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良种基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01&run=13

50年代,农业社各自建立留种地。1958年,全县建小麦留种地4.64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7.1%。至60年代,县良种场建立,各公社也建立良种基地。另外有特约良种繁殖的形式。进入80年代,主要靠区良种场(县良种场)和特约良种基地培育种子。
县良种场 县良种场主要任务是繁育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良种。前期的生产条件差。从70年代起。到80年代初,用文丰2号、吉林6309以及F、与美国大豆索尔夫400等大豆品种进行有性杂交。1978年培育的7610—13大豆,荣获省科技奖。该品种在潍县生育期为96天左右,比“丰收黄”早熟4至6天,粒黄色、黑脐、椭圆形,百粒重16—18克。根系发达,根瘤多。杆较硬、抗倒伏,高抗孢囊线病和灰斑病。轻感毒素病。1982年育成早熟、高油、杆硬、抗伏大豆新品系205—1,为间作套种提供了优良品种,获潍县人民政府科研成果二等奖。1978年,小麦品种泰山1号,普遍感染锈病和白粉病,良种场采取了选变异株的措施,经四年系统选育,于1982年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潍良461”。该品种较泰山1号抗锈病、白粉病、抗热风性能强,增产8.9%。1982年,参加潍坊地区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居第三位。潍县科委给予较高的评价。
良种场每年按种子公司安排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1978年,全场687亩小麦,单产达300公斤,玉米制种单产131.5公斤,棉花生产亩产皮棉71.5公斤。自建场至1983年,提供各种良种25.8万公斤,棉籽5.4万公斤。1984年至1988年每年提供良种13.5至15余万公斤。
社队良种繁育基地 自60年代起,各社队大都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975年,全县有16处公社建立了良种场。建有种子田的大队农科队也由208个发展到402个。这一年,玉米制种,全县达5530亩,产种共54.25万公斤。小麦新品种的示范,繁殖推广。不但扩大了面积,而且品种质量也有红粒品种向白粒品种、低质向高质发展。
为了加强社队繁育良种的技术指导,自80年代开始,采取了全面发动,社队制种和重点抓好良种特约繁育的办法。特约良种繁育区,是根据繁育品种的不同,又结合社队条件,因地制宜而定。每年的繁育基地和担负的制种任务可有所变动。如1980年以圩河、望留、东庄、廿里堡、红星公社和潍北农场等为特约繁殖基地,制种面积共4000亩。品种有丹育6号、中单2号、鲁原单4号、豫农5号、鲁原3号等。1988年则约区良种场、潍北农场、部队农场、东庄、朱里、双杨店、南孙等乡镇,为良种繁育基地。繁育品种为:小麦有鲁麦7号、晋麦21、22;玉米有昌单4号、烟单14号;棉花系中棉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