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洋捕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85&run=13

渔船 1858年(清咸丰八年),仅有小木帆船3只,在河口、河叉进行捕捞。1941年,已有元舵、刮楼、三条杆、对槽、尖头、舢板等70余只,可到近海岸边捕捞。50年代后期木船和风帆木船达80余只。1965年改装成第一艘12马力的木制机动船,次年又改装成功了60马力木制机动船、从此有木帆和机动两种渔船在海上作业。1979年购进60马力水泥机动渔船4只。1973年全县拥有20马力的机动船37只,1976年达到52只,到1978年基本实现渔船机动化。1988年,全区拥有各种海洋捕捞渔船197只,其中,12至124马力的机动船172只,木帆船、小舢板25只。
渔具 清末,渔具比较简单,用灯照、叉子、吊钩、行网、绣网。民国期间,增添抢网、泥网子、扒网、跳网、筏网、柳网、张网等。建国后,先后增添较高能效的拖网、挂子网、顶网、抖子网、锚网、耙子等10余种。1978年有网具1628块,1988年计有各种海洋捕捞网具1936块。网具用料50年代为棉纱,60年代逐渐被维尼纶、锦纶、和聚乙烯、聚氯乙烯代替,70年代以来全用聚乙烯和尼龙、胶丝。
网渔具,主要有拖网和流网。拖网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风帆船进行海洋捕捞的主要工具之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大部分为机动船双船拖网。1984年后,单船拖扒网有所增加。1988年计有各种网具1936块。
其次是柳网,也称插网,涨潮时用柳木杆插在潮间带的滩涂上,在杆上张挂网衣,形成长垣状,两杆之间,系上一个圆形须笼。待落潮时截留鱼、虾、蟹类。
渔场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捕捞对象,利用不同类型的捕捞工具,进行捕捞作业。作业渔场主要在渤海莱州湾,远洋捕捞,124马力以上的渔船,每年清明至夏至,在烟威渔场,使用鹰爪虾拖网捕捞鹰爪虾;白露至立冬,在渤海和黄海北部利用对虾拖网捕捞对虾;小雪至大寒,南下舟山、吕泗渔场,利用拖网捕捞带鱼、黄鱼、鳓鱼、鲐鱼等。
渔港 1978年5月,央子渔港建成使用(习称卸货台),位于蔡家央子北7.5公里,距海口13.2公里。地理位置:北纬37°06″,东经119°10′。渔港濒临莱州湾渔场,有沥青公路通往潍坊。渔港周围有石砌防潮堤1000米,面积6万平方米;建有顺岸码头300米,结构为方块重力式,建筑面积3387平方米,港湾水深3米,低潮时平均水深1米,均可停靠船只。
50年代和60年代,海洋捕捞,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最高为1700余吨;进入70年代,年产量增至3000—4000吨,但贝类所占比重渐大,最高年为700余吨;80年代,水产品产量继续提高,1988年为5882吨,其中鱼类729吨,占12.4%,虾蟹类1934吨,占32.9%,贝类3219吨,占54.7%。鱼类主要有:带鱼、鲐鱼、巴鱼、黄姑鱼、梭鱼、鲳鱼等;虾蟹类主要有:对虾、毛虾、鹰爪虾、梭子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