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以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3&run=13

大事记

公元前199年(西汉高祖八年)

七月,封张说为安丘懿侯(侯国)。
公元前148年(西汉中元二年)

置安丘县,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县城南部高地上,后称“印台”,俗名“大墩”。
公元前47年(西汉初元二年)

六月,大饥,人相食。
公元14年(西汉新莽天凤元年)
七月,安丘改称诛郅。
公元18年(西汉新莽天凤五年)

琅琊人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围攻姑幕城,歼灭王莽北海太守田旷军万余。
公元23年(西汉更始元年)

九月,改诛郅复称安丘。
公元29年(东汉建武五年)

十月,封张步为安丘侯。
公元46年(东汉建武二十二年)

县人夏长思聚众起义,被琅琊太守李章镇压。
公元79年(东汉建初四年)

县人牟融为太尉,周泽为太常。
115年(东汉元初二年)

征召县人郎宗为博士,时宗为吴令,弃官归里而不就任。
133年(东汉阳嘉二年)

正月,征召郎宗之子郎,封为郎中但未就任。
(东汉延熹三年)

京兆长陵人赵岐(并州刺史、太常)避难来安丘,藏于县人孙嵩(青州刺史)家复壁中,数年作成《卮屯歌》23章。
183年(东汉光和六年)

平原高唐人华歆(司徒)来安丘访管宁。
206年(东汉建安十一年)

八月,曹操东征,守军管承退守安丘,操派大将乐进、李典攻破。
301年(西晋永宁元年)

自夏至秋未雨,大旱。
318年(东晋大兴元年)

八月,蝗虫为害,庄稼、野草大都吃尽。
409年(东晋义熙五年)

东晋大将刘裕率兵伐南燕,曾驻军留山,因以命名“刘山”,今改称“留山”。
556年(北齐天保七年)

十一月,安丘县并入昌安县。
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分昌安县于牟乡城置牟山县。
606年(隋大业二年)

正月,牟山县改称安丘县,并将昌安县并入。
607年(隋大业三年)

安丘县治所移于平昌县故城。
609年(隋大业五年)

战争,灾荒,人死过半。
613年(隋大业九年)

三月,隋将张须陀镇压王簿起义。王率起义军数万人在潍水一带奋力抵抗,后战败。
623年(唐武德六年)

郚城、淳于并入安丘县,县治所由平昌故城迁至今县城处。
759年(唐乾元二年)

安丘改称辅唐,县治所移于昌安故城。
784年(唐兴元元年)

秋,蝗群长达数十里,遮天蔽野,所过之处草木皆被吃净。次年夏,大旱,蝗群飞蔽天日,十余日方过完。
908年(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二年)

四月,辅唐县复称安丘县。
923年(五代十国后唐同光元年)

十月,安丘县又改称辅唐县。
942年(五代十国后晋天福七年)

辅唐县改称胶西县,以避国讳。
971年(北宋开宝四年)

胶西县改称安丘县,县治所由昌安故城迁回今县城处,属密州。
1218年(金兴定二年)

八月,红袄军李全破密州,十月占据安丘。
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

五月,蝗灾,蝗虫所到之处,沟堑皆平,人不敢通行。
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

县城始筑城墙。
1369年(明洪武二年)

设税课局。置渠丘驿。此后由河北省枣强县、山西省洪洞县等地陆续迁民来县内落户。
1374年(明洪武七年)

建养济院。
1375年(明洪武八年)

立社学。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

二月,奉令选举“贤良方正”,县人栾圮、周等应诏。
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

普查田地,分上、中、下三个标准纳田赋。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

审查户口。自此每十年一审。
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二月,义军首领唐赛儿、县人赵琬率义军攻打县城。因敌援军赶到,义军作战失利,赵琬被捕就义。
1452年(明景泰三年)

撤销渠丘驿。
1471年(明成化七年)

春,大饥。
重修县城。
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

三月,知县陈文伟主持重修公冶长祠。
1514年(明正德九年)

冬,西南部山中发现有一种形似头上无角的小鹿。古县志记载曰“麇”(即獐子)。
1528年(明嘉靖七年)

