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82&run=13

第二章 学校体育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初等小学堂始设体育课,一年级做有益运动和游戏,二至五年级除上述内容外,学习普通体操。高等小学堂每周安排3节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女子小学堂始设体操。上体操课时,大部分高等小学堂的学生穿操衣。1912年,初等小学每周设两节体操课,高等小学每周设3节。1913年,体操课教学始设短跑、中长跑、铅球、铁饼、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和球类、武术等,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县立中学课外活动经常举办田径和球类比赛。1922年后,体操课改为体育课。1924年,县立初级中学及县城内较大的小学始设专职体育教师。此后,体育课逐步正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小学设体操和游戏课,中学、师范设体育和军事训练课,省立临时政治学院设军训课;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小学开展抗日训练活动;日伪占领区的中小学每周设两节体育课,因体育设施简陋,授课内容多为步伐、游戏。解放战争时期,战事加剧,学校教育极不正常,体育课大都停开。
建国后,中小学皆设体育课。1951年规定,除体育课外,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1至1小时半。是年,篮球运动在安丘中学广泛开展。1953年,中学体育列为主课,中学和较大的乡镇小学设专职体育教师。1954年下半年,小学推广广播操,中学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并相继建立了田径、篮球、体操等运动队。农村学校开辟运动场地,增设运动器械。各校大都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体育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1956年12月,郚山、赵戈、城埠、柘山4个区统计,共增设单杠23副、篮球架9副。是年推行“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标准,全县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基层体育协会,计有会员1130人。1959年,共有1342人达到“劳卫制”标准。1957年,全县中小学试行体育教学大纲,始设体育教研组,推行国家体委公布的等级运动员制度,至1959年,有2人成为二级运动员,24人达到少年运动员标准。1958年开展国防体育,全县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22所,有学员775人,因大轰大嗡,收效甚微。1959年,安丘宁中开展了无线电收发报活动,安丘二中开展了射击活动,为县内的国防体育打下了基础。三年经济困难期间,体育课停开,体育活动停止。1963年,贯彻省教育厅体育干部座谈会议纪要精神,中小学体育课恢复,并注重上好早操和课间操,强调每周适当开展两次课外活动。时,各校田径、球类活动和“安丘——北京象征性赛跑”活动蓬勃开展。
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正常的体育课教学秩序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乱,1970年,改体育为军体,因不符合青少年的身体特点,很快停止。后,县城内的学校及部分乡镇学校开展了以篮球、乒乓球为主体的体育活动,部分学校建立了小篮球队、乒乓球队和小排球队,并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1973年,确定安丘一中、三中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75年,上述运动队基本遍及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及较大的小学。同时游泳活动也广泛开展起来,会游泳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30%。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形势逐渐好转,学校体育日趋正规。1979年,县教育局配备了体育教研员,每月举行1次体育教研会。是年秋,县体委、教育局联合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培训体育教师160人。同年,县体委、教育局、安丘一中联合在安丘一中招体育班1个,学生50人,设田径、篮球两个科目。1980年,县直中学、公社联中、公社中心小学进一步整顿组建了业余田径、篮球代表队,部分联中、小学组建了武术队。是年,广泛开展体育达标活动,3969名学生达到规定标准。1985年,全县中小学共组织田径队49个,各类球队85个,其他运动队6个。开展各类活动370次。是年开展体育活动月,参加者达21.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