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73&run=13

第十章 淡水养殖

  县内淡水养殖业历史悠久。1949年建国前以捕捞天然资源为主,渔具、捕法落后,产量很低,大量水面长期处于荒芜状态。建国后,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养殖水面不断增加,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从鱼苗生产到坑塘、水库、网箱、河道养鱼,积累了较多的经验。1958年只有养殖水面998亩,1960年猛增到3.9万多亩,1976年高达10万多亩。后连年干旱,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淡水养殖利用面积仅为2.5万余亩。以放养鲢、鳙、草、鲤、鲫为主,搭配鲴、鲂、尼罗罗非鱼等品种。1978年以来,随着水产调整方针的贯彻落实,淡水养殖上了一个新台阶。1981年,水产总产量达59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了28倍和2倍。1982年始,因连年大旱,很多河流断水,湾塘干涸,水产产量大减,1985年仅有157吨。为引进鱼种,在温泉乡温泉西修建了罗非鱼养殖场,利用温水放养鱼苗成功,此处已成为潍坊市利用天然水养殖罗非鱼基地。
第一节 苗种生产

  始于1958年,由宿家埠鱼种场进行鲤鱼人工孵化,出苗26万尾,培育1.5寸鱼种苗9万尾,成活率达34.5%。1959年,在雹泉、岐山、官庄等12处公社有关大队放养中南鱼14.1万尾。1960年,贯彻以捕促养、养捕并举的方针,捕鱼3万多公斤,放鲤鱼苗281万尾,中南鱼81万尾,蟹苗62.5公斤。1967年,在赵戈公社解戈大队建20亩小型鱼种场1处。1968年第一次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孵化成功,出苗204万尾。后在自繁、自养、自售和就地繁育、就地放养、就地捕捞的“三自三就”方针指引下,先后于牟山、于家河、下株梧、尚庄4座大中型水库和雹泉、白芬子、夏坡、辉渠、温泉、赵戈、景芝、孙孟、担山、郚山、临浯、宋官疃等乡镇建起鱼种培育点30多处,面积261亩,年生产鱼种250余万尾,逐步解决了淡水养殖鱼种问题。不少单位采用成鱼塘套养鱼种或用湾塘、塘坝、库叉等二级培养等方法,鱼种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满足了需要。1976年建鱼种池380亩,自育鱼种488万尾,投放鱼种488万尾,为历史最好水平。1978年后天旱,面积大减,1985年有所增加,是年建鱼种池323亩,自育鱼种345万尾,投放鱼种400万尾。
第二节 湾塘养鱼

  全县共有湾塘510多个,面积2786.6亩,可进行养殖的有397个,面积1350.4亩。人工湾塘养鱼始于1956年,是年从江苏购进鱼苗15万尾,在石堆、赵戈、孙孟、雹泉、景芝等5个区放养,当年秋季捕鱼1.3万公斤。1958年,湾塘养殖面积增至120亩。1959年,县水产局培训养殖技术员140余人,推动了淡水养殖业的发展。1983年,全县已有人工放养的湾塘162个,面积634亩,占可养面积的47%。赵戈公社解戈大队,担山公社东韩吉大队,孙孟公社大孙孟大队为湾塘养殖最早的单位,曾获昌潍地区行署的奖励。1984年实行了专业承包,出现了群众性的养鱼热潮。临浯乡治理湾塘38个,面积扩至400亩,培育鱼种44万尾。赵戈乡解戈村张法义承包养鱼池45亩,全年纯收入4万余元,成为全县第一个养鱼专业户。
第三节 水库养鱼

  始于1959年,放养15.9万尾。1976年,在于家河、下株梧、共青团、云家庄、牛沐、尚庄、罗家庄、川里院等7座水库设拦鱼网,建立鱼种池,组织渔业队,开始自育自养。同年,昌潍地区淡水研究所协助县水利局对牟山、于家河两座水库进行了水质调查,摸清了资源,制定开发措施,为水库养鱼业开辟了新路。1977年,于家河水库渔业总产猛增至6万公斤,平均亩产20公斤,首创中型水库养鱼亩产最高记录。1981年,归家疃小(一)型水库亩产达75公斤。几年来,县内水库水面占总养殖面积的81%,水库捕鱼量占全县鱼产总量的60%,是发展渔业生产的主要基地。1985年有渔业队5个373人,木船5只,机船21只252马力,网具870片4750米,水产品比1984年增加近1倍@636395381822726994118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