春,蝗灾,大饥,人相食,疫病流行。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

夏,蝗虫蔽天遮日,庄稼多被吃光。
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

十月丙子夜,陨石如雨。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

春,大量植树。凡城池道路皆植杨柳。
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

春,饥荒,人靠树叶充饥,饿死多人。
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

景芝大火,烧毁房舍五六十家,三百余间。死伤多人。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

立带征法。当时田地和应纳田赋脱节,当局不查真情,强迫百姓加倍交纳田赋,民感极苦。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春,撤销税课局。
六月,蝗虫飞蔽天日,顺屋檐而下如雨。
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

春,疫病流行,人口死者甚多,十有一二幸存者。
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

春,大风害麦。
夏,蝗虫吃掉庄稼近半。
1569年(明隆庆三年)

七月大水,平地深数尺。全县冲没民舍近半,死者千余人,生畜淹死无数,哭声日夜不绝。冬,桃、李开花。次年春大饥,麦将熟时百姓争食斗杀者无数,但官府仍催征田赋。
1574年(明万历二年)

四月,大雨雹,平地积数寸,大者如鹅蛋,庄稼被砸光。
1575年(明万历三年)

春,清查土地,立催田赋法,县按册查人。
1578年(明万历六年)

十一月,大雪,平地深数尺,牲畜冻死近半。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

春,初行“条编法”,把丁役、土贡等都归并在田赋里按亩计算征收。
1588年(万历十六年)

县内分置5坊厢、6乡,辖174社。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

三月,马文炜执笔编纂的第一部《安丘县志》定稿印刷,共9万余字。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四月,大寒,民有冻死者。
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

春,大饥,人吃树皮。群众相聚抢食,兵备陈文衡派兵镇压,乡民被杀数人。
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

五月,蝗灾。秋季蝻生,庄稼吃净,群众哭声遍野。
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

秋,大水,阴雨连月不止,平地水深数尺,沿河居民房屋、庄稼漂没无数。
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七月,风雨成灾,墙倒屋塌,庄稼倒伏,树木折拔,都很严重。十月,桃、李开花。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

夏,阴雨60多天,积水成灾。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

夏旱,蝗灾,秋大饥,树皮吃尽,人相食。人贩子络绎不绝。年内死于兵、狱、饥寒、病疫及流亡者,占总人口十分之六。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春,大疫流行,严重地区全村无一幸免。
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

八月,大雨雹,平地厚半尺,大如鸡蛋,次日仍未化尽。
1625年(明天启五年)

丈量土地,使用小尺,民出怨言。
1634年(明崇祯七年)

正月初一,雷、雨、雪。
1636年(明崇祯九年)

冬暖,腊月初仍未穿棉衣,草虫也有活动。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

夏,雨雹成灾。
秋,大蝗,蝻如平地涌出,道路场园皆满,庄稼被吃光。
冬,大饥,人多吃草根树皮,饿死多人。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

十二月,清兵临城下,围城不克而回。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七月,当地义军遍起,有数千人围攻县城,数次未克。
八月,安丘属清。
1645年(清顺治二年)

春,清政府下令,男子蓄留长发,扎辫子。
1647年(清顺治四年)

七月,阴雨连绵,河水泛滥,平地积水尺余,庄稼淹没。
1648年(清顺治五年)

十月,当地反清义军连续攻城不克,清政府镇压义军,严禁民间养马,私藏弓矢、戈矛等武器。
1649年(清顺治六年)

九月,狱囚义兵30余人举行反狱暴动,未成被杀。
1652年(清顺治九年)

五月,阴雨连绵,小麦不能收割,已经上场的也被浸烂。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

秋,大雨连绵,半月方止,平地水深数尺,倒房无数,临河居民有的全家漂没。
1663年(清康熙二年)

九月,王训于1658年承修的《续安丘县志》定稿刊印,共5.8万余字。
冬,改以八股文取士为以策论取士。
县以下设6乡,辖58社。
1665年(清康熙四年)

春大旱。自上年八月至当年四月无雨,难以播种。
1668年(清康熙七年)

六月,大地震,山丘裂缝,井泉干涸,房屋大半倒塌,人畜伤亡无数。七月、八月及次年正月、二月、九月多次地震。
1670年(清康熙九年)

夏,大旱,三伏无雨,庄稼全部枯死。
八月,发民工263名修筑黄河堤。
1671年(清康熙十年)

