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草柳编织工艺品制造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232&run=13

北部乡村河沟塘湾盛产芦苇、蒲草,东部潍河沿岸遍布棉槐、腊条,明清以来就有人从事草柳编织行业。新中国建立后,芦苇、蒲草、条柳虽自然生长面积日趋减少,但境内草柳制品仍久盛不衰。
草制品 最早为苇席编织。1920年,博兴县逃荒者在潍北落户,遂将编织折子、苇帘等多种技术传给王家埠一带村民。1925年后,该技术又传至李家埠、固堤一带。1949年后,境内草编制品除供应本地,还销往潍坊等地。1958年,王家埠成立编织社,1962年改为编织队。1970年后,李家埠、王家埠一带大搞“大寨田”,苇草资源越来越少。1976年草编业移到南孙、泊子一带。南孙公社成立草编厂。有25个村庄5000余人从事草编制作。1981年。草编制品有苇席、折子、桌椅垫、门窗帘等20多个品种,工业总产值130万元,其中出口值为110.3万元。1988年,寒亭区有草编企业2个,均为乡办,工业总产值99万元,主要产品有草地毯、果盘、吊篮、沙发垫等,销往日本、南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条柳制品 主要分布在朱里、东庄一带。主要产品为簸箕、草篓、花篓、抬篓、果篓、方筐及机器包箱盒等50余个品种。其产品销往潍坊、昌邑、平度等地。1982年,有1500余户,3000余人利用农闲编织,1988年减少为5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