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93&run=13

第一章 节日习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农历节日)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称年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解放前,大年腊月三十,小午腊月廿九挂年画、贴对联、清扫庭院、供奉祖先牌位,傍晚,于祖先坟茔或村头请祖先回家过年,称“请家堂”。入夜,家家包水饺,户户设酒宴,晚辈至长辈家请安问好。午夜,送玉皇大帝回天宫,辞旧岁迎新春,称“发纸马”。时,男人们于天井中摆香案、撒豆秸,于大门和屋门口放栏门棍、燃放鞭炮,节日气氛达到高潮。然后,全家吃辞岁饭、守夜。次日黎明,男性晚辈三五成群,至长辈家拜年,长辈往往向晚辈发“压岁钱”,或候以花生烟茶等。早饭后,男人守家,闺女媳妇走门串户,或为长辈拜年,或至洞房看新媳妇,或嬉闹或看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尽情地玩耍至傍晚。黄昏前,大都于坟茔或村头“送家堂”,撤销供桌。解放后,迷信色彩逐渐减少,并兴起到烈军属、离退休干部、工人、“五保”户家庆贺佳节的新风。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往往正月十四日开始,十六日结束。是日县内有吃元宵的习惯,但以吃水饺、饮酒者为多。白天鼓乐喧天,高跷、狮包、龙灯、旱船载歌载舞,走村串巷。十五日是元宵节的正日子,是日晚饭后,人们手捧萝卜削成或用豆面蒸成的茶杯盖大小的灯碗,至祖茔送灯,让地下之人与子孙同过灯节。归来后便大放焰火,鸣放鞭炮,夜深方散,太平盛世与丰年尤甚。建国后,焰火更盛。县城举办灯谜、焰火会,观众特多。
三、二月二
相传是土地爷爷生日。解放前,百姓有到土地庙摆供和给土地爷爷过生日、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解放后,仅取此日为龙抬头之意境,家家户户于大门外、院落中用草木灰撒出粮囤等图案,当中放上五谷,称打囤子,憧憬、象征丰收,并炒糖豆分吃,谓之报丰收之捷。升平年景多于夜间玩灯,以报春宵。近年来,多数人家鸣放鞭炮,尤以县城为甚。
四、“清明”节
也称“寒食”。“清明”前两天为“一百五”,人们于清早至坟茔添土。前一天为大寒食,家家上坟(即扫墓)。“清明”这天风筝飞舞,秋千高荡,郊游者甚多。群众有分食煮鸡蛋的习惯,并用柳条之类抽打屋内,以去瘟驱邪。小儿多采柳条做圈套于狗颈。解放后,机关、学校、人民团体皆于是日晨或早饭后给革命烈士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五、端午节
传说为纪念屈原投江而死的日子。是日合家吃粽子,门窗上插艾蒿,儿童多于颈、腕、踝系五色线,妇女佩戴内装秀料的荷包。
六、入伏、“立秋”、“冬至”
入伏不属二十四节气,却是酷热的开始,群众有吃面条的习惯;“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为预祝作物的丰收,群众有吃水饺的习惯。“冬至”为冷的开始,俗称“交九”,群众多吃水饺或包子,称“征冬”,意思是吃得好好的,好征服冬天。
七、七月七
又称“七巧日”,人们白天看巧云,夜晚看星星。传说是日夜,牛郎星与织女星由喜鹊搭桥相会,少女们在豆棚瓜架下能听到这对被拆散的夫妻的窃窃私语。因此,少女们多于豆棚瓜架下偷听,预测自己的婚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逐渐消失。
八、七月十五
也称“盂兰会”,传说为鬼节。群众有摆供祭鬼和夜晚于湾塘放火灯,以及于街道的角落里点用豆面为盏、内盛豆油灯火的习惯。今此习已不复存在,但仍有部分老妇摆供祭鬼。
九、中秋节
俗称八月十五。是日夜合家团圆,待明月东升之际于月下摆月饼、瓜果、酒菜之类圆月。旧时,儿童多捧香或持用荷叶做成的灯,在街上一边唱,一边高喊“圆月”。解放后,迷信色彩减少,但仍保留节前携带月饼等礼品看望岳父母及亲朋、长辈、朋友,晚上合家聚宴,饮酒赏月的习俗。
十、重阳节
传说九月九日九与九相重,为大不吉利之日,因故是日插艾蒿、佩香囊、喝菊花酒以避邪。解放后仅存插艾蒿与登高望远的习俗。
十一、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为治酒、烧纸、焚香、祭奠亡灵和扫墓的日子。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农村多于此日上坟拜墓。
十二、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家早饭多喝腊八粥。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加大枣、红糖做成,极富营养。是日,为没忌讳日子,人们大都扫屋,不少人家于是日娶亲,以省却请阴阳先生查日子的麻烦。
十三、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辞灶日,又称过小年。传说为灶王爷于年终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所在家庭一年来情况的日子。人们都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加美言,故于是日在灶王像两侧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入夜,于像前上供,为灶王爷饯行,并在灶王爷嘴上抹点粘糖,以防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解放后迷信色彩大减。
第二节 新节日

新节日指有纪念意义的公历节日。主要有元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庆祝元旦始于1912年,时,只有机关学校挂国旗搞庆祝,百姓无动于衷。解放后机关、厂矿挂旗、放假庆贺,乡村多吃水饺,以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虽始于1909年3月8日,县内妇女将其列为自己的节日却始于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后。是日妇女组织皆召开庆祝会。“五一”国际劳动节与“五四”青年节解放后才开展庆祝活动。1949年确定的“六一”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1985年确定的9月10日教师节都召开庆祝大会,并举办晚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五一”节、国庆节是全民的节日,多举办晚会,有时还举行庆祝游行。近年来,群众多吃水饺、面条,饮酒以示庆祝。3月12日植树节、5月12日护士节等,届时也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