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31&run=13

第三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工人团体

一、职工会
1943年9月,安丘县职工抗日救国会在县政府驻地成立,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次年春,柘山、郚山、南部、夏坡、召忽、高崖6个区相继建立起以雇农为主体的职工抗日救国会。其主要任务是:领导雇农和手工业者抗日救国,维护雇农和手工业者的利益,组织会员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为抗日救国募集物资,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同时发动会员同地主老财开展减租减息和增加工资的斗争,以保证和提高雇农的生活水平。1945年7月,淮安县职工抗日救国会在景芝成立。日军投降后,两县职工抗日救国会改称职工会。在解放战争期间,职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反奸诉苦,进行土地改革,参军支前,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
二、县总工会
1950年8月、10月,丘南、潍安两县分别成立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4月,安丘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建立。1952年6月和1953年8月,潍安、丘南两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先后并入安丘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7年7月,安丘县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建立“安丘县工会联合会”。1959年10月改称为“安丘县工会。。1963年1月县工会改称县工会委员会。1973年3月,更名为安丘县总工会,沿称至今。1985年,县总工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有工作人员18名。
三、基层工会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安丘、淮安两县在县、区、企事业部门中建立了基层工会组织。其组织在发动职工、支援人民战争和建立政权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丘南、潍安、安丘三县的基层工会组织逐步扩大。1953年三县合并后,全县已有教育、店员、搬运、建筑、邮电、手工业、合作社、财政金融和医务、文艺工作者等基层工会组织80个,会员3789人。1955年通过整顿,基层组织调整为70个,会员4148人。1958年基层工会组织增至103个,会员发展到5232人。1959年4月,撤销了属于公社领导的财贸、文教、卫生等单位和县直属机关的12个科局的基层工会组织,只保留了属于地方国营厂矿企业中的27个工会组织。时有会员3649人。1962年,随着机构调整和职工精减,会员人数减少到1775人。1963年,恢复部分已撤工会组织。到1965年底,全县基层工会组织增至93个,会员5801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会组织停止活动。
1972年10月,工会组织开始恢复。到1973年,全县恢复基层工会组织76个,会员8027人。其中登记老会员3909人,发展新会员4118人。会员人数占全县职工人数的89%。1977年10月后,恢复建立了教育工会和卫生工会。到1985年底,基层工会组织发展到166个,其中产业工会(局、公司)11个,全县共有专职工会干部130人,会员24696人。
四、工会活动
1.生产竞赛 建国初期,组织职工开展了以创纪录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以解决职工中存在的雇佣观点,树立主人翁思想,自觉地为恢复和发展生产贡献力量。第一个五年计划始,开展了以争创先进生产(工作)者为主要形式的劳动竞赛,组织群众提高和改进技术,创造和推广先进经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8年至1966年以支援农业生产为中心内容,开展了“五好”评比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实行了小指标百分赛的形式,分解指标,明确责任,确定底分,计分计奖,定期考核,奖勤罚懒,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四化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省、全国级的先进集体和个人。1980年后,在开展小指标百分赛的同时,又开展了为“四化”立功活动。把评功、记功同评比先进结合起来,在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参与企业管理,民主评议选举领导干部,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职工教育 在政治教育中,历来教育职工当家作主,增加生产,厉行节约。1963年广泛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有358名职工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1964年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多次举办讲座、展览、经验交流会。1982年始,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活动,教育职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文化教育科技方面,1950年10月始办县城搬运工会职工业校。1951年三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先后建立。1952年推广速成识字法。1953年扫盲进入高潮。1956年全县办学单位达61个,参加学习的干部职工2034人。1964年成立安丘县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分设城关、景芝、荆山洼3个学点,学员达2446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业校停课,1978年恢复。1981年学员达4913人。同时有4910名职工参加了业务技术培训,3400名新职工进校技术补课。
