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85&run=13

第三章 灌溉

第一节 蓄水灌溉

1955年前靠湾塘灌溉,效益极低,是年始有水库灌溉。1958年后,逐渐以水库灌溉为主,塘坝次之。蓄水工程大都分布在山岭地区,以地面径流为主要水源。60年代中期,先后开发了牟山、尚庄、下株梧、峡山、共青团、南郚、伏留7处万亩以上水库溉区,70年代又开发了于家河水库7万亩灌区,并陆续对各灌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进行了排灌结合,渠、路、沟配套建设。设计灌溉面积92万亩,至1985年已配套64万亩,占全县总灌溉面积的72%。8处水库灌区中,牟山、于家河、尚庄、峡山水库灌区均在4万亩以上。
一、牟山水库灌区
位于县东北部的汶河下游,包括县境北部的安丘、贾戈、担山、黄旗堡、南流、刘家尧、关王及县境东部的金冢子、宋官疃、石堆、王家庄、景芝等12处乡镇的部分土地。1960年开发,原设计灌溉面积为46.3万亩,后核实为39万亩,已配套30万亩。有南北两干渠,总长108公里,支渠78条,长235.25公里;斗渠782条,长796.1公里,干、支排水沟207条,长307公里。干渠主要建筑物171座,干、支、斗、农各级建筑物12755座,总计完成工程量2936.8万立方米,用工3849万个,累计国家投资361.59万元。
二、于家河水库灌区
1970年开发,包括召忽、石埠子、庵上、临浯、官庄、管公6个乡镇的7.6万亩土地,已完成干渠3条,长29公里,支渠10条,长21公里,斗渠87条,长71公里,农渠430条,长150公里,各级建筑物1396座。投资133万元,动用工日344万个,完成工程量364万立方米,完成配套面积4.5万亩。
三、尚庄水库灌区
分白芬子和凌河两个灌区。1964年开发,设计灌溉4.02万亩土地,历年最大灌溉面积3.6万亩,干渠及分干渠5条,长16.9公里,支渠15条,长55公里,斗渠55条,长24公里,建成各种建筑物402座。总计国家投资21.9万元,用工120万个,完成工程量166万立方米。
四、峡山水库灌区
1964年开发,设计包括赵戈、黄旗堡两个乡镇的8.1万亩土地,现已配套的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
第二节 井灌

县内宜井区和半宜井区地下水比较丰富,易于开发利用。1955年前以小口土砖井为主。是年冬,逄王区高家庄子用人工挖砌,建成县内第一眼青砖垒砌大口井,直径7米,深8米,可一次灌溉200亩土地。1958年,城关公社七里沟大队用人力冲击钻打成县内第一眼普通砖管机井,深14米,可一次灌溉50亩。同年,县组成万人会战兵团,使用冲击钻与回旋钻突击打机井2000余眼,因质量不高,大部报废。1966年,有机井302眼,1972年大旱,水库枯竭,河水断流,掀起打井高潮,当年打机井1003眼。1977年至1979年,以及1982年,每年打机井千眼以上,扩大和改善井灌面积5万余亩。1985年,全县有机电井9248眼,其中大口机井3369眼,百米以上岩石深井24眼,装机8068台,计10.04万马力,井灌面积41.85万亩,占全县已有灌溉面积的47.1%。
机井由于受地质条件的限制,深度不等,分布亦极不均匀。普通机井深以10余米的为多,最深的3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赋水性较强的汶、渠、潍三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地带。1985年,该地域的机井保留量5000多眼,基本实现了灌溉机井化。大口机井直径3至10余米不等,深10米左右,最深的16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不甚丰富的金冢子、宋官疃、官庄等洼地较多的乡镇,以及石堆、南流等乡镇的丘陵和洼地。1985年该地域机井保有量3000余眼,可浇地14多万亩。由于水量不足,灌溉保证率不高。百米以上的岩石深井大都分布在缺水区,主要供人畜用水,附之点种,纯灌溉用井极少。1974年春在荆山洼建材厂打成第一眼深井,至1985年,共打深井24眼。梅花井始于1981年,多打在半宜井区。1985年,全县已有600多眼,以石堆乡的洼地梅花井最为成功。
第三节 引河灌溉

1958年前,县内无引河灌溉设施,沿河居民多挑、戽,或用称杆、辘轳、水车提水。是年夏秋之交,牛沐公社建成县内第一个引河灌溉工程——北山头引汶工程,控制浇灌面积5000亩。次年7月,逄王公社石佛寺引汶工程、临浯公社西古河引渠(河)灌区、城关公社城西引汶灌区相继开发。1963年,偕户无坝引汶工程竣工,次年,担山、逄王公社庵顶有坝引汶和慈山公社阳旭有坝引红(河)212程竣工,此后,引河灌溉工程以扬水站为主。1985年,全县共有引河扬水站55座,控制灌溉面积4.5万亩。
引河灌溉工程主要分布在汶、渠两河中下游,以河中径流为主要水源。因降水年内分布不均的影响,86%的径流量在7至9月份,而主要灌溉季节的3至5月份,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4%左右。因无调蓄能力,来水和用水存在很大矛盾。旱季需水量大,则无水或少水,丰水季节不需灌溉,却来水量大,致使引河灌溉水源不可靠,保证率低。加之灌区设施维修不及时,管理不善,河流改道,拦河坝时有毁弃,旧渠系时有报废,新渠系不健全等原因,控制灌溉面积与实际灌溉面积相差很大。
第四节 扬水灌溉

