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643&run=13

门类众多,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为兴盛时期。曲艺形式有评词、鼓书、数来宝、武老二、莲花落、渔鼓等二十几种。1938年前,潍县城里沙滩有集中曲艺场地两处,逢集则多至十几处。寒亭、固堤、双杨店、高里、朱里、穆村、南流等乡村集镇都有说书艺人演出,不少村庄还备有闲房数间称“书屋子”,每年农闲季节,村民总要集资请说书人演出。当时著名的艺人有陈柱、双辰、刘四圣、蒯老黑、田八、刘万森、刘大回头等,演唱的书目有《封神演义》、《隋唐》、《施公案》、《包公案》、《小五义》、《彭公案》、《聊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曲艺濒于绝境。1950年开始,曲艺事业又呈现新繁荣。1952年,潍北县、潍县分别成立了盲艺人说唱研究会,在文化部门指导下,研究会对旧曲艺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继承创新,剔除了其中的糟粕,赋予了歌唱共产党、新中国、新生活的内容。1953年,县政府对艺人进行了培训,培养了一批曲艺新秀。1963年,集中全县盲艺人,成立了曲艺队,分成4个小组。实行发证串乡演唱。主要书目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杨家将》、《金鞭记》、《薛刚反唐》等。1964年12月,文化馆举办了一期曲艺传授班,聘请济南天桥曲艺团艺人传授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快书。学习班结业后,成立了县曲艺队,到各公社大队和机关、工厂、学校巡回演出。演唱形式有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相声、单出头、数来宝、天津快板、对口词等。节目有《姑娘的心愿》、《新媳妇》、《南京路上好八连》、《焦裕禄》、《江姐》、《两只鸡》。演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艺队停止活动,队员回农村劳动。1976年后,学校、厂矿企业的曲艺活动出现了振兴的新势头。盲艺人的演唱活动又逐渐活跃起来。其演唱书目以传统书目为主,主要有《杨家将》、《金鞭记》、《刘公案》、《秦英征西》、《罗通扫北》。1979年,县广播站录音播出了于多祥演唱的西河大鼓《金鞭记》。1980年统计,全县持证演唱盲艺人达20人。1982年后,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普及,盲艺人的曲艺活动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