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良种繁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2&A=1&rec=100&run=13

良种繁育与推广工作,各级政府随着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不同形式,使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
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政府每年都发动农民选种、留种。并通过外地引种、品种鉴定、系统选种、杂交育种等方式,选育出许多作物的优良品种。同时在安固、涌泉和赫家建立三处农业试验场,面积400余亩,试验、示范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这时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达30万亩左右,占小麦面积15%。坊杂2号杂交玉米种推广面积5万亩,占玉米面积30%。其他作物良种推广面积都有增长。
60年代至70年代,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并制定了“种子工作条例”和“种子工作奖惩条例”。种子工作由粮食局移交农业局种子站经营。作物品种的繁育,除建立良种场为种子站的固定基地外,各公社均设立良种繁殖基地。种子站还有特约繁殖基地。1965年,全县建立良种繁殖区13处,面积14100亩,繁育良种70万公斤。公社建立良种繁殖区60多处,面积2万多亩,繁殖良种100多万公斤。大部份生产队也建立了种子田和品种试验。示范田达300多处,共11000亩,试验示范各种作物优良品种80多个。是年,全县良种面积达13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4.4%。其中小麦和烤烟,基本实现良种化。另外,1969至1977年间,连续五次到海南岛繁育高粱、玉米新品种25多万公斤,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工作。
进入80年代,种子站为提高种子质量,购置精选机两台,对种子进行精选。同时新建仓库三幢。库容量150余万公斤。为扩大经营范围,设蔬菜良种门市部一处,经营蔬菜及瓜类优良品种。1984年,建蔬菜良种基地1.2万亩,繁育蔬菜良种38个,平均增产25%以上,其中“青杂中丰”大白菜增产50%,1988年繁育良种,小麦2000亩,产种55万公斤;玉米4000亩,产种43万公斤;大豆300亩,产种3万公斤;棉花3500亩,产种41万公斤;花生50亩,产种5000公斤;瓜菜210亩,产种4000公斤。
几种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品种演变:
小麦:主要更换四次。第一次。建国初期到1965年,此期间以引进群众选育的农家品种为主。如齐大195、蚰子麦、黄县大粒半芒、碧码1号、碧码4号等,播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65%左右;第二次,1966到1975年,以引进推广山东省科研部门培育的济南4号、济南9号、昌潍9号、红由包、自由包等新品种,因适应性和产量均优于农家品种,从而逐渐淘汰了农家品种;第三次,1976到1982年。先是推广抗病高产品种,有济南9号、昌潍19号、泰山1号等,后因抗锈病能力下降,改换辐63、昌潍20、昌乐5号、济南13号、原冬1号等抗锈能力比较强的新品种;1982到1988年,逐渐以7578(鲁麦7号)、78—1(晋麦21号)等为主栽品种。
玉米:共五次更换。第一次,建国初期到1962年,主要品种是金皇后,小粒红、坊杂2号等;第二次,1963年到1970年,由地方品种改为双交种,有安东白马牙、双跃3号、双跃150、新双1号、良种面积达50%;第三次,1971年到1976年,由双交种向单交种过渡。主要品种有群单105、新单1号,新双3号、烟三6号等;第四次,1977年到1984年,此期间以推广单交种为主,有丹玉6号、鲁三9号、鲁原单4号、聊育5号、掖单2号等,播种面积为22.65万亩,良种化程度达到99%以上;第五次,1984年后。逐渐以昌单4号、昌单8号.烟单14等为主栽品种。1987年,从辽宁省引进丹育13号,辽轮814×28。都属高产品种。
地瓜:共更换二次。第一次,1949年到1975年,主要推广引进的胜利百号,在1975年播种30万亩,占地瓜总面积的90%以上;第二次,1976年到1984年,又引进抗病高产的青农2号、696、南京92、济薯1号、徐薯18号等,以青农2号和696为主栽品种。
棉花:有三次更换。第一次1948年到1970年。主要栽植岱字15号;第二次,1971年到1980年,以徐州1818为主;第三次,1981年到1982年,主栽品种是鲁棉1号。1983年到1988年主栽品种更为鲁棉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