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702&run=13

衣服 清末民初,城乡市民、农民多穿用手工制做的粗纺棉布衣服,蓝、灰、黑、白四种颜色居多。男上装有大襟式、对襟式成衣,布扣。缀两个口袋;女上衣为右偏襟,口袋在内。下衣腰口肥大,男、女皆无前、侧开门,裤角多八寸许,均用扎腿带扎住裤角。富商人家以毛皮、毛呢、直贡呢、纺绸、香云纱等制做成衣,式样有长袍、马褂等。20年代初,穿制服、学生服、西装之人已不鲜见。到50年代,除部分老人仍着旧式装,青壮年兴起着男式中山服、学生服、国防服、青年服、工作眼、风雪衣;女多穿中便服、中西服、列宁服。60年代宽领衬衣、棉猴、毛线衣裤开始出现。80年代。穿西服、将军服、面包服、旗袍、裙子者日渐增多。儿童服装由娃娃服、罩衣发展到式样繁多、色泽鲜艳而缀有兔、鹿、小羊等装饰物的服装。男女老幼适宜的仿羊皮、人造毛、毛料、呢外衣等高档服装大量上市。从色泽讲,男一般追求素洁,女讲求花色。现农村除极少数人仍沿袭旧法手工制作成衣外,大都采用缝纫机、锁边机制作,或直接购置成品。
冠戴 20世纪初,城乡富豪士儒盛行瓜皮帽(也称帽垫子)、灰礼帽,农民多戴毡帽头;中、老年妇女冬季戴大耳头箍帽,青年妇女戴绣花无耳头箍帽。50年代以来,男子惯戴有檐平顶帽和苏式棉帽,秋、冬两季,农村妇女大都惯用方巾蒙头防风寒。80年代始。鸭舌帽、毛绒直筒帽、风衣帽、护士帽等式样盛行。
鞋袜 民国初年,布鞋以麻线纳底,布袜以棉线纳底。男鞋有圆口、两道眉、牛鼻子等式样。女鞋多为圆口绣花的小脚尖鞋。30年代后,粗线袜逐渐代替布袜,鞋有偏口式、尖口便鞋、中山鞋、尖口皮鞋等,但农村仍以手工布鞋为主。建国后,农民开始穿胶底封眼鞋,学生穿球鞋,干部穿牛皮底布鞋,布袜渐由线织袜代替。夏季,男女大都穿塑料或皮革制成的凉鞋,冬季穿条绒棉鞋、东北棉鞋,农村老人喜毡靴或蒲苇编制的蒲鞋。1979年后穿牛皮鞋者日多,青年妇女大兴高跟鞋,农村也普及皮鞋。袜类以尼龙袜、涤纶袜、丝袜等为主,近年城镇妇女穿高筒丝袜者日增。
首饰 品式较多,大都为银、铜二质,金玉较少。发卡、手镯、戒指、耳坠等均为妇女所用;脖锁、长命钱、百岁老、手刷(小锁、花生果、银铃、菱角等)为幼儿配戴。50年代后,除中、老年妇女还有耳戴铜、银质耳环者外,其他首饰日趋见少,60年代基本绝迹。80年代以来,城乡青年妇女悬耳坠、戴戒指和项链者渐渐增多,品式多样,大都以银、镀金、合金等制做而成。金质者一度供不应求。
发型 清末男留长辫,女梳盘头。辛亥革命后,男子蓄辫之风逐渐消失;女子扎独辫或梳成“抓髻”,婚后改为带有发网的“盘头”。20年代农村男子多剃光头,县城开始有分头、平头。建国后,女子发式有单辫、双辫、短发等。男子除分头、平头,又出现圆头、背头,农村老年人仍多推光头。1980年以后,女子发型繁多,流行烫发;青年男子留长发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