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业 桑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79&run=13


第四章 果业·桑蚕


第一节 果业

安丘果业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据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安丘县乡士志》记载,果属:“桃、李、杏、梨皆大宗……”另据记载,1933年,县内收樱桃2.5万余公斤,公斤价8分;桃、杏、梨仍然颇盛,除自食外,还销往外地。到1940年,水果总产量为26.2万公斤,总值为2.8万元。
1949年建国后,果业生产发展迅速,栽培面积及产量大幅度提高。1949年全县只有果园0.89万亩,果品总产158万公斤。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果园面积与产量均翻了一番,1952年果园达1.77万亩,产量达381.5万公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果园面积又增加了一倍,1957年达3.4万亩,产量有所减少。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果园面积递增2.5%,因管理不善,产量却递减10%。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果园面积仅递增1.8%,产量递增2.6%,至1970年果园有4.6万亩,总产为303.5万公斤。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果业生产有较大恢复,年递增速度,果园面积为5.8%,果品产量为14.6%。至1975年,果园面积达6.1万亩,产量达599.5万公斤。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9年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有所下降。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贯彻落实了党的果业政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果业生产发展迅速,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面积的栽植果树。1983年果园面积增至8万亩,果品总产量达1693.3万公斤,均比1980年增加一倍还多。1985年,全县有果园950个,面积为12.37万亩,共有各种果树429万株,其中苹果155万多株,年内果品总产量达2053万公斤,其中苹果1514.5万公斤,山楂166.5万公斤,梨111万公斤,桃68万公斤,葡萄47万公斤,杏等杂果146万公斤。
一、苹果
相传魏晋时期就有栽植,时称为“奈”,又称“花红”,为乡土树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1940年全县有“花红”树1000株,总产1.5万公斤。1949年有9739株,总产4.5万公斤。1938年西安泰村从烟台引进700余株“洋苹果”树种,县内始有“洋苹果”,后逐渐推广。1953年,国家扶持老解放区人民发展经济,从东北无偿拨给县内一批良种苹果树苗,在城关、白芬子、红沙沟、大盛、辉渠、柘山、贾戈等地及县(北关)果园栽植,县内建成首批苹果园。
1957年,从外地购进苹果树苗1.5万株,县内自育树苗5000余株,当年共植2万余株,扩大了苹果生产基地。1963年冬从东北购进苹果苗30万株,1965年冬,从烟台购进苹果苗20万株,从东北购进山定子种1000公斤,经催芽处理后,发至各社队果园,作繁育苹果苗用。至此,苹果树已遍布全县。栽植总面积达1.6万亩,成为县内主要果树。进入80年代,苹果栽植出现了热潮。1982年,苹果园达5.8万亩,苹果树153万株。其中西南山区7处公社发展最快,栽植面积达2.1万多亩,占全县栽植总面积的1/3以上。到1985年,全县苹果园面积达4.2万多亩,155万多株,年产苹果1514.5万公斤。
1961年前,苹果只在县内集市上自由销售。1961年,商业部门开始收购外销,当年收购500公斤。之后,收购量逐年增加。1965年收购2.2万公斤,1975年,收购135万公斤。1976年成立县果品公司,当年收购145万公斤,销至北京、天津、黑龙江等省市。1979年收购350万公斤,外调165万公斤。1983年收购量最多,达397万公斤,外销357万公斤。1981年销售点扩大到上海、重庆、武汉、江苏、浙江等南方诸省市。1985年收购231万公斤,外销185万公斤。外销斤价大都在1元左右。