3.文体活动 1955年,县工会建起了约有5000平方米的露天文体活动场所,内设多种体育活动器械和设施。1957年,县职工俱乐部成立,设有图书、阅览、象棋、乒乓球、游艺等室。1965年,篮球场改建灯光球场。“文化大革命”初期,县俱乐部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县俱乐部重新开放,并逐步增添图书2万册,设有彩色电视机、照相、录相等设备,各类体育活动器械也逐年增加。1984年9月,始建县工人文化宫,投资80万元,大楼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1985年底竣工使用。同时,全县恢复建立起基层职工俱乐部65个,另设图书室97个,图书5.2万册。篮、排球场80个,各类业余球队186个,运动员1602人,还有37个业余文艺队,6个电影放映队。
在历年的节假日中,特别是“五一”、国庆节、元旦和春节期间,各级工会都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排球、象棋、拔河、游泳、田径、歌咏和故事比赛,以及文艺会演等。1982年以来,还举办了多次太极拳、太极剑、工间保健操学习班和节日焰火晚会、灯迷会等,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
五、工人代表大会
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1950年8月与10月,丘南、潍安两县分别在雹泉和景芝召开,1951年4月,安丘县在安丘城召开。三县工代会分别选举产生了各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重点研究了今后对职工进行工会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发展会员等问题。三县合并后于1954年3月、1956年12月召开过两次筹委会,专题研究了改进职工业余文化学习,举办业校,开展职工文体活动,筹备召开首届工会代表大会等问题。
首届工会代表大会 1957年7月12日在县城召开,与会代表118人,会议审议了县工会筹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研究了今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由13人组成的安丘县工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首届执委会历时5年,共开过3次全委会。
第二届工会代表大会 1962年12月27日至29日在县城召开,与会代表84人。会议检查了上届代表会后的工作情况,研究了今后任务,选举产生了县工会执行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本届执委会历时3年多,开过3次全委扩大会议。
第三届工会代表大会 1973年3月24日至26日召开,与会代表435人。会议研究了工会组织整建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县工会委员会,有25名委员组成。本届委员会历时7年多,共开过5次全委扩大会议。
第四届工会代表大会 1980年6月7日至9日召开,与会代表321人,会议按照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工作方针,回顾总结了工会工作,研究确定了新时期县工会工作的任务,动员全县职工广泛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选举产生了安丘县总工会四届委员会,由33名委员组成,常委7人。本届委员会历时4年多,共开过两次全委会。
第五届工会代表大会 1984年11月10日至12日召开,与会代表200人。大会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中国工会“十大”精神,动员组织全县职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会审议通过了县总工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县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1名,候补委员7名。
第二节 农民团体

一、农民协会
1929年由国民党安丘县区党部执委会创办。辖区农民协会3处,会员约700余人,主要活动是学习和宣传三民主义等。后协会逐渐扩大。至1935年,6个区52个乡都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扩大到3万余人。区、乡农民协会分别设干事长1人,干事若干人。1938年春,日军侵占安丘县城,国民党县政府逃往西南山区,农民协会组织解体。
二、农民抗日救国会
简称“农救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团体。1943年9月,召忽区农救会成立。后,各区农救会相继成立。1945年7月,安丘县农救会建立,会长杨次贞,辖7个区农救会。时,解放区各村普遍建立农救会组织,设会长1人。农救会的任务是动员广大农民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组织农民反奸诉苦,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压迫、反剥削,进行生产自救。
抗日战争胜利后,有的农救会组织改称农会,有的继续称农救会,名称不一。直至全国解放。1945年8月,淮安县各区陆续建立了农救会。1946年3月,淮安县农救会在景芝建立,会长王秋浦,辖9个区农救会。1948年4月,(新)安丘县成立,未建县农会组织,但在所辖12个区中,均当年建立了区农会。时,3县农会组织空前活跃。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区的大多数农民都参加了农会组织。农会在土地改革、参军、支前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4年12月,安丘县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成立了安丘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主席由县委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随后各公社先后召开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公社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生产大队设贫协委员会,生产队设贫协小组。各级贫协组织成立后,参与了行政管理,基层组织参与了民主理财等工作。1968年9月,在县城召开了首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后,贫协组织参与了管理学校、管理市场、管理商业等活动。1971年7月15日,在雹泉召开了第二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正式代表1036名,中农代表列席会议的50名。1976年5月,召开了第三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改选了县贫协主任、副主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中央指示,给全县4863名地、富、反、坏分子摘帽或纠正,对地富子女都定为社员成分。至此,各级贫下中农协会组织已无活动,于1979年10月撤销。
