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科技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613&run=13

建国前,群众科技人员为数极少,只有建筑师、郎中、畜牧兽医、阉割手等,散布在农村和城镇。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在全区各个领域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和私人带徒,群众科技队伍有了新的发展。1955年,农村建立生产合作社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办各种专业班,培训了大批农民技术员,拓宽了技术人才分布领域,提高了民间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使群众科技队伍发展壮大起来。
农业 1956年,全县4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分春秋两季,先后培训农民技术员843名,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各生产大队建立了青年队试验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但因大搞群众运动,流于形式,收获甚微,大都当年撤销。从1968年开始,发展生产大队技术队、生产队技术组,有计划、有领导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提倡老农、知识青年、干部三结合,种植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收到较好效果。1966年,全县19处公社,有17处公社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县科委组织132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184处科学技术交流网;为生产大队培训了2583名技术员;有452个生产大队建立了技术委员会,委员达2647人;1371个生产队建立了技术组,组员共有4110人。这支队伍的建立。对促进全县种植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起到了示范性的带头作用,保证了粮食、黄烟、棉花、蔬菜等产量的持续增长。
1972年,有农科队413个,农科组897个。1980年。全县农科队635个,农科组1563个,队员8252人。
1982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科技热。广大农民讲究科学种田,大批科技带头户应运而生。是年,全县有科技带头户110户,种科技田880亩。1985年,全区已有6个科普村,1个科技示范村,科技联系户发展到408户,科技专业户发展到4273户,有科技会员3575人,全年参加技术培训人员达4.5万人,成为传播科学技术,带头科学种田的主要力量。
如丰收大队科技队1965年成立,先后改进耕作技术15项,引进和自选试种各种作物品种383个,反复试验近1000次,把51个品种推广到大田。培育出潍丰1号、2号、3号、4号等小麦优良品种。单产均800斤以上。培育大豆、高粱、玉米、蔬菜优良品种14个。1976年,试验降低小麦播种用种量,推迟播种期。单产达400余公斤,每公斤成本不足0.035元。1982年,引进粉锈宁农药,防治了小麦全蚀病。1982年,县委、县政府授予突击队标兵称号;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国家农业部和团中央联合命名为“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科技授奖大会。
乡镇工业 1970年,全县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共有科技人员93人。1978年后,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经济联合体迅速发展,技术力量不断增加,到1983年,技术人员达857名。1988年区科委对乡镇企业科技人员进行了职称评定和发证工作,共评定181人。其中工人晋升为工程师的1名,助理工程师的3名,技术员的25名,助理会计师19名,一级会计员42名,二级会计员30名,统计员21名,助理会计员40名。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促进了企业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1985年,建立技术科室10处、计量室1处、化验室2处;从外地招聘工程技术人员63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21人,技术员15人,技术工人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