县内栽培苹果分早熟、中熟、晚熟3个类型,共10多个品种。早熟品种主要有祝光、辽伏、伏花皮等,占苹果总栽培面积的1.5%,总产量的2%。中熟品种主要有红香蕉、金帅、秋花皮、红玉等,占苹果栽培总面积的32.5%,占总产量的34%。晚熟品种主要有国光、青香蕉、印度等,占苹果栽培总面积的66%,占总产量的64%。
二、山楂
清代,安丘山楂就远销外地。据1905年《安丘县乡土志》载:“山楂切制成片可充药材,陆运到周村,岁销二十万斤。”民国初期,山楂生产进一步发展。1920年《续安丘新志》载:“潍汶之滨,近年植楂树益多,秋末取实切制为片,岁销约数百万斤。”1933年全县有山楂树2450株,岁销江南各省25万公斤。1938年后,因战乱山楂数量锐减。解放后,山楂栽植增多,至1949年已发展到9.1万多株,产量达52.3万公斤。山楂树分布面渐广,多数乡镇均有种植,以石堆、赵戈、辉渠3乡为多,都在5000株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山楂树几乎被砍尽,汶河沿岸,民国时期栽植的山楂,仅大路、汶南、贾家王封、花坞等村少量残存,到1978年,全县年产鲜果仅16万公斤。1978年后,山楂生产被重新认识,发展很快。1980年全县栽山楂3万多株,产量增至33.5万公斤。1982年,楂树园总面积达1万多亩,有楂树29.3万多株,年产山楂71.3万公斤。此后,山楂在西南山区成片栽植,数量倍增,到1985年底,山楂面积达4.9万亩,共有楂树161.9万株,年产山楂166.5万公斤,品种原只有安丘山楂,后增加了敝口、大金星和大货等。
三、梨
栽培历史较长。1933年县内有梨树1.2万株,年产量75万公斤。历年约有1/3销往外地。1949年,县内有梨树1.96万余株,多为零星栽植,分布于汶渠两河沿岸,1963年,从烟台购进巴梨等优良梨苗5万余株,在12处公社分别栽植,建成了一批梨园,其中牛沐公社栽植最多,达1.5万多株;其次为岐山公社,植6000多株,再次为柘山、逄王公社,都植5000株以上。到1965年,全县梨树增至5.4万多株,年产量达35万公斤。1970年后,全县已普遍栽植。1979年,梨园总面积发展到2429亩,梨树6.38万株,年产量达131万公斤。到1985年,梨树总面积达3027亩,有梨树8.05万株,年产量为111万公斤。
县内栽培的梨树种类较多,今主要有秋子梨、沙梨、白梨(又分茌梨、车头梨、子母梨、鸭梨等)、洋梨(又分巴梨、茄梨等)还有棠梨和毛杜梨两个晚生类型,多用作嫁接梨树的砧木。
四、葡萄
县内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多在庭院种植。1933年全县有葡萄370株。解放后发展较快,1949年全县有1900多株,产量1.82万公斤,主要分布在凌河、黄旗堡、临浯、官庄、雹泉等乡镇。1957年发展到2800多株,产量3.93万公斤。1965年有9200多株,产量7.5万公斤。1974年增加到2.4万多株,产量达6.7万公斤。1970年后,葡萄栽培由庭院搭棚架零星栽培发展成建葡萄园大片栽植,或在果园路旁建“葡萄路”,如凌河镇的石家庄果园、范家庄子果园等。1983年,城关镇三里庄大队,在村西建了100亩的葡萄园,植苗11万株。到1985年,全县栽植面积达2194亩,年产量达47万公斤,已成为县内主要果品种类之一,除销售外,还供作葡萄酒用。
建国前,县内葡萄种类很少。建国后,随着栽植数量的增加,不断从烟台、平度等地引进欧美良种,常见生食品种有龙眼、玫瑰香、牛奶、白香蕉、金皇后;酿造品种有佳里酿、白羽、意大利等。近几年又从平度引进大粒玫瑰香、泽香、泽玉和巨丰等多倍体品种。以上诸种,巨丰和玫瑰香以产量高,口味好最受群众喜爱。
五、桃
桃是县内传统的果树种类。1933年,县内有桃树7400株,年产量11万多公斤,年销外地4万多公斤。战争年代桃树遭到破坏,解放后恢复较快。1949年达5万多株,年产果52.5万公斤,多分布在辉渠、红沙沟、黄旗堡、雹泉等乡镇。1957年共有桃树6.2万株,年产果103.9万公斤。1974年发展到19.58万株,年产果74.4万公斤。1985年,全县植桃面积4041亩,树9.09万株,年产果68万公斤。
解放前,县内种植实生桃。解放后,陆续引进新品种。今县内主要种类有:五月红、六月鲜、大宫密桃、青州水密、白桃、大寿桃、冻桃、秋桃、上海水密、潘桃、赤色碧桃、寿星桃等。宿家埠园艺场从1976年开始,经十年时间,从乡土品种“九月菊”中选育出了优质晚熟的稀有良种“安丘密桃”,1986年经省、市有关部门鉴定,定为优质品种,农牧渔业部和省、市、县四级已投资开发这一品种。
六、樱桃