第三节 青年团体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
1935年(民国24年)县内始有三民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三青团”),为国民党领导下的青年团体,时人数不多,未建组织。1939年7月9日,三青团安丘县分团部筹备处成立,直属山东省支团部。主任刘建亭(又名树标),书记马冀川。设总务、组织两股。时值日军进犯县境,筹备处在县西南山区水帘沟一带活动。当时筹备处以抗日救国为宗旨,主要在教育界发展组织,不少青年参加,组织发展较快。是年底,共有团员256人,1941年发展到近4 00人。1942年,筹备处改称临时干事会。主任、书记未变,下设组训、总务、宣传3个股。是年,因日军活动猖獗,未开展正常活动,组织发展停止。1943年,组织活动有所恢复。年内发展一批团员,共180人,以教育界(县立中学)为主,其中学生105名,教职员6名。1944年发展了一批,共125人,全是安丘中学学生,时该校三青团员已达215人,分2个区队活动。1945年初,刘建亭离职,刘效德任县分团部临时干事主任。不久,刘病故,陈仲忍任书记兼主任,调整组织后有团员466人。
1945年日军投降后,9月三青团组织随国民党县党部进驻县城,整顿和发展组织,紧密配合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11月改干事会为三青团安丘分团筹备处,刘建亭任主任,后陈仲忍代理。时,在县立学校千方百计发展团员,至1946年2月,组织发展到7个区队、1个督导分队、9个直属分队、2个直属小组,团员达951人,其中女团员56人。团员成份:学生占48%,行政人员占10%,军警人员占25%,其他占17%。三青团在迅速扩展势力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宣传,侦察共产党的活动,极力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服务。1946年11月5日,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安丘城的战役中,县三青团要员大多被毙或被俘,组织被打垮。稍后,省支团下令重新组织安丘县分团部筹备处,郑培三(又名有才)任主任,下设总务、组训、宣传、文化4个股。1947年春,整编为4个区队,40个分队,1个指导分队,9个直属分队。9月10日,奉令撤销三青团安丘分团部筹备处。正式成立三青团安丘分团干事会,郑培三任干事长,下设干事若干人。10月,县三青团干事会奉令并入国民党县党部,进行团员登记,至1948年2月,参加登记者1201人,集体转入国民党组织,安丘县三青团组织从此消亡。
二、青年抗日救国会
1938年10月至1942年4月,中共安丘县委设青年部。1943年10月后,解放区各村纷纷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青救会”),1945年6月,全县各界青年抗日救国会在柘山区西古庙村召开,组建了安丘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王炎武当选为县青救会长。接着,在召忽、柘山、南部、郚山、夏坡、高崖、寿山、凌河等区,相继建立了青救会。同时,淮安县先后在甘泉、官庄、金堆、渠河、景芝、孙孟等区成立了青救会。1946年10月淮安县青救会建立,年底,大部村庄成立了青救会。
抗日战争期间,青救会组织青年拿起武器,同日伪军展开斗争,积极配合八路军、县大队作战。还组织青年学习文化,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支援前线。青救会员是参军支前的主力。1944年,仅西古庙村就有120名会员参军。抗日战争胜利后,青救会组织青年护村、巡逻、锄奸、反霸、站岗、送信等,保卫抗战胜利成果。为夺取和保卫政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共产主义青年团
始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众团体。1947年春,淮安县在景芝区的永贞、启文、保元等村搞了建团试点,积极发展团员。7月,3个村共发展团员32人。后工作组又相继在阜康、太平、前院、东西于戈庄等十几个村发展团员100余人。同年8月,安丘县在寿山区徐家寨村试建了第一个团支部,发展团员12人,并举行了庄严的入团仪式。到12月,淮安、安丘两县已建立团支部21个,发展团员226人。时,两县基层团组织均在县团青委的直接领导下活动。
1949年10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丘县工作委员会、淮安县工作委员会、丘南县工作委员会先后在安丘城、景芝、雹泉建立,同时基层建团工作在三县普遍展开。各区召开了团代会,建立了团区委。到1951年底,三县共建立团支部198个,发展团员2090人。1952年6月,潍安县并入安丘,于11月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丘县第一次代表大会。1953年8月,丘南县并入安丘。年底,全县有团支部869个,团员11118人。1956年底,全县共有团支部1163个,团员21635人。
广大团员青年在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1950年全县团员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参加了“土改”和“镇反”运动,带头加入农会。全县23.9万名农会会员中,团员青年就有6.8万多人。1952年,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宣传党的农业合作化政策,带头入组入社。动员父母将土地农具等入股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到1955年6月,全县共有9500名团员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其中344人担任了社主任、副主任,1810人担任了会计和生产队长。1956年3月,全县共有12296名团员入社,有4320名团员担任了合作社干部和技术员。青年团员还在宣传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自由恋爱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等方面起了骨干带头作用。
