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709&run=13

一般婚俗 清末民初,大都沿袭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婚姻无自主权,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婚前不得见面,更不能参加意见。其联姻程序大体分议亲、定亲、结婚三个阶段。议亲时,双方父母选择“门当户对”的人家,经媒人说合,即请算命先生“测八字”,若无所谓的“冲克”,即“下聘传柬”。定亲时,男方备布帛、首饰等彩礼馈送女方,俗称“下聘”,并具“媒柬”写明男女年庚、家长、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结婚时,男家择好“吉日”,并通知女方,若无意见即备办嫁妆,财物多寡视家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人家6—8抬(每抬为一件家具),富有之家达32抬,贫困者只有衣物包袱。婚日由男方备轿,新郎披红插花迎女还家;途中灯旗引路,铜锣喇叭开道,遇村则笙乐齐奏;到家后,新娘由嫁客相扶,踩红毡步入家门,设香案拜天地,后入洞房。晚间行“合卺”礼,俗称“喝合婚酒”,此刻邻里街房尽情欢闹,谓之“闹房”。本日男家张贴喜联,结彩悬灯宴请宾客,操办程度视贫富而异。第二天一大早,新娘由本族婶子或大娘带领,到近支长辈中磕头“认亲”,并把糖果、糕点等分给亲属,谓之“分盒子”,长者则拿出金钱回送新娘,谓之“压盒子钱”。上午,女方家人把新娘叫回家中,俗称“叫二日”;三日则由家长将新娘送回婆家,俗称“送三日”。30年代后期,城乡少数开明人家,采用双方互赠照片方法。结婚年龄一般15岁以上,25岁以下。50年代后,办喜事废除了封建礼俗,迎娶新娘不用花轿,改为马车、自行车、拖拉机、汽车等,婚期多选元旦、国庆、五一等节日,届时,亲友馈礼祝贺,主家宴请宾朋,热闹一番即告结束。近年来,因生活条件好转,婚事排场越来越大,席面由8菜、12菜发展到24菜。不少人为追求阔气,不顾家庭条件,置办高档家具用器,极重宴客席面,不惜借债。政府虽多次宣传“节俭办喜事”,有的单位也举办集体婚礼,但铺张之风无减。
特殊婚俗 旧社会家贫无力娶妻者。有的到女家做养婿,称之“招赘”,也叫“招养老女婿”,婚礼在女家举行,男子必须到女家落户,以女方名义享有遗产继承权。男子被“招赘”之后,往往受到歧视,40年代,此举逐渐减少。60年代以来,政府提倡男方到女家落户,名曰“女娶男”,以利于赡养女方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