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已有零星种植,至1934年(民国23年)年产2.5万公斤。1949年樱桃树发展到9800余株,年产5.5万公斤。农业集体化后,栽植有所减少,至1966年仅有8600余株,年产4.5万公斤。1980年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樱桃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栽植1556亩,1.89万株,年产17.5万公斤。产区主要在西南部山区庵上、雹泉、辉渠、夏坡、温泉、柘山、郚山等乡镇。庵上为樱桃基地镇,栽植5930株,年产7.5万公斤。柳河峪村产量最高,年产3万余公斤,有一棵50余年生樱桃树年产果150公斤。安丘樱桃代表品种是樱珠,色泽鲜红,味道鲜美,平均果重2.5克,丰产优质。除供应本市、县市场需求外,还远销青岛、济南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七、板粟
解放前,县内种植很少,多为零星栽培。解放后到1978年,板粟生产有所发展。1983年春,在庵上镇孟家旺村用良种高接换头改良低产板粟成功。1985年全县板粟产量达4.2万公斤。
八、其他果品
干果还有核桃,水果还有杏、李子、柿子、石榴等,解放后均有较大发展。至1985年,杏园面积达4187亩,杏树6.6万株,年产量31.3万公斤,远销外地,深受欢迎。

历年果园面积果品产量统计表
┌────────────────┬──────────────────┬────────────────────┐
│年度 │果园面积(万亩) │果品产量(万公斤) │
├────────────────┼──────────────────┼────────────────────┤
│1949 │0.89 │158 │
├────────────────┼──────────────────┼────────────────────┤
│1950 │1.24 │193 │
├────────────────┼──────────────────┼────────────────────┤
│1951 │1.42 │192 │
├────────────────┼──────────────────┼────────────────────┤
│1952 │1.77 │391.5 │
├────────────────┼──────────────────┼────────────────────┤
│1953 │1.67 │464.5 │
├────────────────┼──────────────────┼────────────────────┤
│1954 │1.74 │484.5 │
├────────────────┼──────────────────┼────────────────────┤
│1955 │2.85 │326 │
├────────────────┼──────────────────┼────────────────────┤
│1956 │3.16 │383 │
├────────────────┼──────────────────┼────────────────────┤
│1957 │3.4 │355.5 │
├────────────────┼──────────────────┼────────────────────┤
│1958 │3.55 │397 │
├────────────────┼──────────────────┼────────────────────┤
│1959 │3.56 │450 │
├────────────────┼──────────────────┼────────────────────┤
│1960 │3.7 │166 │
├────────────────┼──────────────────┼────────────────────┤
│1961 │3.82 │335.5 │
├────────────────┼──────────────────┼────────────────────┤
│1962 │3.85 │210 │
├────────────────┼──────────────────┼────────────────────┤
│1963 │3.9 │205.5 │
├────────────────┼──────────────────┼────────────────────┤
│1964 │4 │192.5 │
├────────────────┼──────────────────┼────────────────────┤
│1965 │4.2 │267.5 │
├────────────────┼──────────────────┼────────────────────┤
│1966 │4.3 │390 │
├────────────────┼──────────────────┼────────────────────┤
│1967 │4.3 │450 │
├────────────────┼──────────────────┼────────────────────┤
│1968 │4.3 │267.5 │
├────────────────┼──────────────────┼────────────────────┤
│1969 │4.5 │328.5 │
