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9&run=13

潍县山丘系泰沂山脉尾闾,共分四股:其中南和东南部两股从安丘县入境,分布在潍河和白浪河之间;西南部两股从昌乐县入境,分布在大于河两岸,皆呈西南东北走向,大部为土石山,小部为青石山。寒亭区境内只有土门山,余皆属今潍城、坊子区。
一、县境东南部一股山丘,主要分布在穆村、车留庄、朱里、涌泉乡镇,略呈西南东北走向,全长15公里,俗称“西埠”,自南向北有常令公山、风埠顶、太公堂山、土门山等。
常令公山 位于车留庄乡山庄村后,相传明代常遇春曾带兵在此扎营,故名。海拔113.5米,面积2.5平方公里,属荒山。
风埠顶 位于涌泉庄南5公里处,海拔104.8米,面积0.5平方公里,为“西埠”南端较高的山峰,故名峰埠顶,后演称为风埠顶。
太公堂山 位于穆村镇太公堂村西,因山上建有姜太公庙,故名。相传唐初柳毅在此山读书,又名柳毅山,海拔94.5米,面积4.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红石山,现垦为农田。如登山顶远眺,甚为壮观。渭水河、胶济铁路横断于南,汶河、潍河汇流于东,沿河林带中潍河大闸、汶河铁桥隐约可见,驴山子隔河相望,常令公山西去不远,地势比较险要。1892年7月(清光绪十八年六月),李明书曾在此抗清,领导农民起义。
二、县境南部、白浪河东岸一股山丘,分布在埠头、沟西等乡,呈南北走向,南起荆山,北至凤凰山,长达15公里。主要山丘有:
荆山 位于马司村西南2公里处,潍徐公路西侧,为与安丘县界山,因山上荆条、棘子丛生,故名。海拔144米,面积2平方公里。近处产粘土。
磨箕山 位于山北头村南,形似簸箕,故名。海拔101.3米,面积0.1平方公里,沙石山,山石可作石磨。相传明初女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带兵在此扎营。
三、县境西南部一股山丘,南起大柳树镇大柳树村东,至望留镇嵇家村,呈南北走向,全长9公里。主要山丘有:
明宗山 位于大柳树镇玄家村西北,因山有后唐明宗庙而得名。海拔156米,面积4平方公里。明宗山与北边符山并肩矗立,清代阎循观在《程符十咏》中描述曰:“双峰相对落,东走如角力,气怒屡攫拿,势穷千回仄,思一游其中,咫尺风雨黑。”由此可见两山崎岖,悬崖陡峭,历游其景。颇费气力。山西麓刘家庄子村,系明万历年间南京兵部尚书刘应节的故乡。
符山 位于符山镇油房村南。魏书地形志作浮山,隋书作阜山,《太平寰宇记》、《九域志》作浮烟山,金、元时,仍称浮山。明代始称程符山,后演称符山。海拔159米,面积11.4平方公里。符山东北脚下为汉平津侯公孙弘墓——麓台。清江都令郭知逊作《麓台怀古》诗:“十里青峦拂面开,萧萧疏竹丽山隈,平津胜事沓何处,一片闲云自往来。”明代刘应节,曾在此建麓台书院讲学。“麓台秋月”在旧县志中称潍县十景之一。西北角建有符山水库,山水相连。符山北麓刺槐甚多,每当春暖花开,枝头似雪,浓香四溢,景色宜人。东麓产膨润土。
四、县境符山镇西部一股山丘,南起尹家庄子,北至南乐埠村,长12公里,分布着四泉山、五党山、黑山、七窝落山、平顶山、大山、黄山、孝迹山、行山、火山、凤台山等。主要有五:
四泉山 位于尹家庄子村西,为与昌乐县界山,因山腰四角有四泉得名。海拔128米,面积0.24平方公里,系土石青山。
五党山 位于向阳村西北,为与昌乐县界山,因被行山、花山、陀山、棘子山、黑山所挡,故名五挡山。明万历年间,修庙一座。塑有霹雳将军、风神奶奶等神像,名“五党爷庙”,故又改称五党山。海拔192米,面积0.8平方公里。山坡盛产可作水泥原料的青石。
黑山 位于向阳村后,因山石色青,故名黑山。海拔179米,面积0.25平方公里。山石层次较厚,质地坚硬,可作碑座、石槽、石子等。山东北麓产石英石。
七窝落山 位于黑山北面,因山顶上有七个窝落,故名。海拔129米,面积0.1平方公里。土石山,山上盛产山椒子花,有奇香,系高级香料原料。
凤台山 位于南乐埠村东,因山上有凤台庙,故名。海拔80.8米,面积2.5平方公里。山前出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