1957年5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全县进行团组织整顿,团员发展到22793人。1958年,24处人民公社都建立了公社团委。1961年,开始在县直等基层单位建立团委。是年,基层团委发展到27个,团支部1307个,专职团干部58人。1965年共有团支部1488个,团员2735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团的各级组织瘫痪,活动停止。1973年1月19日,召开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安丘县第九次代表大会,组成了新的团县委。全县进行了整团建团,在25处公社建立了公社团委。90%的大队建立了团总支或团支部,发展团员8450人,全县团员达31742人。1975年和1978年,对全县团组织进行了两次大整顿,重点进行了团支部班子建设。1978年,全县共有团支部1804个,团员49064人,专职团干部53人。从此,团的组织工作走向正规,团员队伍日渐壮大。1985年,全县有基层团委45个,团支部2266个,团员42030人。
1961年到1965年,团县委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评选“四好团支部”和“五好青年”活动。到1965年,全县共表彰了320个“四好团支部”,12个“四好团支部标兵”,820名“五好青年”,27名“五好青年标兵”。
1963年春,团县委号召团员青年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广大团员青年争当学雷锋做好事的模范,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全县团员和青少年共做好事1.6万多件,涌现出学雷锋先进个人381名。此后20多年中,学雷锋活动一直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着。特别是1982年以后,把学雷锋活动同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效果显著。1985年春,县直团员青年组成了100多支“文明服务队”、“送温暖小分队”,活跃在街头巷尾,为群众服务。还分别到干休所、养老院和孤寡老人家里送货、送医等,服务到门。各乡镇也有15万余名青少年到公共场所和孤寡老人家里做好事。农村有2000多青年义务帮工队、助耕队为烈军属和困难户服务。全县青年向老山前线将士捐赠款1.8万余元(包括实物折价)。一年中,全县青少年学雷锋做好事达200多万件。从1973年到1975年,在全县青年中开展了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突击手(队)”活动,全县共建立2094个青年突击队和1136个青年技术队,涌现出76个先进集体和140名青年积极分子。
1978年到1985年,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调动了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全县先后评选出新长征突击手1140名。其中凌河公社石家庄大队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有5人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84年至1985年,团县委组织农村团员青年开展了“两户一体”(即青年专业户、青年科技示范户和青年经济联合体)活动,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984年有200多种,1000多件青年“两户一体”的产品参加市级展销。同年,团县委被团省委命名为发展“两户一体”先进集体。1985年,全县青年“两户”发展到3.9万户,青年经济联合体437个。青年企业2.6万多处,年产值达3200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
在两个文明建设活动中,1983年始,各级团组织会同民兵等组织抓了“青年之家”和文化中心的建设,活跃了团员青年的文化生活。是年底,全县已建“青年之家”587处。1985年达964处,占应建总数的73%。先后有21处“青年之家”,被团省委授予“红旗青年之家”。团县委及14个基层团委、(总)支部被团省委授予“青年之家建设先进单位”。
建国后共青团安丘县历后代表大会
第一次团代表大会 1952年11月召开,与会代表340人,大会总结了几年来团的工作经验教训,贯彻了团中央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讨论研究了今后的工作意见。
第二次团代表大会 1955年4月3日召开,与会代表481人。大会动员广大团员认真贯彻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入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团县委。
第三次团代表大会 1956年8月15日召开,与会代表351人。会议听取了团县委书记作的工作报告。总结了一年多来团的工作,制定了今后的工作计划。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团县委。
第四次团代表大会 1957年12月24日召开,与会代表408人,大会审议和通过了团县委一年来的工作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团县委。
第五次团代表大会 1959年9月12日召开,与会代表450人。大会审议通过了上届团县委的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交流了共青团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作经验,选举了第五届团县委。
第六次团代表大会 1961年12月17日召开,与会代表423人。大会通过了上届委员会所作的“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青年,高举三面红旗,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而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交流了团的工作经验,表彰了一批模范团支部和先进人物,选举了第六届团县委。
第七次团代表大会 1963年4月22日召开,与会代表372人。大会进一步贯彻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团的三届八中全会精神,总结部署了团的工作,选举产生了由23人组成的第七届团县委。
第八次团代表大会 1965年7月25日召开,与会代表700人,大会号召各级团组织深入贯彻团中央九届二中全会精神,办好各种活动阵地,把团组织建成一支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突击队,最后选举产生了由27人组成的第八届团县委。