├────────────────┼──────────────────┼────────────────────┤
│1970 │4.6 │303.5 │
├────────────────┼──────────────────┼────────────────────┤
│1971 │4.2 │217 │
├────────────────┼──────────────────┼────────────────────┤
│1972 │5 │456.5 │
├────────────────┼──────────────────┼────────────────────┤
│1973 │5.2 │461 │
├────────────────┼──────────────────┼────────────────────┤
│1974 │5.7 │393 │
├────────────────┼──────────────────┼────────────────────┤
│1975 │6.1 │599.5 │
├────────────────┼──────────────────┼────────────────────┤
│1976 │5 │587.5 │
├────────────────┼──────────────────┼────────────────────┤
│1977 │4.9 │845 │
├────────────────┼──────────────────┼────────────────────┤
│1978 │5.62 │1102 │
├────────────────┼──────────────────┼────────────────────┤
│1979 │6.27 │1480.5 │
├────────────────┼──────────────────┼────────────────────┤
│1980 │3.7 │810 │
├────────────────┼──────────────────┼────────────────────┤
│1981 │3.71 │1307 │
├────────────────┼──────────────────┼────────────────────┤
│1982 │8.0 │990.5 │
├────────────────┼──────────────────┼────────────────────┤
│1983 │8.0 │1693.3 │
├────────────────┼──────────────────┼────────────────────┤
│1984 │10.35 │1305 │
├────────────────┼──────────────────┼────────────────────┤
│1985 │12.37 │2053 │
└────────────────┴──────────────────┴────────────────────┘

第二节 桑蚕

一、植桑
植桑养蚕为县内民间传统的家庭副业。清末民初颇盛,至今大盛、郚山等乡,百余年的桑树尚可常见。据记载,1920年,安丘西乡一带桑树极多,计达6万余株。1936年,全县植桑树9.8万余株,后因战乱,桑树大减。1949年全县仅存5.5万多株。
建国后,政府重视恢复蚕业生产,大力提倡植桑养蚕。1957年,全县桑树发展到12.5万株,在此之前,县内桑树均为零星栽植,大都在田边、地堰,且多以桑为地界,少量栽植于院角、场边、路旁。1958年后,许多社队集体植桑养蚕,始有集体桑园。县林业局先后在辉渠、牛沐、南郚公社征地建立桑园,每处都在百亩以上,后因重视集体化,大量零星桑树被刨掉,集体桑园又因管理不善,基本荒废,桑树大减。1960年,全县仅存桑树7.4万株。196 4年,贯彻中央发展副业生产的方针后,桑蚕业又逐步恢复发展,重点在梯田、地堰植桑,有的粮桑间作,专用桑园也发展到90亩。1966年,桑园面积1800亩,粮桑间作面积8.5万亩,零星植桑70.5万株。“文化大革命”期间,桑蚕生产受到破坏,桑园面积逐渐减少。1975年,专用桑园面积减少到960亩,粮桑间作面积减少到2万亩,零星桑树减少到20万株。1976年后,桑蚕业又趋兴旺,县政府先后组织县、社、队三级分管桑蚕生产负责人去江南,学习植桑养蚕经验,并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作指导,业务部门加强了科学技术指导。1977年,专用桑园发展到5536亩。1980年零星植桑树154万株。全县20处公社均建有密植专用桑园,白芬子、贾戈公社发展最快,面积都在400亩以上,景芝、城关、逄王公社次之,面积300亩以上。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以及国家对粮、棉、烟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相对降低,许多社队开始放弃桑蚕生产,刨桑改种其他作物。从1981年始,全县植桑养蚕日趋减少,到1985年,专用桑园面积仅存979亩,零星植桑1.5万棵,桑粮间作尚存无几。