山区、丘陵区缺水易旱,地下水贫乏,不易发展井灌。自60年代以来,随着地面拦蓄工程的建设和机械电力的发展,提水灌溉逐渐发展,成为山区、丘陵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1961年,孙孟公社西孙孟大队建成县内第一座扬水站,安装90马力机组一套,提水量每秒0.2立方米,扬程12米,以峡山水库为水源,实灌千亩土地,其后逐年发展。1966年全县共有扬水站180座,装机容量4066马力。1971年至1979年平均每年建成30余座,其中1972年建成73座,1973年建成50座。至1979年底共建成扬水站479座,装机容量1.76万马力。1980年后,以配套挖潜及完善半拉子工程为主,扩大了工程效益。1985年,全县有扬水站431座,装机500多台。2万马力,有效灌溉面积26.29万亩。其中48马力以上的174座,百马力以上的26座,装机500马力以上的有白石岭、桥北头、偕户3座。
一、白石岭扬水站
位于大盛镇白石岭。1974年始建,1977年开始浇地。次年竣工。累计投资73万元,投工45万个。以昌乐县高崖水库为水源,装机8台,1080马力。三级提水、设计流量每秒0.88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7万亩,由于渠系不配套等原因,历年实灌5000至8000亩。
二、偕户引汶扬水站
位于凌河镇偕户村西,是县内第二座大型地下封闭式扬水站,为偕户和王家营提水站的供水站,以截取汶河潜流为水源。1979年施工,次年建成。装机4台550马力,设计灌溉1万亩,实灌4500亩左右,累计投资95.5万元,投工50万个。
三,桥北头扬水站
位于官庄镇桥北头村,1980年始建,次年竣工,投资34.5万元,投工17.3万个,装机5台515马力,设计灌溉面积1.17万亩,因渠系不配套,受益面积6000余亩。
第五节 喷灌

喷灌始于1975年。时,从外地引进部分喷灌机,后使用县内仿制的水泵、管子、喷头等。1979年至1980年,县水利局分别在深山区的柘山公社谭家秋峪,丘陵区的白芬子公社,水源不足的石堆公社梯门搞了山区、岭地及平原喷灌试点。前两个点因成本太高未能推广,后者投资少、用水少、见效快,当年即在平原及岭间的洼地推广。1980年有喷灌机263台(套),控制灌溉面积2.5万亩,1981年增至714台(套),当年喷灌3.67万亩。1982年后,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制,喷灌机械虽逐年增加,但以水泵和水管畦灌为多,真正的喷灌甚少。1985年全县有喷灌机2016台(套),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实灌面积1.7万亩。

第六节 灌溉机具

瓦罐、木桶、水斗子及称杆、辘轳为县内祖辈传留的汲水用具和简单汲水机械。民国初年,滑车、美孚油桶加入了汲水机具的行列。日伪占领时期,铁皮制桶传入县内,继之,县城内个别商号用上了手压井(时称洋井),县城附近及较大集镇的个别菜农以及有钱人家始用挂斗水车。至1947年底,全县有挂斗水车百余部。
1949年建国初,引进手摇式和马拉式水车,铁皮桶取代了瓦罐、木桶。1955年,全县有解放牌水车2500余部,铁皮桶10万余担,提水灌溉面积达5.5万亩。1956年,昌潍专员公署分配给10马力锅驼机3台,配套4R—18水泵,1957年分配给12马力煤汽机11台,1958年分配给12马力柴油机101台。1963年至1975年,灌溉机械以内燃机为主,锅驼机、煤汽机相继淘汰。体重160公斤,且耗油少,效率高的195型12马力柴油机,取代了体重630公斤的140型12马力柴油机。继之,295型24马力,495型48马力、4160型90马力、6160型135马力等中型柴油机也投入使用。其间,电力机械加入了水利机械家族。1976年至1985年,机井和小型扬水站的动力机械以195型柴油机和10千瓦电动机为主,较大的扬水站以295型、495型、616型等较大型号的柴油机和18千瓦、40千瓦、100千瓦的电动机为主,山岭半宜井区发展了喷灌机械和小型水电潜水泵。1985年全县共有农用排灌机械12481台,16.46万马力,有农用水泵9635台,有效灌溉面积80.37万亩,实灌面积56.7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