正月、八月及次年四月、五月、八月多次地震。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

福建长乐人陈世元将地瓜传入本地。
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

四月,严霜,小麦大部冻死。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

五月,加收街房税。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春,大风。平地吹露麦根,临河田地均被沙压,大路积沙成岭,车马难行。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四月,设义塾。置学田50余亩,为义学塾师公费。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

九月,奉令建常平仓,积谷备荒。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秋,大饥。十一月,各地发生饥民暴动。次年,饿死多人。
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

三月二十七日,县人马庭范等104人倡言赦粮,被捕入狱,不久放出。
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

安丘城人张贞参加修《青州府志》。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张贞编纂的《杞纪》定稿刻印。共17万余字。
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

九月,钦命吏部员外郎陆师到山东考察矿藏,驻于安丘,开采担山银矿。后因得不偿失,停止开采。
1726年(清雍正四年)

实行人丁税摊入地亩的办法,每纳粮银1两,摊入人丁税1钱1分5厘。规定杂税没有固定数额,将黑地的粮银摊到民田里去。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

四乡屡有火灾。城里张家宝墨楼被烧毁。
1736年(清乾隆元年)

春,凌河镇关王庙村人李漋应荐入“博学鸿词”。后去咸阳宫专教太子(皇帝嘉庆)。
1740年(清乾隆五年)

春,马长淑收集安丘诸家诗编成的《渠风集》刻成问世。
1742年(清乾隆七年)

七月二十七日,潍水泛滥,沿河十余里人畜漂没无数。
1247年(清乾隆十二年)

春,大旱,自上一年八月到当年四月无雨。秋,大饥。
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

县内分置6乡,辖66社。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

春,四乡各建社仓。
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

春,《山左诗钞》刻成,安丘入选者数十家。
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

春,成立岞山汛(清代驻防巡逻的地区),设衙署,派外委(武官)驻之,盘问行人。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

二月初二,大风,许多麦苗被沙土盖压。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

五月,大水。汶水泛滥成灾,两岸村庄房屋倒塌无数,逄王、杞城一带受灾尤为严重。
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

八月,奉令搜集民间书籍。安丘曹贞吉《珂雪词》入四库馆。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

七月十九日,蝗灾。蝗虫飞集树上,树枝有的压断,落到地里,庄稼吃光。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

夏,阴雨连绵,汶水泛滥成灾。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

春、夏,大旱,自上年九月至当年七月无雨。夏,蝗虫飞蔽天日,落地数尺,树枝有的压断,人有不辨路径陷入沟渠不能自出者,遂为所食。
1795年(乾隆六十年)

四月,有流星大如盂,自北而南,触地光明有声。
1796年(清嘉庆元年)

八月,潍水泛滥十余里,冲毁房屋,漂没人畜无数。次年三月大雨,潍水再次泛滥,冲坏桥梁,漂走船只。
1805年(清嘉庆十年)

花生传入本地。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

春,修国史采集遗书。刘源渌《续近思录》、《读书日记》,曹贞吉《珂雪诗词》,张贞《乡贤传》、《杞纪》、《半部稿》均送上。曹贞吉入文苑传,刘源渌入儒林传,张贞附儒林传。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

刘芳曙所集《续渠风集》成书。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

《续山左诗钞》刻成,安丘入选者数十家。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

五月,刘家王封村人刘耀椿入翰林院。
1828年(清道光八年)

《山左诗文钞》刻成,安丘入选者数十家。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

五月,夏坡村人李湘棻入翰林院。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

春大旱,自上年八月至当年五月无雨,麦禾皆无。六月雨后种荞麦,八月十九大霜,荞麦未熟尽枯。次年春,百姓逃荒要饭,卖妻鬻子。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春,大饥。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正月二十六日大雪,平地深数尺。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

广筹军饷,捐上钱的给以官职。
秋,田赋征银,每两折交京钱四千文。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

张枞恒写出《评定红楼梦》,手抄本今存山东省图书馆。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

六月十二日早三时地震,床榻皆动摇,门环大响多时,十三日夜又小震两次。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

春,租税征银,后银价渐高,每银一两折七千文。知县姚锡华每两再加火耗三钱六分,银不足三钱者仍以钱代。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

五月初五偕户、土山村一带雹灾严重,小麦大减产。
1852年(清咸丰二年)