县内植桑品种繁杂,传统树种主要有黑鲁、黄鲁、铁叶黄鲁、大鸡冠鲁、小鸡冠鲁等。引进树种主要有湖桑32、湖桑197、桐乡青、大白条、剑持、梨叶大桑等,其中以黑鲁桑栽培历史最长,最普遍。1964年引进湖桑32,1975年后栽培量迅速增加,现专用桑园多植此树。
二、养蚕
明末清初,丝织品已成为安丘的物产之一,至光绪年间蚕业更盛,蚕丝为主要乡土物产。生丝除满足乡人织绸用外,还“陆运至青州府城及潍县,岁销约八千斤。”民国初年,县内有养蚕户6400个,年出产生丝约1.5万公斤。1920年全县产茧1.6万公斤,1930年产茧量翻了两番还多,产量达6万公斤。1932年,养蚕户发展到7300个,年产茧量达7.4万多公斤,时为县内蚕业鼎盛时期,有缫丝厂一家,年产丝10—20箱(每箱50公斤)。另有缫土丝户180个,年产丝4950公斤。1933年后,蚕茧和生丝价格下跌,销路减少,茧丝产量下降,到1936年全县蚕茧产量降为3.25万公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蚕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产量大减,至1949年,蚕茧产量仅有1200公斤。建国后,政府提倡养蚕,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训技术人才,扶持农民养蚕,使蚕茧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蚕茧产量增至2.35万公斤。“大跃进”时期,桑蚕遭破坏,蚕茧产量下降,到1963年减至不足0.5万公斤。1964年后,有所恢复。1966年,蚕茧产量升到4.45万余公斤。1967年到1975年期间,蚕茧生产下降,产量一直在0.5万公斤上下徘徊。1976年后,蚕业恢复发展很快,特别是1978年后,蚕茧产量连续四年突破5万公斤。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蚕业经济效益相对降低,有的单位和个人逐渐放弃蚕业生产,产量从1981年始下降,1984年降至3.35万公斤,1985年略有回升,产量为3.9万公斤。
桑蚕 历史上以土种黄蚕为主,也有部分饲养改良及引进品种的。1918年后,民间有饲养改良种“新圆”的。1935年,从日本及欧洲引进的蚕种有“诸桂”、“新桂”、“化桂”、“华五”、“华六”、“阿西可利”、“纯支黄金”等。建国后,蚕种更换多次。1954年推广“瀛汗”“华九”、“瀛文”、“华十”蚕种;1962年,全县喂养“云汗”、“华九”,1964年,开始推广“苏16”、“苏17”为主要蚕种,此两种蚕均有好饲养、稳产、所产茧纤细丝长、解舒良好等特点,但近几年表现出生产性能退化趋势,1985年,县内全部更换新品种“青松×皓月”。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蚕茧大部由商贩收购,每公斤价在0.6至1.4元左右,主要销往潍县、昌邑一带。1953年后由土产公司收购,公斤价1元,主要销往周村丝厂。1976年以后土产公司在白芬子、凌河、贾戈及公司内建烘茧灶4座,收购鲜茧每公斤价3.6至4元。1976年贾戈公社建缫丝厂1座,年产生丝5万公斤,销往外地,公斤价14元。后因原料不足,1982年停产。近几年,县内所产鲜茧仍由土产公司收购,烘干后销往周村丝厂,平均每公斤干茧14元。
柞蚕 据孙廷铃(明末博山人)1645年所著《山蚕说》记载:“安丘石门村生产槲树林,土人谓之柞蚕坊,按野蚕成茧,昔人谓之上端,乃今(此字,左部“车”,右部“齐”,左右结构)山各地有之,与家蚕等”。可见安丘放养柞蚕历史悠久,时柞岚主要分布于雹泉、庵上、柘山、红沙沟等地,1937年前颇多,后大减。1949年仅存柞岚344亩,至1953年柞蚕在县内几乎灭绝。
1953年8月,县林业所设有专人负责柞蚕生产。1955年柞岚发展到960亩。1956年春,全县有3个乡放养二化蚕800头,一化蚕400头,共产茧600公斤,秋,共放蛾20万多头,产茧4530.5公斤。1958年始,柞岚面积减少。1961年栽植面积只有257亩,柞蚕饲养量亦相应减少。1963年,山区社队柞岚面积大增,发展到1900亩。1966年柞蚕产量为2650公斤,尔后产量在1000公斤上下徘徊。1972年后产量不足500公斤。1977年后,柞蚕生产因柞岚利用率低、茧价贱、销路不好等原因,逐渐被经济效益高的果树生产所取代。1979年,仅南部公社产柞蚕900公斤。1982年后,县内已无放养。
所产柞蚕茧,1956年前大部销往胶南缫丝厂,但收购无合同,价格不定,一般每公斤1.18元,1957年后柞蚕茧大都由土产公司收购,斤价1.58元。