第九次团代表大会 1973年1月19日召开,与会代表1250人。大会总结交流了第八届团代会以来的经验,尤其是整团建团恢复团的工作的经验。选举产生了由37人组成的第九届团县委。
第十次团代表大会 1979年4月16日召开,与会代表1200人。大会总结了上届团代会以来的工作,表彰奖励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听取了团县委题为《全县青年团结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通过了第十届团县委《关于迅速跟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决定》,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在新长征中,充分发挥青年的突击队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7人组成的第十届团县委。
第十一次团代表大会 1982年2月2日召开。与会代表450人。大会号召各级团组织,深入贯彻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团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和创建先进团支部活动,带领全县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文明的伟大进军中,开创新局面,为振兴安丘而努力奋斗。大会选举了由31人组成的第十一届团县委。
第十二次团代表大会 1984年11月26日召开,与会代表498人。大会主要任务是以中共十二大和团的十一大精神为指针,研究确定今后安丘县共青团工作的任务。团县委书记代表上届委员会作《解放思想,开拓前进,为振兴安丘贡献力量》的工作报告,号召全县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改革,争做文明青少年,带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9人组成的第十二届团县委。
第四节 妇女团体

一、妇女协会
1929年由国民党安丘县区党部执委会创办,其任务是发动妇女上学读书,倡导妇女放足,提倡妇女解放。县、区妇女协会设常务委员会,委员3至5名。1937年组织解体。
二、妇女抗日救国会
简称“妇救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众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各阶层妇女共同抗日。1938年10月,中共安丘县委设妇女工作部,部长孙继武。1943年9月建立安丘县政府后,首先在抗日根据地各村建立妇救会,至1944年春,已建村妇救会350个。同时举办了妇女干部培训班,提高了她们的政治、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1943年11月,安丘县妇救会在西古庙建立,高惠芹任会长,后赵健平继任。1945年10月,淮安县妇救会在景芝建立,张宾任会长。之后,解放区各村都成立了村妇救会,各区建立了区妇救会。妇救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作是:发动妇女上夜校、识字班,反对包办婚姻、虐待妇女,开展拥军优属,慰问伤病员等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妇救会”名称继续沿用。其工作是:发动妇女参加防奸反特、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等对敌斗争活动,参加“减租减息”、“土改”等运动,开展为前线将士做军鞋、磨军粮等拥军支前活动。
三、妇女联合会
1949年10月,丘南,淮安两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安丘县妇代会筹备委员会建立,1950年7月选举产生了安丘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1952年、1953年,三县妇联相继合并,称安丘县妇女联合会。时,县、区妇联设主任、副主任和干事,各村成立妇代会,设主任1人。全县广大妇女,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各级妇联依法维护了妇女的正当权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妇女投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争当“三八红旗手”、“女能人”和创“五好家庭”等活动。1979年至1985年,全县共评选出“三八红旗手”39071人次,“三八红旗集体”3640个次,“五好家庭”15万余户次。其中全国“三八红旗手”11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五好家庭”8个。1985年,受县级表扬的“女能人”58名,她们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科学、用科学,率先致富。1984年8月,县妇联还增设了法律顾问室,设正副主任各1人,顾问6人。同时,县妇联在全县妇女中进行了“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教育。各级妇联还始终把办好托儿所、幼儿园作为重要工作。1985年,全县3至6岁入园幼儿达2.2万多人,女保教人员有1300余名。
建国后丘南、淮(潍)安、安丘县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丘南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 1950年3月召开,与会代表100人,主要讨论研究了妇女受法律保护,妇女在划定成分中应起的作用等有关妇女运动问题。
丘南县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 1952年11月30日召开,与会代表162人,主要是深入贯彻《婚姻法》,民主选举了县妇联。
淮安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 1950年春召开,与会代表100人,重点是整顿妇女组织,发动妇女开展抗灾斗争。
安丘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 1950年7月20日召开,与会代表148名。会议听取了县妇联主任关于妇女工作的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会议号召全县广大妇女积极投入生产救灾工作,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积极交纳公粮,认真贯彻新婚姻法,争取男女平等,保护儿童,努力学习文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大会选举产生了27人组成的本届妇联执行委员会。
