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279&run=13

货运 自烟潍路通车,即在潍县、龙口间办理货运业务。因经营不善,累年亏损,曾一度交民间(烟潍汽车公司)经营。1934年,烟潍路局潍县汽车站货运状况好转,月均收入7万余元。运输物资主要有布匹、棉纱、纸张、粮食、煤炭、杂货等。“七·七”事变后到潍城解放前,公路遭极大破坏,交通运输多次中断,除军用物资外,民间正常货运断绝。建国后,运输业开始恢复。县内马车、人力车绝大多数为个体所有,运价不一,货运仍处于紊乱状态。1953年,县成立马车服务站后,货运始统一管理。次年,参加公路货运的马车逾千辆。1955年,县内组建运输合作社,当年货运周转量达15万吨公里。1962年,县马车队货运周转量为34万吨公里,汽车货运周转量为11万吨公里,获利24万元。1964年,汽车货运周转量超过马车货运周转量。到1966年,马车货运周转量为37万吨公里,汽车队货运周转量为203万吨公里。1978年,潍县公路货运量为108.3万吨,货运周转量3434万吨公里;其中机动车货运周转量2600万吨公里,非机动货运周转量947万吨公里。1980年后,社会货运车辆猛增,个体运输业迅速发展。县内出现国营、集体、个体运输车辆争抢货源现象,致使不少运输车辆耗油指标上升,专业运输企业终年亏损。为解决这一问题,1982年省成立了联合运输公司,县成立了支公司,对煤、粮、盐、灰、沙、石、陶土、化肥及农副产品等大宗货运物资实行统筹货运管理,减少了相向空驶,使运输市场出现了新的生机。1983年,县内货运量103.6万吨,周转量为3584万吨公里。其中,运输公司货运量33万吨,周转量1588万吨公里。1988年,区公路货运量达80万吨,周转量5554万吨公里。
客运 1930年以前,境内客运仅限于烟潍、潍道两条公路。1930年后,潍城沂合运输公司两辆轿车专跑沂水、蒋峪线。抗日战争期间,公路客运停止。建国后,县内客运由行署客运8队负担,主要有潍坊至寒亭(每日5次)、南孙(2次)、央子(2次)、朱里(2次)等客车。1978年以前,过境长途汽车能达北镇、蒋峪、安丘、青岛、烟台、济南等地。1979年,潍坊市公共汽车公司先后增开下列车次:
5路:潍坊火车站至寒亭,全程17公里,1988年每趟间隔20分钟设22个停车点,日接送旅客2000人以上。
3路:潍坊火车站至潍县水泥厂,全程18公里,每趟间隔20分钟,设15个停车点,日客运量逾千人。
7路:潍坊火车站至潍北农场,全程40公里,设11个停车点,每趟间隔1小时,日客运量在500人以上。
1985年,有3个个体户经营客运,至1987年参加客运的大型客车5辆,小客车9辆。大都以潍坊为起点,跑青岛、蓬莱、平度、临朐、胶县等地。
货运按运输货物周转量计价,2吨以上机动车辆,1962至1968年每吨公里收费0.18元;2吨以下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每吨公里收费0.3元;客运按里程计算,1934年每人公里收费0.015元,1951年0.046元,1966年0.024元。1988年,货运价格,机动车辆吨公里0.2—0.3元不等,非机动车辆价格面议:客运每人公里0.05元。
建国初期,民间货运主要由潍城运输货栈办理。50年代,县内设寒亭、大圩河两个运输管理站。1972年后,社会上机动车辆增多,又分别在马司、胥家、清池、固堤、圩河设运输管理站。1978年各公路干线、主要支线,均设置运输管理站,年底,运输管理站改名为交通管理站,其主要职责是除负责公路货运外,还负责所辖地段的交通秩序。1983年,寒亭、大圩河等8处交通管理站,从社会上组织汽车54辆,拖拉机331台,劳力1100余人参加公路运输。1985年,寒亭、固堤、双杨店、朱里4个交通管理站完成货运量24.9万吨,占全区货运量的49%。1988年,寒亭、固堤、双杨店、朱里、央子、南孙、郭家官庄七处交管所,货运量完成54.8万吨。占全区货运量的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