蓖麻蚕 1959年引入安丘。1962年后,政府号召大量种植蓖麻子,并制定奖励政策,如收购蓖麻子价格定为每公斤0.8元,每交售4公斤蓖麻子可兑换1公斤食用油等。因此,群众在田边、地堰、沟旁、路旁大量种植,随着蓖麻子种植的发展,蓖麻蚕的饲养量也剧增,饲养形式以集体为主,饲养量1966年为最多,全县年产茧1.7万公斤,以后种植量逐年减少,蓖麻蚕的饲养量也随之下降,产茧量1971年减少到685公斤。1972年略有回升,增加到3635公斤。尔后又逐年下降,1975年减少到520公斤,到1978年,减少到425公斤。1979年后,蓖麻子种植极少,蓖麻蚕已无饲养。
县内所产蓖麻蚕茧,均由土产公司收购,平均每公斤茧皮6元。主要销往莱阳绢纺厂。

历年桑、蚕生产情况统计表
┌───────┬────────┬──────────┬──────────┬────────────┬─────────┐
│年份 │桑园(亩) │零星植桑(万株) │桑粮间作面积(亩) │蚕茧量(千公斤) │产值(元) │
├───────┼────────┼──────────┼──────────┼────────────┼─────────┤
│1920 │ │6 │ │16 │ │
├───────┼────────┼──────────┼──────────┼────────────┼─────────┤
│1930 │ │ │ │60 │ │
├───────┼────────┼──────────┼──────────┼────────────┼─────────┤
│1932 │ │ │ │74.25 │ │
├───────┼────────┼──────────┼──────────┼────────────┼─────────┤
│1936 │ │9.8 │ │32.65 │ │
├───────┼────────┼──────────┼──────────┼────────────┼─────────┤
│1949 │ │5.5 │ │1.2 │ │
├───────┼────────┼──────────┼──────────┼────────────┼─────────┤
│1950 │ │6.9 │ │2.645 │ │
├───────┼────────┼──────────┼──────────┼────────────┼─────────┤
│1951 │ │7 │ │5.155 │ │
├───────┼────────┼──────────┼──────────┼────────────┼─────────┤
│1952 │ │7.9 │ │10 │ │
├───────┼────────┼──────────┼──────────┼────────────┼─────────┤
│1953 │ │9 │ │12.5 │ │
├───────┼────────┼──────────┼──────────┼────────────┼─────────┤
│1954 │ │9.9 │ │15.215 │ │
├───────┼────────┼──────────┼──────────┼────────────┼─────────┤
│1955 │ │11.1 │ │21.165 │ │
├───────┼────────┼──────────┼──────────┼────────────┼─────────┤
│1956 │ │12 │ │21.43 │ │
├───────┼────────┼──────────┼──────────┼────────────┼─────────┤
│1957 │ │12.5 │ │23.55 │ │
├───────┼────────┼──────────┼──────────┼────────────┼─────────┤
│1958 │ │9.7 │ │19.3 │ │
├───────┼────────┼──────────┼──────────┼────────────┼─────────┤
│1959 │ │8.2 │ │21.65 │ │
├───────┼────────┼──────────┼──────────┼────────────┼─────────┤
│1960 │ │7.4 │ │19.85 │ │
├───────┼────────┼──────────┼──────────┼────────────┼─────────┤
│1961 │80 │8.1 │4000 │7.4 │ │
├───────┼────────┼──────────┼──────────┼────────────┼─────────┤
│1962 │80 │7.8 │3000 │7.5 │ │
├───────┼────────┼──────────┼──────────┼────────────┼─────────┤
│1963 │80 │13.8 │25000 │4.775 │ │
├───────┼────────┼──────────┼──────────┼────────────┼─────────┤
│1964 │90 │15 │15000 │5.7 │ │
├───────┼────────┼──────────┼──────────┼────────────┼─────────┤