安丘县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 1962年3月5日召开,与会代表430人,会议听取了县妇联主任作的妇女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大会决议,号召全县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继续贯彻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和低标准以瓜菜代粮的方针,做好各项工作。大会选举产生了31人组成的第二届妇女联合会。
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 1972年11月18日至21日召开,与会代表1260人。大会号召全县妇女“继续开展批林整风,抓紧思想和路线教育”,投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搞好计划生育,继续开展增产节约、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活动。大会选举产生了35人组成的第三届妇女联合会。
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 1981年1月7日至10日召开,与会代表413名。会议深入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全县妇女工作的经验教训,组织发动全县妇女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搞好劳动致富,在四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同时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大会选举产生了35人组成的第四届县妇女联合会。
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 1985年4月27日至29日召开,与会代表452名,其中特邀代表12名。县妇联作了题为《奋发自强,立志改革,努力开创我县妇女运动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动员全县妇女积极投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选举产生了35人组成的第王届县妇女联合会。
第五节 儿童团体

一、童子军
1929年(民国1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组建内国童子军。1931年12户,安丘县立中学始设童子军组织。1934年,县内小学也建立了童子军。凡加入者交纳登记费3角,由理事会发给证书及徽章。1935年,县内重点学校12至16岁的学生多数加入了童子军组织。其编制为6至9人组成小队,2至3个小队组成中队,两个中队以上的学校建童子军团。县设童子军理事会,内设军事教官,负责指导军事训练。童子军入队时举行仪式,宣读誓词。在接受训练时,身穿制服,腰扎皮带系小刀,胸前佩带徽章,动作要求整齐划一。1938年日军入侵县城,国民党县政府游离山区农村,全县童子军活动停止。
二、儿童团
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下的儿童组织。1944年春,柘山区西古庙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儿童团,程勋文任团长。是年秋,柘山区成立了儿童总团,夏夕恩任团长。儿童总团具体指导全区的儿童团工作,总团下设4个分团。大部儿童加入了儿童团,仅西古庙村就有200多名。到1945年秋,全县解放区大部分村都成立了儿童团。团员的年龄通常在10至15岁,使用的武器多是大刀、长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送信带路,站岗放哨,查路条,每天把守路口,检查过往行人。雹泉村儿童团,在村北查住个没路条的老头,经严格盘查,认定是夏坡敌占区派来的密探,当即进行了游斗,并交给了上级处理。有些年龄稍大的儿童团员,还直接参与锄妒反霸、监视敌特活动,打大仗时参加埋石雷、抬担架、救护伤员、送饭送水等。儿童团员还组织起来办“庄户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并把学习的知识用于斗争实践,办黑板报,编演文娱节目,作鼓动宣传。1950年,儿童团由中国少年儿童队所代替。
三、少年先锋队
1950色秋,根据上级指示,安丘县南关小学始建中国少年儿童队,发展队员,82人。年底,安丘、丘南、潍安三县共发展队员332人(丘南76,潍安174)。1952年6月潍安并于安丘。下半年统计,安丘、丘南两县共发展队员2651人。队员都是在校学习及思想品德较好的学生。入队均得由学校批准,入队时举行庄严的入队仪式,由队员宣读誓词等。
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团县委增设学校少年工作部,具体指导全县少先队工作。1955年底,全县有502处小学建立少先队组织,共建少先大队76个,聘请辅导员5132名,队员发展到30250人,占儿童总数的88%。从1956年起,重点抓了校外建队工作。是年,全县187个乡中,有108个乡建立了少先队组织,共有队员7424人。到1965年,校内外少先队组织进一步壮大,全县有1407处学校建队,队员发展到8.8万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少先队组织瘫痪。1967年12月,“红小兵”取代少先队。到1976年全县1392处学校建立了红小兵组织,红小兵总数达10万多人,聘请校内外辅导员5637人。
1978年10月,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团县委在教育局的配合下,先在牛沐公社、城关公社北关学校、城里学校、凌河公社石家庄学校搞建队试点。随后召开全县恢复少先队组织的会议,参观了城里学校少先队的升旗、阅队式等活动。年底全县已有1243处学校恢复了少先队组织,发展队员6.4万多人。此后,少先队组织不断壮大,到1985年,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11.8万多人,各级辅导员4377人,少儿入队率达95%。
50年代初,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活动,培养了队员们的良好道德风尚。1955年春,全县少先队员积极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1956年,积极开展了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全县建起教学实验园地11个,少先队工厂26个。1958年,组织少先队员广泛开展了“今天是红领巾,明天当红旗手”、“植树造林”、“讲普通话”等活动。
