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27&run=13

灌木林 对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作用显著,是条编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栽植历史长久,1988年全区灌木已达170万墩。
柽柳 亦称红荆条,多在沿海乡镇自然散生。20世纪50年代,蔡家央子村雨季移栽于200亩条田周围,计3万多墩,全部成活。1983年央子公社在寒央公路两侧引植20万墩,大都成活。
杞柳 即白条柳,明、清时已有种植,主要分布在台田边沿,沟渠两旁。1975年从黄河孤岛移栽40万墩于白浪河下游两侧,次年割条17万公斤。1979年南孙、泊子公社已发展到62万墩,产杞柳条105万公斤。
腊条 多分布于朱里、眉村、穆村公社的潍河沿岸村庄,以小沼于家村最多,1956年产白腊条8.5万公斤;1983年全县腊条面积达520亩。其产品有腊叉、腊棍,以及条编器物,主销当地。1988年,区内不足百亩。
棉槐 又称紫穗槐,1962年春从辽宁省引进,植于山丘河滩路边。棉槐为主要灌木丛,多用于编织和沤肥之用。1965年,县人民政府掀起种植棉槐的高潮,全县育苗1310亩,直播5200亩;当年收割棉槐条103万公斤。1974年至1976年,全县收购棉槐种子27200公斤,兑现奖售化肥2.8万公斤。1979年,县内棉槐育苗1677亩。1988年尚有棉槐91.2万墩。
桑树 农家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至民国时期,桑树多是零星栽植,或为农户耕地作界墩之用。建国后,县政府提倡栽桑养蚕。1965年,桑苗面积达1300亩,“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由浙江省购进嫁接桑苗31万株,由莱西、临朐县购进桑苗60万株,粮桑间作用苗1.5万株,自接桑苗18万株。1980年全县建桑园1980亩,其中沿丰收河、干河两岸整地植桑650亩。此后,因管理不善,桑树逐渐减少。
果树 民国时期,潍县果树已有桃、李、杏、梨、枣、山楂、石榴、葡萄、花红、胡桃、栗子、苹果等10余种。梨原以张氏、寒亭、高里为集中产地;杏以王家道、南纸房、河崖头为最多;花红(俗名果子),多产于南纸房、段家沟等地。1933年,全县有果树4500株,占地262亩,年产33.3万公斤。
建国后,果树生产有了较快发展。有专人管理,因地制宜开建新果园。1957年全县有果树21.8万株,果品产量160万公斤。1983年,共建果园421个,占地12808亩,栽植果树37万株。年产高达624万公斤,为1949年的7.3倍。1985年到1986年,全区新建果园98个,面积7753亩(其中葡萄1382亩),栽植果树48.6万株,是历史上建果园最多的年份。1988年全区果品总产量是487.6万公斤。
苹果树 为优良经济树。民国时,县内有大丰果园、孙树蕃园等栽植苹果,品种有鲁青、五月红等,其中香蕉品种,由烟台移来。建国后,自1960年起,先后从寿光、烟台引进金帅、红香蕉、小国光、红玉、秋花皮、祝光等优良树苗10万多株。1985年,引进美国新红星、金矮生、玫瑰红、阿兹威等新树苗14.5万株。
葡萄 原为当地品种,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平度引进龙眼、玫瑰香葡萄树苗1.5万株。1985年。引进巨峰、红富士、泽香、泽玉等树苗。
梨树 有瓶梨、脆梨、白梨数种。建国前多从邻县昌邑、寿光引进慈梨、马蹄黄梨等。建国后,从莱阳引进大小香水、莱阳茌梨、黄县长把梨、恩梨、巴梨等成苗1.2万株。
桃、李 建国后,引进上海水蜜、六月鲜、天津水蜜、蟠桃等桃树苗新品种4.5万株;引进李子品种大灰李子树苗1050株。
枣树 明代种植较广,清代有围村枣林600亩;民国时遭到破坏。建国后,提倡栽植枣树。1953年,全县有枣树28050株,年产鲜枣7.5万多公斤。以鸡心小枣为主,其次为圆铃枣(又叫大枣)、红铃铛、长红枣(躺枣),多分布于南孙、萧家营、高里等乡镇的20余个村庄;20世纪70年代起,枣树发展很快。1975年。在禹王台东南建立枣林场150亩,西王庄、南里、南徐和南孙等村庄,皆植枣树,1979年全县产鲜枣12万公斤。1988年,全区有枣粮间作4950亩,枣园2885亩,枣树17.92万株,年产10.6万公斤。
柿树 系乡土树种,境内东南部,农户庭院有零星栽植。品种有大盖柿(托柿)和大小萼子柿。1983年,全县产柿子1万余公斤。1984年,主产地划归坊子区。
山楂 1931年,从益都引入栽植。1983年县有山楂树330株,年产5万余公斤。1986年,引进山楂新品种树种大金星、大敞口等2.6万株。1988年,全区有山楂园637亩,产量达6万公斤。
核桃 清代及民国时,虽有种植,但为数甚少。1950年,曾推广平柳嫁接核桃技术。在穆村、符山一带均有栽植,区内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