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07&run=13

预测预报 建国初期,根据省、地农业部门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1963年,潍县在固堤、沟西、圩河、治浑街、朱里等5处公社建立虫情测报点。1976年,扩大到11处。当时只作一般性或季节性的测报。1978年,在寒亭正式建立专业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点一处。作常年观察、系统调查,并能作长期,中期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0%左右,同时对全区(县)的农作物害虫天敌资源和害虫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经初步鉴定。全县已查定的农作物病虫天敌有2纲8目21科47种。其中昆虫纲7目18科40种,蜘蛛纲1目3科7种。另外,病原微生物蚜霉菌寄生于棉蚜。
检疫 建国以来,查出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小麦全蚀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地瓜茎线虫病等七种病害。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现已消灭。小麦全蚀病,1978年传入寒亭公社丰收大队和高里公社吴家大队。棉花黄萎病,1964年发现。棉花枯萎病1974年发现。为了选育推广棉花优良品种,1983年对棉花种子田进行了全面检疫。地瓜茎线虫病,1974年发现,后经综合防治,面积缩小。为繁育推广农作物良种,1973年根据省的部署,开始对调出调入种子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方能调运。
防治 建国前,多是农民自发的人工防治,如捉拿豆虫,用小灰、干土除治蚜虫、用砷石、砷精防治地下害虫。1941年8月,潍县曾领取夜盗虫捕获器五具,用以捕获害虫。建国后,推广使用农药、药械,对保护农作物起了重大作用。
县(区)境北部,地势低洼,杂草丛生。易于蝗虫繁殖,危害严重。建国后,县成立治蝗指挥部发动群众50多万人次治蝗。采取人工捕打、药械、飞机喷撒药物,挖沟修渠,扩大良田,减少草荒等措施防治。现已基本控制了蝗虫危害。蝗灾面积由原来的26.6万亩,逐步缩减到1.5万亩左右,蝗虫密度。由每平方丈千头以上,降低到10头以下。
建国初期,主要用以砷石、氟化钠、氟硅酸钠等无机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效果差。5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666、DDT、等有机氯化剂防治农作物害虫。此药杀虫范围广、毒力强、残效期长,使用方便,在当时杀虫剂中占了突出地位。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1605、1059等有机磷农药防治棉花、果树害虫。60年代,使用乐果、马拉硫磷、西力生等防治棉花、粮食作物、果树病虫害。
1975年开始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连续4年,共计放蜂面积5792亩,有效率在70~80%。1978年,应用血疆菌防治玉米螟2000亩,有效率达95%以上。后期,使用辛硫磷、呋喃丹等防治农作物害虫。还开始使用二、四滴酯在麦田除草,用拉索在棉花田、花生田除草。
80年代初,开始使用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杀虫菊酯)、敌杀死(溴氰菊酯)等防治农作物害虫。1982年开始试验,示范1605颗粒剂防治玉米螟。1983年防治面积达2万亩,防治效果达90%以上。比666毒砂防治效果提高40~60%。1982年,大力推广辛硫磷防治小麦地下害虫,防治面积21万亩,保苗率在95%以上。1984年,推广低容量喷雾器治虫5万亩,用小喷片1万个,比常规喷药提高工效8至10倍。节约药20~30%,效果好,并减少中毒。1986年,试验用甲基异柳磷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86%;用菊酯类农药功夫防治棉铃虫。防效达到93%;推广粉锈宁防治小麦全蚀病8000亩,防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