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岁时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707&run=13

春节 也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大节。节前,家家进行卫生扫除,置办肉、鱼、鸡、蔬菜、糕点等过节食品。60年代以前,每到除夕,户户张贴对联、悬挂家堂、设置香案、备好祭品以供奉祖先。入夜,城乡人家秉烛守岁,半夜即更新衣,烧纸焚香,鸣放鞭炮,接财神,祭祖先,祭天地,然后晚辈给祖父母、父母磕头问好,尊者大都给小孩赏金,谓之“压岁钱”。无论贫富,家家都食水饺,俗称吃扁食、馇。水饺之中,或放花生米(俗称长生果),或放大枣,或置金属钱币,以图吉利。黎明前后,家家出门,相互拜贺,一般先本家长辈,后近邻远友,互相说“过年好?过年过得好?”户户备烟、糖、茶、花生、瓜子招待。自初二始,到亲友家互相拜贺,吃酒谈心,亲戚走动的顺序很有讲究,一般是“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也有初三到丈母家探亲的。初三早上落家堂、收供品,俗称“圆年”。60年代以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有所减少,但节日活跃的气氛仍然保留。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清晨家家放鞭炮,早餐食水饺。从白天到晚上,高跷、旱船、龙灯、狮舞等大量民间娱乐项目串街演出,并在城镇繁华地段集中汇演,锣鼓喧天,鞭炮震耳,热闹异常。40年代以前,潍城东北城上的真武祠、东关的碧霞元君庙(旧称娘娘庙)车来人往,焚香、送纸牛者络绎不绝。所送纸牛堆积如山,午后,用车运到白浪河沙滩,点火焚烧,火焰腾天,观者数万,道路为堵,此俗40年代后渐消。80年代,元宵节更趋活跃,寒亭的民主街、工业街、商业街整天娱乐会演,观赏的群众川流不息。入夜,早已置放妥当的宫灯、鸽灯、金鱼灯、元宝灯、直升飞机灯、二龙戏珠灯、多层宝塔灯、电子遥控灯、大型属相灯等,一齐大放光彩,数条主要街道两侧的高楼、商店、工厂一片辉煌,使游人如同置身仙境。7时许,焰火场礼炮轰鸣,夜空缀起五彩缤纷的礼花,此起彼落,鞭炮震耳如聋,数万男女老少,接踵摩肩,观灯赏“花”直到深夜。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清晨,户户撒灰圈于庭院、场院,置五谷杂粮于圈中,称“打囤子”,民众称这一天是土地爷生日,多到土地庙拜祭。60年代,土地庙大都已废。近年来,农村作灰圈这一习俗又有增加。清人郭麟曾就二月二作《竹枝词》一首:“杨柳初垂杏未开,天仓安囤散圆灰,龙抬头日先节起,再散圆灰收囤来。”
清明节 也称寒食节。这天禁烟火,吃冷食,家家在前一天擀好饼,煮熟鸡蛋。上午,人们按惯例到墓地添土,祭祖扫墓。旧时,这天学堂放假,学生踏青,郊游,青年妇女荡秋千。潍城自浪河沙滩上坎地带,每当清明前,就树立一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索,各吊一平板,青年妇女着新衣坐于上面。柱下设下一木栅,人推栅柱,平板甩出丈余,谓之打“转秋千”。郊外,小孩着花红衣服,在青麦地里放风筝。郑板桥曾写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20年代以来,除打秋千之举有所减少,吃饼卷鸡蛋、放风筝之俗仍保留如今。
近年来,放风筝人数剧增,区内央子镇北部,专设“潍坊国际风筝放飞场。”放风筝时,玩赏者多达20余万人。
端午节 五月初五谓端午节。旧时家家插艾蒿,吃粽子,小孩佩五色彩丝和长命锁,妇女带香料荷包,传说能驱避邪祟。现吃粽子之俗仍存,余皆自动消除。
六月六 每到六月,小麦已收毕,农户纷纷蒸新麦食品,庆丰收,探亲友,俗称“送新”。农村多数家庭,把小麦炒熟磨成粉,用糖水伴匀而食,谓之“吃炒面”,此俗现在仍存。旧时,本日晒衣物之人甚多,传说能防虫蛀,现沿袭此举之人日少。
入伏 入伏意为进入高温季节。本日午餐,城乡人家几乎全部食凉面。作法是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盛凉开水的盆中,分碗盛出,加上麻汁、虾皮、西红柿汤、黄瓜丝、香椿末等佐料而食;也有的把佐料全部放入盆中,将冷开水冲过的面条倒入拌勺,然后分碗盛出而食,名曰“吃入伏面”,此俗相沿至今。
七月七 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到了这天,十五六岁左右的小姑娘,以碗盛水在日光下,各投小针入碗中,徐观针影,以卜该女之巧拙,俗称“照巧巧针”;也有七位女子,各出米、麦、枣等共做饭,于第二天早起食之,称“乞巧饭”或“七巧饭”。此俗南部乡镇仍存。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节前,亲友互送月饼,互祝全家团圆。夜晚,合家露天对月设供,供品一般为月饼、苹果、葡萄等,供毕,全家分而食之,称“圆月”。五、六十年代,家家用面蒸做月形之食物,城乡人皆称“蒸月”,系用面饼两层,中夹以枣,上层四周镂花草、瓜果、动物之类,内中嵌枣。夜晚,小孩争相端于街心巷口,置放矮凳上,齐声呼喊,谓之“念月”,其词多种,如:“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等,洋洋盈耳,邻近接唱,此起彼伏,直至夜深。梁文灿曾填《蝶恋花·中秋》一词:“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辫。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近年来,赏月、吃月饼、蒸月之俗仍存,设供、焚香、念月之俗减少。
九月九 九月九称之“重阳节”。旧时到了这天,人们或纷纷登高赏景,或杀鸡布酒,以赏菊花,今此俗已渐消失。
十月一 十月初一,民众称之“鬼节日”,农村至今烧纸焚香,上坟祭祖者甚多。出嫁的妇女,仍依旧例,回娘家祭祀已故长辈。旧时的农村长工,这天结算工钱,同主人家议定下年辞退或留用合同。
冬至 此节在十一月内,意为寒冬已到。这天,农村有祭祖习俗,旧时学校放假一天,学东宴请先生,付给全年工钱,此俗在30年代已无。现在到这天,群众只是吃顿饺子。
腊八 十二月初八称“腊八日”,家家喝黄米、红枣煮成的米粥,谓之吃“腊八粥”。出嫁住娘家的女子吃了粥,就要回婆家去准备过年。城乡不少人家在这天剥大蒜,装瓶用醋腌好,准备春节食用,也称“腌腊八蒜”。
辞灶 十二月二十三为辞灶日,家家设糖瓜供灶君,焚烧纸马,送灶神上天,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此举农村尚存。
第三章 礼仪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