,变不利为有利,化差距为动力,
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
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
总体要求,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大任务,实现三个目的,抓好四项重点,强化五项
措施,凝心聚力抓好第一要务,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建设,打
造发展具有活力、居住具有魅力、竞争具有实力的中国运河之都,为建设富裕、文明、
和谐、优美新中区而努力奋斗。
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优美新中区;突出两大任务:项目建设、民生
工程;实现三个目的:财政收入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功能增强;抓好四项重点:
服务业发展、骨干企业壮大、城中村改造、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强化五项措施:举
全区之力招商引资、建立工作落实责任制、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创新考核奖惩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具体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更加富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2007年起,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1年超过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
均增长20%以上, 2011年超过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2011年超过
110亿元。 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11年力争超过2万元。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刑事发案率明显下
降;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完
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人居和生态环境优美,运河之都的城
市风貌更加凸显,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魅力城区。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义。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
展是第一要义。我区经济基础薄弱,总体实力不强,必须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
度。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危机感,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总要求,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能搞多快就搞多快,符合国
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能做多大就做多大,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发展速度、质
量、效益和后劲的统一,扩大经济总量,壮大综合实力。
二要做大做亮运河之都第一品牌。济宁城依傍古运河,因河兴商,因商兴城,千
年古运河孕育和塑造了我们这座城市,并因对运河的贡献而确立了运河之都的历史地
位。这是我们所独有的巨大财富,是我们的城市之魂。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力打造发
展具有活力、居住具有魅力、竞争具有实力的中国运河之都,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特色所在。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发展定位,做大做
亮运河之都品牌,增强各类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做足做好运河之都建设,增加发展的
实力,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三要始终坚持创新创意第一动力。创新创意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当
前日趋复杂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既有产业规模和层次上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体制机制
和创新能力上的竞争。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部门、企业,谁的创新能力强,谁
就能够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以宽
阔的视野、开放的思路、创新的机制推动发展,把创新创意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不
断创新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奖惩机制,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
坚决改革阻碍发展的体制弊端。要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发展水平,以发展创意项目、
创意园区、创意产业、形成创意经济为着力点,探索创造体现时代要求、具有中区特
色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增添发展新亮点。
四要紧紧围绕富民惠民第一目标。坚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突出
重点建设民生工程,把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完善保障作为发展的优先指标,把不断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准,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把
维护稳定、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作为重要职责,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真正使人民
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各位代表! 面对新的使命和任务,只要我们齐
心协力,励精图治,把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调动好、引导好、保护好,把
中区的优势和潜力挖掘好、发挥好、运用好,就一定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获得优势,再创新的辉煌!
三、凝心聚力抓紧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
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要坚持从我区实际出发,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
求,努力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足后劲、做亮特色,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
跨越发展。
(一)突出发展关键,实施项目带动,全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是我区
经济发展的两条生命线,必须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举全区之力抓紧抓好。要以落地
见效为切入点,搞好项目储备,优化项目布局,严格包保责任,加快项目建设,尽早
竣工见效。各级各部门都要规划项目、建设项目、服务项目,在全区形成抓项目、上
项目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作为检验各级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工作实绩的重要标
尺。要创新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位包保领导、一个单位负责”的项目推进
机制和时间、任务责任“三位一体”的项目建设责任制,帮助解决征地、拆迁、建设
进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尽快落地见效。要以招大引强为切入点,健全招商机
构,加强招商力量,策划招商项目,改进招商方式,选准主攻方向,务求招商引资取
得实效。各级各部门要树立抓招商就是抓项目、抓收入的意识,把精力放在招商引资
上,把力量用在招商引资上,努力引进一批投资大、效益好、对全区经济有强劲带动
力的企业和项目。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抓好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工作,
提高外经贸工作水平。要切实加强载体建设,整合利用城区资源,调整开发区和南苑
片区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居村园区发展定位,确保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任务落到实处。
要全面优化环境,严格执行市、区的有关规定,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政
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拳惩治各类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
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努力把我区打造成环境高地,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创造良好条件。
(二)扣紧运河文化主题,实施品牌战略,突破服务业发展。作为城市的核心区,
没有服务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区经济的大发展。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突出服务业的
主导地位,明确目标方向,完善政策措施,突破服务业发展。要围绕运河文化主题,
建设文化大厦、星级酒店、特色市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运河美食、运河
风情等路街,彰显城市特色,培植服务业项目;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品
创意开发,搞好创意园区和创意产业发展。要适应消费调整升级的趋势,积极引进国
际国内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的知名品牌,加快品牌、名牌聚集,满足消费需求,提升
消费档次,增强城市辐射功能。要以品牌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各类市场的扩建改造,
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批发市场,提高经营档次和经济效益。要专题策划、专项扶持发
展楼宇经济,聚集发展金融、保险、中介、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辐射力强、
税收贡献大的总部经济。要依托运河“黄金水道”优势,打造运河物流品牌,推进物
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培植专业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
快速发展。要建立专项基金,强化政策扶持,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
知名度、影响力、辐射力的商贸商务中心、特色路街、主题楼宇和品牌市场、品牌酒
店,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三)围绕运河之都定位,实施精品工程,加强城市开发建设。立足建设运河之都
的发展定位,抓住市委、市政府大手笔、大气魄推进中心城区发展的机遇,大力实施
精品工程,按照以规划生成项目、以项目推动规划的思路,着眼于整合利用区内资源,
策划建设一批体现运河之都风貌的标志工程,催生一批投资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
大项目。要按照精品工程的要求,坚持统筹谋划、配套建设、综合开发,高水平规划、
高质量建设、高效能推进,全力完成城中村改造,确保实现“改出一片新民居、改出
一批新产业、改出一片新景观”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改善群
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四)聚力先进制造业,实施扩张战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结合我区实际,集中力量发展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围绕钉类五金、机械加工、粮油食品、橡塑化工、高新技术五大产业重点,坚持以改
