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侨居国的贡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512&run=13

1912年至1930年,潍县籍旅苏侨胞多达360余人,其中二分之一在赤塔、伊尔库次克开荒种菜,年产菜达750万公斤,可供5万多人食用。当时,沿黑龙江北岸有18个金站,有100余名潍县籍侨胞做淘金工,每年淘金约300公斤。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潍县有200余名“华工”,去西欧战场当工兵,挖战壕、搞运输。郭家官庄乡陈家官庄村崔连明、东庄乡小东庄村陶天荣等30多名华工尸骨留在了欧洲。王家降埠玉皇庙前石碑正面大字:“天鉴欧工”,是1918年王法云战后回国,还愿玉皇大帝而树立的。大战结束,小东庄村于志臻等4人先后旅居法国、英国、西班牙、向当地人传授马戏杂技艺术,倍受尊敬。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旅居西伯利亚的侨胞组织了“中国劳苦大众志愿队”,年仅18岁的区籍侨胞王立庆,涌跃报名入伍,负责管理军械库,多次立功受奖。1922年退役后任斜米巴拉明斯克国营饭店经理。眉村旅苏侨胞李炳强,报名参加苏联红军,英勇善战,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负伤致残。李家庄侨胞杨宗湖送两个儿子参加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个儿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献出了年轻生命。
旅居南洋诸国的侨胞多经商,为促进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与居住国的友好往来。东庄乡旅巴基斯坦侨胞刘学珠、刘学勤开设刺绣厂,雇用当地工人,传授中国的刺绣技艺,深受爱戴。旅居斯里兰卡的侨胞,开设了诊所、镶牙馆、酱菜园、木工厂等。旅居南洋各国的侨胞还把种菜、养花、饲养家畜家禽、制作农具、兴修水利、建筑房屋等技术传授给侨居地人民。
1937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潍县籍华侨在“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的倡导下,弃商从戎,参加了旅新加坡华侨义勇军、旅马来西亚华侨“人民抗日联军”。
1902年10月,日本军队侵入印尼,区侨于洪奎等7人。停商参战,上船搬运作战物资,往返于印尼与美国之间,有6人在海洋中遇难,于洪奎为幸存者。
1942年12月7日,日军侵入新加坡,青壮年侨胞别妇离子投入抗日战争,在保卫新加坡首都吉隆坡的战斗中,与当地军民一起浴血奋战,牺牲者达20余人。
旅居印度的侨胞,去时皆为单身汉,后与当地妇女结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长期的交往中与居住地人民建立了深情厚谊。1962年印度当局排华。侨胞于化祥被驱逐回国时,印度著名演员拉兹·卡普尔对其表示深切同情,代于化祥同印度政府交涉,亲自将于化祥送上火车,长时间拥抱,含着热泪高喊“巴依!巴依!”
侨胞杨兴太在印度边境窟篓经商,把中国的纺线织布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窟篓的一个土王热情地接待了他。土王说:“窟篓原属中国,是被英殖民主义者强行霸占划归印度的,我喜欢中国,希望中国强大。”土王送给杨兴太一个小合子,里面盛满中国各朝代使用的货币,以此做为他对中国的怀念和对杨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