│1965 │150 │25 │25000 │12.75 │ │
├───────┼────────┼──────────┼──────────┼────────────┼─────────┤
│1966 │1800 │70.5 │85000 │44.65 │ │
├───────┼────────┼──────────┼──────────┼────────────┼─────────┤
│1967 │1800 │60 │73000 │18.9 │ │
├───────┼────────┼──────────┼──────────┼────────────┼─────────┤
│1968 │1550 │25 │25000 │9.8 │ │
├───────┼────────┼──────────┼──────────┼────────────┼─────────┤
│1969 │1550 │22 │22000 │9.3 │ │
├───────┼────────┼──────────┼──────────┼────────────┼─────────┤
│1970 │1550 │21 │21000 │7.05 │ │
├───────┼────────┼──────────┼──────────┼────────────┼─────────┤
│1971 │1436 │20 │20000 │7.05 │ │
├───────┼────────┼──────────┼──────────┼────────────┼─────────┤
│1972 │150 │19 │19000 │8.635 │ │
├───────┼────────┼──────────┼──────────┼────────────┼─────────┤
│1973 │521 │19.5 │20000 │8.295 │ │
├───────┼────────┼──────────┼──────────┼────────────┼─────────┤
│1974 │585.7 │20.5 │20000 │5.545 │ │
├───────┼────────┼──────────┼──────────┼────────────┼─────────┤
│1975 │960 │20 │20000 │8.505 │ │
├───────┼────────┼──────────┼──────────┼────────────┼─────────┤
│1976 │3351 │20 │12625 │31.64 │ │
├───────┼────────┼──────────┼──────────┼────────────┼─────────┤
│1977 │5536 │65.7 │14050 │40.17 │ │
├───────┼────────┼──────────┼──────────┼────────────┼─────────┤
│1978 │4014 │140.6 │47950 │71.135 │219261 │
├───────┼────────┼──────────┼──────────┼────────────┼─────────┤
│1979 │4100 │145 │35000 │69.7 │213362 │
├───────┼────────┼──────────┼──────────┼────────────┼─────────┤
│1980 │4100 │154 │25000 │70.1 │217394 │
├───────┼────────┼──────────┼──────────┼────────────┼─────────┤
│1981 │3085 │140 │5000 │52.3 │161702 │
├───────┼────────┼──────────┼──────────┼────────────┼─────────┤
│1982 │1196 │13.5 │2000 │45.6 │141414 │
├───────┼────────┼──────────┼──────────┼────────────┼─────────┤
│1983 │741.7 │2.6 │ │38.2 │152000 │
├───────┼────────┼──────────┼──────────┼────────────┼─────────┤
│1984 │831 │1.5 │ │33.5 │134000 │
├───────┼────────┼──────────┼──────────┼────────────┼─────────┤
│1985 │979 │1.5 │ │39.1 │156000 │
└───────┴────────┴──────────┴──────────┴────────────┴─────────┘

说明:产茧量含柞蚕茧及蓖麻蚕茧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