1963年,少先队组织普遍开展了“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活动,激发了广大少先队员为人民服务的热情。1966年3月,雹泉小学少先队员刘东青,为抢救落水儿童光荣献身,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思想品质。
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后,普遍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活动。1980年开展了争戴小红花活动。1982年3月,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开始后,全县少先队组织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动少先队员为社会争做好事。在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县少先队员共做好事130多万件,建“红领巾卫生街”775条,设文明监督岗150个。
1984年11月至1985年6月,各级少先队组织积极参加全国少工委等单位主办的“创造杯”竞赛活动。全县11万少先队员参加,队员们学科学、用科学,在搞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中共写活动稿件1万多篇。活动结束后,本县夺取全国“最佳杯”2枚(全国共150枚),普通杯26枚。团县委被团省委授予“全省少先队创造杯活动红旗单位”。1985年8月,1名辅导员和2名少先队员光荣地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全国少先队创造杯夏令营”。
第六节 工商科技团体

一、商会
安丘县商会始建于1913年(民国2年),会址设在县城南关街,会长周学,商会负责完成政府派给商户的税役,调处商户间、商户与债户间的纠纷。商户的利益无端受到侵犯时,参加调停或诉讼。商户对商会要交纳会费,为商会的活动经费。商会是在各行、户投票选举及县公署派员监选下产生的。初设会长1人,董事若干人,文牍(文书)1人,先生(记帐)1人,勤杂工及商丁数人。1918年,为保证商界治安,商会组织起武装商团,设1个班,配有枪支,由商会支配,日夜巡逻和维持市场秩序。1921年,商团撤销。1937年后,商会被日伪操纵,会长改称理事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复被国民党县政府控制。商会会长初时定为四年一届,可连选连任两届。后因长期战乱,多未执行这个届期规定。会长由商户推选,县公署批准后任职。一般由财势雄厚又有一定名望的商户主担任。1948年4月,安丘全境解放时解体。
解放后,为组织私营商号及摊贩正当经营和稳定市场,经县政府批准,暂沿用“商会”名称,于1948年秋在县城旧会址内设置了城关区商会。新的商会属义务组织,设会长1人,办事员1人。主要负责组织私营商贩学习和贯彻共产党的方针政策。1952年9月,安丘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建立,商会撤销。
二、工商业联合会
简称“工商联”,是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商业团体。1952年9月,安丘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建立,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20人。会址在县城南关街,由此接管了原商会。
工商联筹委会建立后,根据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组织私营商业者学习、开展各项宣传教育,进行工商业总登记。同时,在取缔不法奸商,保护正当工商业经营,组织扶持私商联营,以及税收、捐款、救灾、拥军优属、举办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政府与工商界联系的桥梁,对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推动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随着对私营商业改造和合作化高潮的到来,1955年11月30日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156人。根据县政府指示和代表决议,正式选举成立了由34人组成的安丘县工商业联合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
1958年12月,工商联召开第二届会议,进行改组,选举出第二届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常委3人,执委13人。到1966年,工商联对行业进行了调整、改造,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爱国守法、积极经营、主动靠拢党、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分子,成为各同业小组、摊贩小组等组织中的骨干力量,为发展社会主义商业,推进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1967年,工商联并入县革委群工处。会内业务工作基本中止。1970年8月,按上级指示,工商联撤销,会内物资移交县商业局,所辖各合作店、组,均由商业局行政代管。
三、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4月,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筹建安丘县个体劳动者协会。5月召开了安丘县首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协会正式建立。全县25处公社各设一处分会。1984年公社个体劳动者分会改称乡镇个体劳动者分会,并随行政新区划扩大到32处。协会负责对全县近十万个个体工商户的组织、宣传、监督、检查、业务指导,以及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协会自成立后,发挥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作用,对发展壮大个体经济队伍做出了贡献。
四、科学技术协会
1957年9月始筹建安丘县科学普及协会,1958年6月正式成立,设主任2人,委员21人,时有会员150人,办公地点在县政府文化科。1959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科普协会改称科学技术协会,与科委合署办公。后多次撤并。1979年11月重设,业务活动多与科委配合进行(详见科技篇)。1985年有干部职工7人。1987年又与科委合署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