造传统产业为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新产品开发和关键技
术攻关,大力发展横向配套和上下游产业,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基地。要加
强对企业的引导,巩固企业改革改制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抓好企业家队伍和企
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企业强素质、增实力、多贡献。加大骨
干企业扶持力度,从项目审批、资金筹措、品牌塑造、要素协调、对外合作等方面,
全方位创造便利条件,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以利税过千万元企业为支撑、规
模以上企业为基础的梯次发展格局。 到2011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翻一倍, 超过
200家,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五)突出考核导向,实施绩效管理,增强落实动力。正确的考核导向和科学的激
励机制,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要建立工作落实责任制,将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
策、重要事项和重点工作,分解到分管领导、街道部门直至基层干部,做到人人有责
任、个个有目标、层层抓落实。整合部门力量资源,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工作责任,
加强协调配合,集中力量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
成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考核机构,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考核体系,定期定量定性公布考
核结果,重点考核发展经济的能力,突出财政税收、项目建设等考核指标,将考核结
果与个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待遇相结合,奖优罚劣,激发调动广大干部的责任
心和积极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四、齐心协力构建和谐中区
实现社会和谐,既是发展的归宿,也是发展的前提。今后五年,要坚持以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齐心协力推进
和谐中区建设。
(一)大力建设民生工程。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执政为民,关
注民生,始终是我们治区理政的根本任务。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民生工程
实施机制,加大财政对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逐步增长。把扩大就业作为民
生之本,坚持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打造“充分就业社区”,彻
底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面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达
到“大病不愁、小病方便”的目标。进一步做好低保救助、社会保障工作,确保财政
资金足额到位,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引
导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坚持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努力培育扶贫
济困、互助互爱的良好风尚。全面建立新型居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
值增值,提高群众资产性股份收益。
(二)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安定有序的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坚持以建立健
全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以加强综合治理为主线,进一步把平安
中区建设推向深入。 抓基层打基础,完善街道、居村、单位信访综治组织, 加强巡
防巡逻队伍建设, 深化社区警务战略,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等基
层创建活动。抓严打促防范,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杀人、涉黑
等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治
安防范市场化模式,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抓排
查重调处,加强矛盾纠纷排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坚持以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
问题为核心,依法办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
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三)加快建设新型社区。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管
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为目标,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加快建
设新型社区步伐。围绕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
务领域,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围绕居民的精神文
化需求,继续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办好“邻居节”、
“社区文化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居民的民主政治需求,完善居民自治、居务
公开制度,扩大社区居委会成员直选。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
待遇,完善对社区干部的激励机制。
(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思想道德建设要着力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引导人们从
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社会
主义荣辱观,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
提高群众参与度上下功夫,按照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以“树现代
文明新风、 建中国运河之都”为主题,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
响力。 发展社会事业要着力在增亮点创名牌上下功夫,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
目标,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
提高教育质量。抓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强化优生优育、优质服务工作,稳
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全
面发展科技、卫生、体育、老龄等各项事业。
(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适应市、区城市管理权限逐步理顺的要求,充分发挥基
层基础优势,积极主动地做好承接工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守土
有责”的要求,建立以区为主导、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框架,推进环卫工
作市场化改革,建立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机制,搞好小街小巷维护,狠抓市容环境整治,
提高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
理优化的现代化新城区。
五、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建设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
成果,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优美新中区提供坚强保证。
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
装头脑。牢固树立为民谋利的从政理念,按照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的要求,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干事创业的工作理念,把干
事创业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牢固树立清正和谐的生活理念,牢记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
从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
是决定的因素。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
持区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认
真贯彻《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坚持在“干”中识别、锻炼、选
拔使用干部,以发展评功过,凭实绩定去留,让干事的人有舞台,让无为的人没位置。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完善选人用人公正机制。加强年
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做好老干部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招
才引智的优惠政策,引进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输送年轻干部到高
校深造,选拔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组织后备干部到基层锻炼,努力提高干部队
伍素质。
着眼于巩固执政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
战斗力的基础。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基层
党组织凝心聚力、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更好
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推进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选
好配强居村“两委”班子,切实增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完
善党员服务的平台网络,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旗增光添彩。
着眼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加强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
的生命。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按照中央倡导的
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全面加强思想作风、
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坚持求真务实抓落实,各级领导干
部要真正铺下身子办实事,一个一个地狠抓项目,一项一项地破解难题,一件一件地
落实任务。健全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使各项工作有部
署、有检查、有考核、有监督,确保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
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
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干部
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倍加珍惜干事
创业的舞台,带头落实廉政承诺,带头遵守各项纪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