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学创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653&run=13

境内之文学创作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当时闻名全国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著有《中论》20篇,之后。历代都有一些文人学者从事文学创作,作赋撰文,吟诗填词。体裁有疏、书、记、序、传、赞、论、跋、议、考等。但因年代久远,作品传至今世者不多,除旧县志艺文志有所记载以外。在民间还偶尔可见一、二本手抄木刻本,但残缺不全。
明初建县后,从事著书立说者增多。据统计,有作品传世,又见于史书、县志记载的作者,明朝有20名,尤以刘应节、刘廷锡,张尔忠、孙出声最为著名,刘应节生平被收入《国史》,孙出声生平被收入《国史儒林传》,刘廷锡为明万历《潍县志》主编。清朝有213名,而以陈调元。刘以贵、韩梦周、姜国霖、陈介祺、宋书升影响最大。陈调元为康熙《潍县志》主编。刘以贵、韩梦周、姜国霖、宋书升、陈介祺之生平皆被收入《清史·儒林传》,其传世作品各有数十篇。民国时期,有张余庆、张眺、郭恩敷、于濂芳、王寿彭、张毓莹、丁启哲、丁锡田等人的作品版印传世。张眺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撰写了多篇散文、小说、诗歌。1988年,寒亭区史志办公室与潍坊师专蔡万江副教授协作,将其作品编入《耶林纪念文集》出版。张余庆撰写的《三经摘解》、《风诗决疑》、《十八吊钱》、《应用文摘要》论述精辟,见解独到。丁锡田于1920年创办“海岱文社”,出版《十笏园丛刊》等刊物,为县内文学创作开辟了交流园地。
建国初期,县内从事文学创作者极少,只里疃乡孙家杨孟孙文盛撰写刊印了《小黑妮》、《童话集》。1974年,县文化馆文艺组开始设专人分管创作工作,是年秋,单独设立创作组,负责县内文学创作队伍的建立并进行创作活动辅导,群众性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出现高潮。年底,全县有业余作者200名,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已达28名。1976年,县文化馆在郭家官庄举办创作培训班。有11名业余作者参加了培训。在县招待所召开了诗歌创作会,有20名诗歌作者出席了会议。1977年,文化局在固堤镇召开创作会,入会作者80人。1981年又分别在东庄乡陈家绛埠村和双杨店镇举办了散文、小说创作培训班。经过多次培训,业余创作队伍已初见规模,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的庞立臣,自1982年至1988年,在全国40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200余篇首,在《人民日报》、《诗刊》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达40篇。他的“以不说出来为方法,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力求完善但不苛求完全”的创作主张,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先树、阿红、宋家玲、孔林、王希坚的好评。并将其诗作《老墙》介绍到海外。作品收入《海内外文萃》等多种选集并数次获奖。天津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睫毛雨》。现为中国民间文学协会山东分会会员的张道路,是一位多产作者,仅1986年到1988年,就在省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故事、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百余篇。
1988年业余作者徐国平写的《中国小巷》一诗获辽宁省抚顺市“工源杯”诗歌大奖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