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69&run=13

清代及民国期间,每遇天旱少雨,各级官吏或村内家族长辈多率众烧纸磕头,祈求“雨神”降雨。旱情往往继续发展,贻误时机,造成农业减产。
建国后,每逢旱年,党和人民政府把抗旱当作大事来抓,安排抗旱经费,调拨抗旱物资,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教育群众破除迷信进行抗旱斗争,集中劳力、工具,利用一切水源,灌溉农田。
1981年旱情严重,1至9月份降雨281毫米,仅为常年同期降雨量的48%,致使水库、塘坝、湾池干涸,河渠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5米,受旱面积150万亩,成灾面积65万亩,缺水人口达59346人,牲畜达4000头。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投入抗旱劳力22万人,利用机井、大口井4000眼,水库22座,塘坝69座,扬水站67个,万亩以上灌区两个,机器3500台,运水汽车、拖拉机300台,马车、地排车2100辆;同时新增喷灌机350台,输水管道6万米,新打机井483眼,配套机井447眼.修复机井730眼,机泵下卧960套,加深大口井110眼,挖土井2700眼,打压水井6000眼。用于抗旱的经费322万元,完成抗旱浇麦38万亩,抗旱春播20.4万亩,浇秋季作物17万亩,夺取了全年粮食亩产236.5公斤的好收成。同时抗旱种麦55万亩,为下年度小麦丰收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