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间作方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93&run=13

50年代初期间套形式:大豆间玉米、地瓜间玉米、玉米间方瓜等。大豆间玉米,每隔四行间种一行,行距1.32米,株距0.99米,每亩500棵左右,多产玉米35.5至37.5公斤。
60年代,玉米套大豆、高粱间大豆、谷子间高粱、小麦间玉米以及高粱、谷子、绿豆混作等。1964年全县间套面积达261475亩,比不间套亩增20—50%。固堤公社东方红大队(安固二村),春玉米间大豆,亩产292.5公斤,比1955年纯种玉米亩增52.5公斤。同年寒亭公社齐家埠和丰收大队(前仉庄)实行春玉米间大豆密植试验,获亩产400公斤以上。
70年代初期,间作套种面积更加扩大。1972年,推广小麦套高粱10万亩,小麦套玉米9万亩,地瓜套黄烟8万亩,地瓜套花生2万亩。各种间套形式都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同年朱里公社朱里二大队,大麦套黄烟四、二间作,大麦收获后又栽地瓜,平均亩产粮食500公斤(大麦275公斤,地瓜按2.5公斤折粮225公斤),黄烟450公斤。
70年代中期,基本上取消了单一的种植方法。1976年,全县麦田套玉米,面积扩大到45万亩,一般增产20—30%。同时,试验烟、棉套种小麦、地瓜与玉米、黄烟间作和麦田间作油菜等试验,都获增产效果。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印了《潍县各种农作物品种套种示意图》,为耕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资料。
70年代末期,粮食作物全部实现了间作套种。高里公社麦田套春玉米,亩产小麦250公斤,玉米300至350公斤。1979年,全县玉米的种植密度,由以前每亩2000株左右,增加到2500至3000株;地瓜种植密度也由每亩2500株增加到3500至4000株。1980年采取一机一畦,8行小麦畦埂套种玉米的形式,套种玉米的占全区(县)小麦面积的85—90%。另有10—15%的高产田采用了二机一畦16行小麦,或一机一畦6行小麦的形式。1982年,麦田套玉米的时间,普遍由麦收前7至8天,提前为15天至20天。套种方法,50%以上的地块采取了畦面加行的办法。玉米种植密度,一般都增到每亩2700至3000株左右,单产达到271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