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25&run=13

第六章 人口素质

第一节 身体素质

一、疾病危害
解放前,县内缺医少药,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营养不良症等发病率甚高。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较大。1949年建国后,随着医疗条件及社会环境的逐年改善,各种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近20种传染病业已根除,人口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的人口明显减少。自1980年始,高血压、肥胖症、心脏病、血管硬化等症发病率较前增多。
二、身高体重
建国初,7至13岁、14至16岁、17至19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25.5厘米、136.5厘米,158.2厘米左右;平均体重分别为23.5公斤、40.5公斤、45.5公斤左右。1985年,对雹泉镇中心小学458名在校小学学生及县内9处中学5495名在校中学学生调查,7至10岁、11至14岁、15至18岁的青少年平均身高:男性分别为130.7厘米、138.5厘米、165.4厘米,女性分别为125厘米、139.8厘米、159厘米。平均体重:男性分别为25.63公斤、35.4公斤、55.4公斤,女性分别为24.9公斤、33.8公斤、51.6公斤。同龄男女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平均值,城镇高于农村,平原高于山区。
三、平均寿命
清代县内人口平均寿命为33岁。解放前夕为35岁。建国后1957年提高到57岁。
1981年为68岁,其中男.66.43岁,女69.35岁。1982年全县有90岁以上老人129名。1985年有百岁老人1名。平均寿命达68.92岁,其中男66.96岁,女70.98岁。
第二节 文化素质

明、清两代,儒学在校廪膳生每年20人左右,入学率极低。清代塾学年均入学率仅7%左右,学堂年均入学率不足9%。1912年(民国元年)兴办小学后,入学人数逐年增多,入学率随之提高。1949年建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稳步上升,至1985年已达98.24%。1911年(清宣统三年),始办初级中学,升学率仅为0.6%,至1985年已达65.3%。建国后,1956年始办高中,升学率时有高低,至1985年已达18.6%。初、高中毕业生升入中专、大专的人数,建国后增加很快,至1985年,共输送中专生3460人,大专生3053人,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大都陆续分配回本县工作,全县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解放前,县内科技人才很少。建国后陆续增加,1976年统计,共有科技干部493人。1980年始对专业技术干部评定业务技术职称,至1982年底,全县有1488人晋升了技术职称。其中自然科学类1119名,社会科学类369名。1985年全县共有国家系列科技人员540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