十一月初六午后七时地震。
1853年(清咸丰三年)

三月初七晚九时地震,动势大于上年,为时亦长于上年。次日十二时又微震一次。
1854年(清咸丰四年)

六月,大水,300余村受灾,钱粮缓征。
1857年(清咸丰七年)

六月,蝗虫从东南来,飞蔽天日,所到之处,庄稼几被吃尽。
1858年(咸丰八年)

银价跌,每两只值钱三千余文。
1859年(清咸丰九年)

二月,地震。三月至七月无雨,井多涸,取水者日夜争吵。
1860年(清咸丰十年)

五月,县衙组织团练,共十余团。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二月二十三日,捻军来安丘首先攻克县城。后在雷家沟杀死知县陈用衡,在三山(马留店东北一带)击毙把总石万魁,还吓死了卸任未走的县丞李辉。八月捻军再至,攻城未克,北去。
1862年(清同治元年)

正月修筑东关堡,分设拱极、清阳、海宴、启文门等,并增修敌台,建成东关圩墙。
1864年(同治三年)

天主教由青州传入大城埠。
1867年(清同治六年)

七月,捻军由平度来安丘,在县境北部多次与清兵交战。
十二月,捻军再次入县境,在杞城一带战败,东去。
1869年(清同治八年)

夏,大雨雹,担山、临淮等乡,庄稼几被打净。
1876年(清光绪二年)

春,大旱,五月始种大秋作物。
黄县财主丁百万来县城南关开设当铺。
1879年(清光绪五年)

五月,风雹,大如鸡蛋,麻雀打死无数,西乡石庙、田家庄受害最重。
1881年(清光绪七年)

闰七月,大雨,连降一昼夜,潍、汶两河泛滥,淹死数百人。
1884年(清光绪十年)

大尚庄村(时属潍县)基督教徒王恒祥与美国基督教牧师狄乐播在该村传教创建教会女子学堂。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五月初四,渤海湾发生7.5级地震,波及安丘县,家具相撞有声。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圈子村王天爵反对知县强迫四乡百姓出钱改修砖城,得到群众支持,取得胜利。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春,清政府仿外国向民间借债,发行股票。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七月,义和团进入县城,驱赶外国传教士。
十月,安丘县设邮政分点,南流设邮寄代办所。
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经县内黄旗堡、南流等地,建营房,修建潍河大桥。
西医开始传入县内。1903年,德国人在白石岭开铅矿,由2人组成西医诊所1处。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春,刺槐引进到县。
胶济铁路通过黄旗堡、南流,各设一个车站。清兵“八卦营”百余人进驻南流,为德国修铁路维持秩序。十月,修铁路桥的德国人无故枪伤逄王村百姓10余人,群众将其活捉9人,送官府处理。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石堆乡麻埠庄刘孟文在本村创办私立维新两等小学堂。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秋,教民引德国人福时戴在白石岭开采银矿,年余无所获,遂去。
山东最后一次乡试,安丘王讷、刘一鹤、鞠凌九3人中举人。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正月十二日夜,突然电闪雷鸣。
春,改革货币,县内初用铜元,每枚当制钱10文。
最后一次殿试,李言霭、张介孚、赵录绩3人中进士。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县内分6乡,下设54社,共辖1092个村。
马步元编纂《安丘县乡土志》定稿,共8万余字。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二月,县初设巡警。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秋,田家汶畔兴建粉石笔厂。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田赋征银,每两折京钱六千文。
1909年(清清宣统元年)

初设筹备自治公所。
十月初一,省设咨议局,安丘县设选举调查事务所,周树标、张介礼(后称公制)、张其伟当选为省议员。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六月,初设城区议事会。
凌河村设西药房一处,号“永昌”,为县内第一个由中国人经营的西药房。
1911年(清宣统三年)

初设安丘中学。
八月,大雨成灾,汶、潍两河泛滥,沿河房屋、庄稼漂没无数。
同月,始设县议事会、参事会,马梅生(名步元,东关人)任议长,张燕荪任参事长。
据北京进士题名碑所列名单汇综:安丘明、清时期共考取进士99人(明33、清66),列全省110个州、县第十位。
除夕上午小雪,傍晚雷电交加,大南如注,彻夜不止,沟满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