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59&run=13

第三章 民兵

第一节 民兵组织

抗日战争期间,民兵组织始为青年抗日救国会,后发展为较正规的民兵组织,有的称自卫队,有的称自卫团。全县有民兵2500多人,参加大小战斗760多次。各级民兵组织受县武委会(武装部)领导。
解放战争期间,县武装部在各区设立了武装科(部)。领导乡村民兵组织,全县民兵队伍得到空前发展。县有县大队,区有区中队,乡村建民兵连。
1949年建国后,民兵组织更加健全巩固。1952年,根据国务院《民兵组织暂行条例》规定:对全县民兵进行了整顿,县、区、村各级民兵组织建立了制度,逐步达到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1958年开展全民皆兵活动,全县成立了1个师,23个民兵团,有民兵34万。后每年进行一次民兵组织整顿,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办理民兵出入队手续,改选民兵干部,健全和改进各项制度。198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了全面调整,压缩了组织范围,减去了师、团两级组织层次,减少了民兵数量,提高了质量。各公社的民兵建制由团改为营。县内共设26个民兵营,民兵总人数减至10.3万。1984年机构改革后,民兵营增至33个。1985年民兵总人数为12万。在精简民兵队伍的同时,把民兵制度同预备役制度,民兵工作同战时兵员动员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了军队后备力量的建设。@6363953776988193575705835

第二节 民兵训练

战争年代,受条件所限,不便进行大规模的正规训练,只能作小型军事操练,主要是以战代训。抗日战争期间,各民兵组织利用清晨和晚上时间开展练武活动。训练课目有:射击、投弹、刺杀、埋地雷、爆破和战术等,有时举行小型军事演习。解放战争期间,训练条件稍有改善。1945年11月,县武装部在张家溜建立了民兵干部教导队,培养了一批民兵干部,使之成为民兵训练的骨干力量。全县民兵一边生产,一边练武和参战。训练主要是小型分散活动,以连为单位,有队列、投弹、射击、刺杀等项目。
建国以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军事训练制度。1958年,县兵役局于10月、11月分别对24处公社的民兵集中进行了军事训练。1960年4月,王秀英、张福庆、都汉来、张太明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荣获中央军委奖励。1962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政治、军事落实)的指示后,军事训练走上了正规。1964年全县民兵掀起了练武热潮。8月,举行了240人参加的全县民兵军事观摩选拔赛。指定比赛项目21个,自选项目3 6个。选出34名军事技术尖子参加了地区比武大会。10月,岐山公社晏峪民兵连董培功一家4口,宋官疃民兵营“一对红”王秀英、王兰田,贾戈公社田戈民兵连炮班,临浯公社仉岗民兵连优秀射击手王志善等12人赴济南参加了省民兵比武大会。有10人获奖,其中7人获一等奖,并受到贺龙、罗瑞卿、杨得志、谭启龙等领导同志的接见。1969年3月,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后,组织全县民兵突击训练“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和野营训练,以防大规模战争的突然爆发。1973年至1975年,基干民兵主要进行射击。投弹、打坦克技术科目以及利用地形、地物等单兵作战技术的基本训练,并逐渐增加高炮、迫击炮、重机枪、火箭筒、通信等专业技术内容的训练。
1977年至1980年,县、公社武装干部由军分区教导队轮训,民兵连长由县人武部分期集训。基干民兵每年用15天时间进行射击、投弹、战术、爆破、打坦克训练。1978年12月14日至16日举行了全县民兵军事观摩比赛大会。参赛者500多人。比赛项目有:自动步枪团体射击赛、重机枪多目标射击、六○迫击炮简便射击、刺杀等。岐山代表队取得团体射击第一名。石堆队、柘山队、石埠子队分获重机枪、追击炮射击和团体刺杀第一名。赛后进行了爆破、通信、捕俘等技术表演。
1981年开始对民兵进行周期训练,两年为一周期,每年实施半周期(15天)。参加第一周期训练的有4861名民兵,1982年取得合格证;参加第二周期训练的有5111名,1984年取得合格证。1985年春,全县人民集资96万元,兴建包括电化教学楼在内的民兵训练中心,土建工程于夏天动工,定于次年9月竣工。至此,民兵全部由县集中训练,民兵训练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 参军支前

一、参军
抗日战争时期,除地方武装5次集体升级去主力部队外,还有数千民兵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仅1945年春,参军的青年就有2000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参战形成高潮。1947年春,(老)安丘县开展大规模参军运动,共有5000多人参军。胡峪村一次就参军一个连。1948年,在“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全县人民参军参战的热情更加高涨。是年,(老)安丘县参军2500人,淮安县参军2000人。1949年春,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在1、2两月份里,三县就有6400人踊跃报名参军。其中(老)安丘县1000人,淮安县2000人,(新)安丘县3400人。在解放战争中,全县有2万多人参军或随部队升级上前线,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支前
大规模的支前运动始于1945年。时,支援前线是解放区的中心工作。全县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省吃俭用,把粮食节约下来,把布匹做成军用品送往前线,并组织起来随军支前,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前线以极大的支援。每次支前都由县、区主要负责人带队,配备党员作骨干,按部队编制,组成支队、大队、团、营、连、排,给部队送弹药和粮食,进行战地救护,看押俘虏等。在潍县、济南、孟良崮、莱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全县支前民工同部队一样,转战南北,千里运输,车轮滚滚,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有不少民兵牺牲在支前第一线,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受到上级或作战部队的表彰,被评为支前模范。
在解放战争中,仅(老)安丘县就有7万多民工、民兵参加了支前,据不完全统计,三县共出支前小车9800辆,担架2000副,运粮270万公斤,碾米390万公斤,做军鞋35万双,军袜1.5万双。为支援淮海战役,柳行村的妇女15天为部队碾小米2250公斤,及时运往战场,受到前线指挥部的表扬。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老)安丘县组织了支前担架队随部队南征,仅寿山、夏坡两区就组织了一个团4000多人,出担架603副,小车1750辆,历时4个月,行程近万里,跨越数省、市,1949年1月完成支前任务胜利返回,受到华东军区支前委员会的表彰,寿山连被授予“钢四连”光荣称号。
1985年4月,驻安丘部队奉命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全县民兵和群众掀起了拥军支前高潮。广大群众给前线部队写慰问信1.2万余封,赠送慰问品57个品种,3.2万件,总值达20多万元。其中鞋垫、衣领、枕套2万余件,花生米5000多公斤,猪、牛、羊、兔肉6000多公斤,优质苹果3万多公斤,糖果2650公斤,景芝名酒3100公斤,还有录音机、录音带、钢笔、本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