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400&run=13

潍县土城建于西汉,周长9里30步,高2丈8尺,宽1丈5尺。城四门均设谯楼,四隅建有角楼。南、北、西三面有护城池,池阔1丈,深5尺。1512年(明正德七年),重修土城。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知县邢国玺改土城为石城,墙高4丈,厚2丈5尺,周围长1349丈,城墙顶端有1600余个箭垛口。5座正楼,2座角楼、2座炮台、18座堡。东、西、南3门有瓮城,北门有空心楼一座。护城池宽2丈,深5尺。其城四门,东门为朝阳门,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安定门,北门为望海门。东关城墙1681年(清咸丰十一年)创修,1686年(同治五年)竣工。城高1丈5尺,顶宽9尺。底宽1丈6尺,周长1457丈。1930年,街长谭鹏飞、陈福临等倡捐银元重修东城城墙,其城设7门,西门为庆城门,通济门;西北门为跃武门;西南门为奎文门;南门为鸣凤门;东门为升曦门;北门为游麟门,三门设炮楼。城里与东关对峙,以白浪河相隔,升曦、游麟、鸣凤朝阳桥、保安桥、小石桥、大石桥四桥相贯。城里东门外朝阳桥以南为南坝崖,北为北坝崖。衙署设在城里胡家牌坊街,座北朝南。城里街道有东门大街、南北大街、胡家牌坊街等42条。巷子有:曹家巷、梁家巷、金巷子等15条。东关街道有沙岭子街、三关阁街、外街等12条。1949年建国后,两座城墙渐次拆除,护城池陆续填平。
1948年4月,潍县全境解放,县城、坊子镇及近郊村庄从潍县析出,成立潍坊市。原潍县乡村划分为潍南、潍北、潍县(新)三县。1951年潍南县并入潍北县。1953年潍北县与潍县合并,县人民政府驻寒亭镇寒亭村,机关办公用房,除使用土改时改出的地主房屋外,还租借部分民房。1954年7月,开始在寒亭村西,浞河西岸兴建县委、县政府办公房。1955年建成县委、县府两个大院,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9684平方米。之后,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商业局、县总工会等机关用房和商店、厂房也相继建起,为新县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57年统计,县城建筑面积为22339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1645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3753平方米,办公室建筑面积7027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7787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2127平方米。1962年底,城市建筑面积已达59695平方米。1963年至1965年,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县内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只有59.38万元,年均19.79万元,比1958年至1962年,年平均投资129.3万元,减少了109.51万元。1966年至1970年,在“先治坡,后治窝”的“左”倾思想指导下,县内基本建设总投资609.3万元,而用于城市建设投资仅有2.49万元。1971年至1975年,县内基本建设总投资930.8万元,其中工业系统投资301.7万元,农林水系统235万元,财贸系统110.9万元,文教卫生系统98万元,交通邮电系统23万元,潍北农场126万元,城建投资36.2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基本建设投资额增大,城镇住房建设被列为重点。至1980年,房屋竣工面积达185026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54697平方米,1981年至1985年,寒亭区基本建设投资4292.2万元,其中城镇建设投资463.9万元,竣工房屋196606平方米,更新改造公用设施投资506万元,城镇集体基建投资226万元,城镇集体更改设施投资125万元,私人建设投资2182万元。1988年,区城已是一座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4公里,总面积近6平方公里,人口达299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488人,临时合同工4000人,农业人口4500人)的初具规模的小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