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591&run=13

1913年,城南王尔庄,城东乡富郭庄、穆村,城北乡泊子、高里等村庄相继建立农民夜校。讲授《三字经》、《百家姓》、算术、珠算等课。夜校以识字为主,旨在肃清文盲。
1916年后,县内诸多村庄办起了夜校。
1927年3月,中共潍县县委在辛庄建平民学校,派共产党员田化宽任教师,组织农民参加业余学习。
1929年春,中共阙庄党支部创办阙庄平民学校,共产党员于化芳等任教员。组织农民和制鬃人工参加学习。向学员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1929年成立了“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
1930年,成立了“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指导、督促县内各区、乡推行注音符号,开展识字运动。
1931年,民众教育馆督促各小学添设夜校班,扫除青年文盲。在杨孟、寒亭、杨家埠一带,成立了妇女识字班。招收15至45岁的妇女上学。
1933年,全县有各种形式的民众学校247处,在校学习的农民6000余人。
1941年至1945年,县内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为争取文化翻身,纷纷参加民众夜校学习。1941年冬,参加夜校学习的达800余名。1945年春统计,有民众夜校教师40名,学员1500名。1947年统计,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众夜校,有成人班1个,学员24人;妇女班28个。学员1166人。
1948年解放后,从县到村都建立了文教委员会。县文教科要求各村小学教师为民校兼课,协助民师扫除文盲。同年冬,各村都办起了农民冬学和妇女识字班。
195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识字为重点的“冬学”运动。各村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员每冬学习250个字,三年认识1000个字。全县参加冬学的人数为10444人。
1952年,推广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昌潍专署在北小圩河搞了速成识字试点。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速成识字推行委员会,组织1650名民师、100名高小校长集中训练20天,学习速成识字法。开办农民速成识字班73个,参加学习的农民2385人。
1953年,县内冬学都转为常年民校,分初、高两级。有政治班35个,学员912人;文化班562个,学员12847人。
1955年对农民文化教育进行了整顿,加强了领导,全县扫除文盲18525人。
1956年12月,农村知识青年,在中、小学教师的协助下,组成27102人的青年志愿扫盲队,包干到人,包教包会包教低级班学员29512名,高级班3689名,使全县247779名青壮年的非文盲率达到了57%。
1959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青少年失学率高,复盲情况严重。1962年,全县14至40岁的农民139600人,其中文盲62052人;9至13岁失学儿童10266人,其中文盲占51%。根据上述情况。开办了扫盲学校,文盲入学人数达3000名;举办业余中学班84个,学员1800人;民办中学10处,学员1000人;农民技术学校23处,学员500人;训练班44处,1200人。
1963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各种农民业余学校及学员趋于稳定。仅12月份,入校学习的就达38275人。在全县711个生产大队中,有583个建立了业余教育领导小组。全县有业余文化教师1600人,政治教师465人,技术民师162人。
1965年,县扫盲办公室提倡从学习农村常用字入手,采用学用结合的教法,办扫盲班860个,学员16350人;业余高小班561个。学员11513人;业余中学班421个,学员9704人;技术班330个,学员6812人;政治班840个,学员3056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业余教育受到摧残,全县夜校停办。
1976年冬,农民业余教育重新走轨道,各种夜校相继复学。至1977年底,全县165680名青壮年中,非盲人数达163500人,非盲率为98%。
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业余教育开始以学文化科学技术为重点,有26000农民参加了各种科学技术学习。其中有833名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175人参加了社办农民技术学校学习;3750人参加了村办技术班学习。
1987年。寒亭区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285期,参加学习人数23798名,乡镇办农民技术学校12处,在校学员587名;村办技术班187个,学员293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