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98&run=13

明末清初。境内手工业主要有条柳编织、造纸、制盐、红炉等。至清乾隆年间,棉纺织、食品加工、风筝年画、木业的兴起,使潍县手工业跃居青(州)莱(州)各县之首。鸦片战争后,洋货始销县内,对境内手工业造成威胁。为维护自身利益,城乡手工业者与之展开竞争。1863年(同治二年),潍城手工业者首次从天津购进手摇钻、削等机械设备,对县内工业生产起较大推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胶济铁路修至县境,潍地产生了第一批产业工人。次年,德国人在坊子开建煤矿,既为当地工业的生产提供了燃料,也使县内出现第二批产业工人。民国初年。潍城工业的较快发展,使乡村形成了特有的手工业布局。如:东部眉村、穆村一带的织布业,杨家埠一带的风筝年画业、鞭炮业;东北部北纸房、辛庄一带的造纸业,张家埠一带的草编业;北部常疃、安固一带的发网业,沿村一带的皮革业;西北部阙庄、双杨店一带的制鬃业;西部崔家一带的香油业、葛埠一带的铸造业,乐埠一带的石灰业;南部坊子一带的采煤业。二十里堡一带的烟草加工业。乡村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潍城工业的振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趁帝国主义对境内经济放松控制之机,具有鲜明特色的潍县民族工业应运而生。1912年,博济织布厂在北宫建立;1915年,同盛铸造厂在潍城开工;191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于城南二十里堡建厂;1920年,华丰机器制造厂于潍城诞生。其后十余年,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聚兴印刷厂、福记瓦厂、坊子电灯公司、德信亨轧布厂、大华漂染厂、惠丰火柴厂、华东面粉厂、元聚印染厂、和记印刷局、信丰染织股份有限公司等厂家先后建成开工。1933年,境内工商业户发展到2267家,从业者达4.4万人。1935年,除纺织业,县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铁工厂11家,轧布厂7家。染织厂7家,铸铁厂3家,印刷厂2家,职工总数达1554人,资本总额99.45万元。年产值219.34万元。主要产品有脚踏式织布机、卧式低速柴油机、弹花机、救火机、水车、白布、花布、泥绒、哔叽、煮青染料等150余种。1936年,县内11家铁工厂均以生产织布机为主,年产7000余台,产值占这些厂家生产总值的73%。另外,滕虎忱创建的华丰机器制造厂生产的织布机、柴油机、弹花机、榨油机等产品,从其数量、质量讲,在华北地区屈指可数;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蓬莱阁牌硫化青膏,年产逾2万箱(每箱60公斤)。行销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等省;城乡所织棉布,年产700余万匹,产值逾2000万元,畅销全国21个省和70余个大中城市;仿古青铜器
、桃核雕刻、布玩、木版年画、手工针锈、字画拓片等民间手工艺品蜚声海外。抗战前夕,潍县成为拥有“二百支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张布机”的“东省大邑”。1938年1月,潍城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对城乡经济全面掠夺,华丰等一些厂家被日军强行拆迁;大大小小的工厂、作坊在日商盘剥下,生意日趋萧条;数万张布机先因棉纱来源断绝陆续停产,后因战争大都被毁坏,刚刚兴起的潍县工业很快陷于困境。抗战胜利后,境内工商界人士力图恢复工业,经很大努力方使部分工厂开工,然国民党政府因内战需要,对凋敝不堪的潍县工业横征暴敛,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城乡工业每况愈下。年产2万余箱硫化青膏的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产量下降到500箱,坊子电厂发电量由原来每台机组9019千瓦下降为500千瓦;乡村各种铁制机具,因军事需要几乎被搜寻一空。1947年,潍城19家铁工厂、14家织布厂、5家染厂、2家造纸厂均处停产半停产状态。1948春,国民党军队以守城为借口,把南北沙滩一带所有手工作坊强行拆毁,近万间工棚被付之一炬。
1948年,潍县解放后,潍城、坊子析出,境内农村分属潍南、潍北、潍县。为迅速根治战争创伤,三县政府分别从扶持手工业者生产自救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并逐渐引导群众走合作化道路。次年,潍北县政府在全县推广了北纸房村造纸户互助合作,到老解放区为军民造纸的经验,很快在县内掀起生产自救、互助合作热潮。年底,三县工业总产值完成328.2万元。1951年,潍北、潍县农村的红炉、草编织、棉纺织、造纸、猪鬃、年画、采石、烧石灰等个体手工业户纷纷联合,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生产合作组。冬,境内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东坡织布业生产合作社组成。年底,潍北、潍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25.4万元。比1949年增长157%。1953年,境内个体手工业发展到8245家,其中织布业3450家,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1955年1月,县内进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经舆论宣传、清资折价、记帐入股,大部分个体手工业者很快加入了合作社组织。6月,县成立手工业联合社。年底,全县入社者为7895人,1956年,境内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达52个,从业人员8173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20万元。至此,潍县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完成。1957年,大部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经营管理、技术、分配等方面遇上不少新问题,各级政府虽尽力帮其解决,但因1955、1956两年对个体手工业者改造步伐稍快,一些遗留问题没能及时处理,挫伤了部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比1956年下降43%。