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8&run=13

第二章 历史沿革

安丘历史悠久,区划变动极大,县名曾9次更易。据旧方志记载,未置县之前,夏、商两朝为斟寻国地,西周时属淳于国。春秋初年中南部属莒国,称“渠丘”,即莒之渠丘公封地;西部为纪国之“郚”。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冬,淳于公外逃,次年淳于国为杞国占有。周庄王七年(前690年)齐灭纪“郚”属齐。战国时县境大部分属齐国,西南少部分属鲁国。秦统一中国后,县境南部属琅琊郡,西部属临淄郡,东部和北部属胶东郡。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侯国),食三千户,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自此始有安丘之名。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县,为北海郡26县之一,其地在今县境中部,治所在今县城南部高地上。时,今境内有“七县一国”之地,分属两州三郡国。东北部有淳于县(治所在今杞城村);西部有安丘侯国(治所在牟山北,公元前113年因罪国除)和郚城县(治所在今红沙沟西南);再西属朱虚县(治所在今临朐县境)属青州北海郡;南部有姑幕县(治所在今石埠子村)、平昌县(治所在今诸城县都吉台村),均属徐州琅琊郡;东南部属昌安县(治所在今李家古城村),属胶西郡(前73年改称高密国)。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安丘改称诛郅,更始元年(公元23年)复名安丘。
东汉,安丘县治所移于牟山北安丘侯国故城,属北海国,原安丘城降为“亭”,名“渠丘亭”。时,郚城县并入朱虚县。淳于、昌安、平昌属北海国,姑幕属琅琊国。三国魏均改属城阳郡。
晋初,安丘属东莞郡。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复置平昌郡于郚城故城,安丘县改属平昌郡。平昌、淳于、昌安、姑幕属高密国。东晋十六国时期,今境内各县先归后赵,次归前燕,再归前秦,后归南燕。
北魏时,安丘、淳于、昌安、朱虚、平昌均属平昌郡,姑幕属东武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安丘、平昌并入昌安县,淳于并入高密县,姑幕并入东莞县。平昌郡治所由郚城移至今胶县境,移琅琊县治所于郚城,将朱虚并入琅琊。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昌安县于牟乡城置牟山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同时将昌安县并入。琅琊县改名郚城县。次年,安丘县治所移于平昌县故城,时,安丘、郚城均属高密郡。
唐武德六年(623年),郚城县并入安丘县,又将东北部之淳于故地划入,至此安丘县西得郚城东境,南得平昌北境,东得昌安全境,东北得淳于故地,幅员渐广。县治所由平昌故城迁至今县城处。唐乾元二年(759年)安丘县治所移于昌安故城,改名辅唐。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复名安丘。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再称辅唐。五代晋天福七年(942年)辅唐改称胶西。宋开宝四年(971年)改胶西仍曰安丘,县治所由昌安故城迁至今县城处,属密州。自此,安丘县名、县治所一直沿袭至今。
金,属山东东路密州。元,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密州。明,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清,属山东省青州府。民国初,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1938年日军侵入安丘后,国民党县政府流寓县西南部山区,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城内日伪县公署属伪山东省鲁南道,1940年改属伪莱潍道。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日伪统治结束,国民党县政府从山区返回县城,直至1948年4月解放。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县境内开始有组织的活动。1938年10月在西南山区建立中国共产党安丘县委员会,即致力于人民政权的建设。1943年7月,共产党、八路军解放西南山区,建立莒、沂、安抗日根据地。9月在柘山区西古庙村建立安丘县政府(即抗日民主政府),属鲁中区沂山专署。1945年6月县境东南部解放,7月在景芝建立淮安县政府,属沂山专署。1948年4月安丘全境解放,5月在县城建立(新)安丘县政府,属昌潍专署。时,三县并存,1949年6月(老)安丘县改称丘南县,(新)安丘县改称安丘县。1950年6月,淮安县改称潍安县。时,三县同属昌潍专区。1952年6月潍安县并入安丘县,1953年8月丘南县并入安丘县。昌潍专区于1967年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建为潍坊市,安丘县仍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