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苗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80&run=13

第五章 林场苗圃

第一节 国营林场

民国时期称官有林。1926年春,国民党县政府在县城周围设立官有林场5处,依次是大墩14.78亩,泉子崖12.03亩,十二户15亩,春场52.5亩,东南埠10.13亩,共计面积104.44亩。1939年,建立了汶河林场,面积47亩。1942年春,6处林场共有林木8000余株。1947年冬,林场树木被国民党部队滥伐一光,仅泉子崖残留小树345棵。解放后,未再恢复原被破坏的各林场。1959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安丘重建直属省林业厅领导的国营汶河林场和擂鼓山林场。
一、汶河林场
位于汶河中下游,西起牟山水库,东至担山庵顶滚水坝东,东西长约32里,周围为安丘、贾戈、关王、担山、刘家尧等乡镇沿河一带。场部在贾戈乡贾家王封村东北部约1华里处,建场初期总面积3万余亩,属省林业厅领导。1962年2月,下放为县内领导,经营面积2万多亩。1981年12月,林场大部下放到周围社队管理,重划边界,落实经营面积5243亩。林场以生产木材为主,并适当发展了一些多种经营项目,主要造林树种是杨树、旱柳、毛白杨、刺槐等,场部设有办公室和丘家庄、贾戈、贾家王封3个营林点,7个林班,41个小班及果园、苗圃和机务组。1985年共有职工43人。从1959年到1985年,国家共投资44万元,全场总收入74.8万元,其中林产品收入49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3.4万元,其他收入2.4万元。1985年底固定资产11.68万元,林场有固定苗圃171亩,年产成品苗20万株,有林地2241亩,宜林地882亩,立木总蓄积1934立方米。林分年蓄积生长量为346立方米,材积生长率为24.9%,森林覆盖率为42.7%。1980年开始间伐,间伐面积100亩,强度30%。到1985年底,共间伐等内材77立方米,小径材30立方米。1976年始,对60年代造的加杨林进行主伐,至1985年底,共主伐175亩,提供木材197.1立方米。
二、擂鼓山林场
位于县境西南部柘山、温泉、郚山三乡交界处,总面积2.2万多亩,场部在温泉乡上头村,该场以培养阔叶速生用材林为主。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撤销。
第二节 国营苗圃

1925年,国民党安丘县政府将北关农事试验场改为苗圃,称县政府第一苗圃,育苗面积22.6亩,先后育桑、刺槐、杨树等苗木。1948年解放后仍为苗圃,又培育侧柏、桑等树苗。1953年始栽苹果,成为园艺场,后一直为苹果园。1930年国民党县政府在凌河区李家庄建立苗圃,面积45亩,称县政府第二苗圃。解放后由安丘县建设科接管。1956年8月属林业局,1959年修牟山水库时撤销。1950年春,丘南县政府在偕户村建立苗圃,面积200亩,1953年8月撤销。1985年,县内尚有50年代建的国营苗圃两处:大盛、凌河苗圃。
一、大盛苗圃
1950年建,面积60亩,属森林苗圃。1959年改为桑苗圃,面积扩大到130亩。1963年又恢复为森林苗圃至今。苗圃地址在大盛镇大盛村东北1华里处。自1950年到1980年一直为事业单位。1981年实行企业管理。1982年实行责任制管理,苗圃年产苗木约6万株。到1985年底,累计产苗204万株。现有职工23人,固定资产2.8万元。
二、凌河苗圃
1956年,由国营凌河农场改建,地址在凌河镇凌河村西南2华里处,面积107亩。是年改为桑苗圃。1959年又改为森林苗圃至今,经营面积97亩,年产苗木约13万株。至1985年底,累计产苗364万株。现有职工13人,固定资产9万元。
第三节 乡镇场圃

一、乡、村办林场
1965年柘山公社在虎眉山建立县内第一个社办林场,此后社、队林场陆续发展,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和汶河、渠河两岸。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乡、村办林场125处,经营面积为7.58万亩,其中林地6万亩,宜林地1.56万亩,木材蓄积量2.6万立方米。全县共有林场管理人员823名。
二、乡、镇办苗圃
1964年春,金堆公社在高家屋子村建立了社办苗圃。以后,全县陆续发展到17处。到1979年,大部苗圃下马或改变经营性质。1985年底,共有乡镇苗圃7处,面积1900亩,年产苗285万株。经营较好的有南流、红沙沟、夏坡等乡镇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