1958年,受“突出钢铁生产带动国民经济全面跃进”影响,组成了近20万人的“钢铁大军”,垒起数百座式样不一的“小高炉”、“土钢炉”,用去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钢铁工业”严重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1959年开始,因农业受挫,工业总产值比1958年下降14.8%;1960年又比1959年下降43.4%;1961年比1960年再次下降51.3%。1962年,从支持农业、加强手工业入手,对原有工业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到9、10月份,有20支“小高炉”的钢厂、近500人的炼焦厂全部下马,除部分工人调往潍坊外,70%以上的职工下放到农村。其他企业依据当时实际,也相应进行了撤并,人员进行了调整,到年底,潍县工矿企业职工人数比1961年减少60%,其中:农具厂职工人数由300余人减为100余人;木器、面粉、榨油、制鬃、服装等厂、社的职工人数均在20人上下。工业布局的重大调整,使农机制修、轻纺、木业等行业有所突出,社办企业在全县工业中的地位有所巩固,但终因基础薄弱,使工业的生产步入建国以来的最低谷,年末,
全县工业总产值仅创393万元,比建国初期的1950年还少16万元。1963年开始,县内工业结束了连续4年的“滑坡”现象,在全面调整的基础上,开始进入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时期,到1965年底,企业总数由1963年的24家发展到35家,工业总产值完成568万元,其中县属工业完成150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矿企业的领导部门虽受“造反派”严重冲击,但县内工矿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尚能顶住干挠,到年底生产铡草机、脱谷机、弹花机等农业机械5700台,小农具8万余件,制鬃7.93万公斤,完成工业总产值686万元。1967年后,工矿企业的“造反派”纷纷夺权,整个生产计划一度严重失控,县属食品工业、机械加工业和社办工业的生产都有较大回落,致使潍县工业直到1969年也没突破1967年的生产水平。1970年开始,连续8年,在工业方面投资数千万元,先后建起化肥、磷肥、染织、水泥、五金、陶土、煤矿等10余家企业,工业总产值逐年都有较大增长。县属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社办工业的振兴,截止1978年底,全县工矿企业由1970年的42家发展为203家,其中:县属工业40家,社办工业156家,其他工业7家;全年生产合成氨8757吨,化肥(小型企业产量)4.2万吨,各种机械设备2113台(套),棉布2442万米,麻袋1.9万条,砖瓦8654万块(片),中小农具198万件,塑料制品88.5吨,原盐9.2万吨,发电60.5万度,原煤3.8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2678万元,为1970年的14.6倍。1979年后,社办企业库存产品加大,个别厂家亏损严重,造成了县内工业产值连续3年徘徊不前,但在此期间,县属工业在化工、机械修造等行业面临调整的严峻形势下,狠抓了产品的转向和销售,工业总产值仍逐年上升。1982年,社办工业迅速得到调整,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到1983年,潍县有全民企业21家,集体企业103家,个体工业342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571万元,为1966年的23倍;为1956年的9倍;为1949年的48倍。
1984年,寒亭区大力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4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272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9621万元,个体企业3947万元。1985年,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因能源紧张,部分原材料大幅度提价等因素,年底工业总产值比1984年稍有下降。集体所有制企业因推行承包,使各项生产责任制逐步得到落实,工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24.8%;个体企业发展到3341家,工业总产值5335万元,比1984年增长35.2%。集体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使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亿大关,为国家提供利税970万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约占59%。1986年区内重点整顿了乡镇企业,从扶持发展入手,解决了部分乡镇盲目投资、乱上项目等问题。年末,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484万元,其中乡镇企业完成14182万元。1987年,寒亭区拥有区属企业47家,乡镇企业87家,村办企业412家,个体企业2315个。由于推行了厂长负责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大部分企业由生产型转化为生产经营型。年底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8259万元,比1986年增长20.3%,比1983年潍县工业总产值增长81%,为国家提供利税1184万元,在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约占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纱5194吨,布8581万米,呢绒42万米,原盐7.29万吨,毛毯5.4万条,电缆、电线6808公里,船用齿轮箱602台,集装箱2040个,塑料制品503吨,液化汽瓶4.8万个,装饰板25万张,布玩、风筝、年画、草编等2500万个(件、张)。产品销售国内20余省、市、自治区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区内工业总产值达到39999万元。其中:区属企业完成15066万元。乡镇办企业完成7451万元,村办企业完成7491万元。村以下企业完成91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