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77&run=13

第三章 医疗

第一节 医疗队伍

解放前,县内民间医生多为中医。清宣统末年,全县有中医185人,中华民国建立后略有发展,1948年增至443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医传入县内。1948年,西医发展到108人,其中医药士96人,护士6人,助产士6人。
1949年,昌潍专署分配3名医务人员到本县,县内同时组织社会上的闲散医务人员133名参加医疗卫生工作。1952年,潍安县并入安丘县,医务人员增至256人。1953年,丘南县并入安丘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增至424人。是年,上级首次分配中专毕业生7人,以后年年分配一批医学专科毕业生至县内。1956年,从部队转业的医务人员中吸收了部分人员至区卫生所和集体所有制的联合诊所工作,时有卫生技术人员506名。1958年,全县24处公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474人,134处基层保健站有卫生人员222人。同年10月成立了县卫生学校,招收学员146人,并举办短期训练班,选送基层业务人员至县以上医院进修。1959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增至730名。是年,首次从山东医学院分配大学毕业生1名。1970年,兴办合作医疗,县、社各医疗单位大量培训不脱产乡村医生。至1976年,全县共培训赤脚医生(不脱产医生)2102名,平均每个大队二三名。1978年后,医务人员逐年增加,至1985年,全县共有卫生人员1537名,其中中医104名,西医中有医师206名、医士174名、检验员67名、护士263名、药剂员185名、行政管理员128名、工勤人员74名、其它技术人员336名。卫生人员总数比1949、1966、1978年分别增长了10倍、1倍和41%。同时乡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也发展到2180名,遍布城乡各地。
第二节 医疗器械

建国前,中医医疗器械为银针、药碾、火罐之类。西医医疗器械种类有限,1946年6月国民党县政府在县城建立的县卫生院仅有36个外科手术刀包,一张手术台及骨锯、骨凿、注射器等,虽有化验员1人,却无化验仪器。
建国后,三县于1950年建立的卫生院仅有常用的注射器、听诊器、血压计等一般医疗器械。三院合并后,安丘县人民医院也仅有一般的医疗器械。后,器械不断增多,至1985年,已有500元以上的器械73件。主要有超声诊断仪、超短波治疗仪、音频电疗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万能手术床、验光检眼镜片箱、牙科治疗机、x光机、氦氖激光器、B型超声波诊断仪和食道镜、膀胱镜、结肠镜等。
县医院分院及乡镇医院的医疗器械决于县人民医院。初,仅有听诊器、体温表、注射器、手提消毒锅等。1962年,部分医院设了检验室。1965年,景芝、红沙沟、雹泉等医院配备了30毫安x光机。1970年,各医院不断增添器械,景芝医院设了万能手术床、无影灯、氧气瓶、100毫安X光机等。至1985年,各医院大都配备了心电超声波机、电光机、心电图机、万能手术床、无影灯、电动吸引器、电冰箱、恒温箱、光电比色计、分析天平、牙科治疗机等器械。
第三节 医疗技术

一、中医
1949年前的中医,行医方式有坐堂、开铺。既坐堂又开铺、业余行医、专以卖药为生等诸种。较有名的家传世医,虽称百病皆治,实则善治一种或数种。有的善治瘟病,有的以痘疹闻名,有的精研内科与针灸,有的精妇科,善外科,能治疑难病症。如清代刘用康的妇科得乡里人推崇。曹绪武能望色决人生死,疗效多奇验。于麟阁精研内科与针灸,执医济人。刘盘善儿科,尤精痘疹。民国以后,有赵戈李仁义善治瘟病,远近闻名。雹泉老中医都光川五代行医,以治痘疹闻名乡里。赵戈乡吕子芳善外科,用药多奇效,求医者门庭若市。朱子村钟岳奇的针灸闻名省内外。慈埠乡张岳五、景芝逄阁臣、雹泉杜天恩皆为医林高手。
1954年春,县卫生院建立了中医门诊,由老中医张岳五、李跃枢及在押犯人娄星五等13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组成,对聋哑、不孕症、膨胀病疗效较好,一时省内外求医者甚多,日门诊量达780余人次,1955年3月即预约了全年的挂号,不得不在《大众日报》上登出停止预约挂号的声明。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至1985年,已能收治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肝胆疾患、脑血管意外、骨结核、骨髓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疑难病,并开展了肛肠、整骨等项目,日门诊量均在120人左右。张瑞丰的外科,赵端溪的内科闻名县内外。
二、西医
自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传入至1948年,西医以开展常见病、外伤的治疗和接生为主。国民党县卫生院始设养病室,仅有病床50张。1948年统计年平均诊疗745人次(乡民仅占4.7%),接生6.7人,新生儿死亡率为10.3%。
县人民医院50年代初西医内科只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设立了传染病房,收治肝炎、流脑、破伤风等传染性疾病,开展了肝硬化、心血管、脑血管病及血液疾病的治疗。1970年,始设心电图室,检验科开展了生化、细菌及病理检查,为临床提供了诊断依据。1975年以来,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肌梗塞、肺心病等危重病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8年始,派出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呼吸、神经等专业,为进一步分科打下了基础。西医外科初时只能处理一般外伤的清创及浓包切开引流。1956年建立手术室。1970年后,陆续开展了胸外科手术,如食道癌、纵隔肿瘤切除、肺叶切除等手术,并能处理脑部外伤、骨盆骨折及脊柱损伤的内外固定,能够做尿道成型术、肾切除术、膀胱囊肿切除术及泌尿系统结石处理等。还开展了矫型外科、椎管疾病的治疗。妇产科1950年只能处理一般平产。50年代末至60年代,能做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剖腹产等手术。1970年后,能进行子宫切除术、盆腔肿瘤清扫术、阴道修补术、阴道成形术、经降子宫切除、腹膜外剖腹产等手术。五官科在1962年前只能治疗一般眼疾。1963年始,能做白内障、青光眼等内眼手术。1978年始,逐步开展了扁桃体切除术、乳突根治术、上颌窦根治术、鼻息肉切除、鼻中隔手术。1977年始,能处理口腔伤、面部生理性畸形、异体牙齿移植、自体牙再植等。1980年始眼科开展验光。传染科与小儿科于1980年从内科分出。传染科能收治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破伤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破伤风治愈率达85%至95%,出血热治愈率达60%。小儿科对小儿支气管肺炎、肾病综合症、小儿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散发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均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放射科在1961年设立时,仅能做一般透视。1964年始行四肢摄片和简单的造影检查。1970年后,除开展头颅、骨盆、脊柱及四肢摄片外,还能进行气管插管、逆行肾盂、胆道、椎管、输卵管、子宫、支气管等方面的造影,以及断层摄影、膝关节充气造影等。1984年运用B型超声波诊断机,效果尤佳。检验科于1953年成立化验室时,仅能做大小便、脑脊液等项目的化验。1960年后开展了肝功能碘试验、高田氏试验和二氧化碳结合力、非蛋白氮、血糖、胃液分析等。1972年开展谷草、谷丙转氨酶、胆固醇、胰淀粉酶等生化项目。1976年建立了血库。1980年建立了细菌室、病理室,开展细菌培养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切片检查。1985年全院共有病床405张,分别比1950年、1966年、1978年增长了80倍、3倍、1倍多。占全县病床1043张的38.8%。年住院1.5万人次,占全县住院人数4万人次的37.5%。年门诊量为28.7万人次,占全县门诊量102.67万人次的28%。
县医院分院及乡镇医院医疗水平也提高很快,至1985年,多数医院内科已能较好地处理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休克等疑难危重疾病。外科能开展胃大部切除、肠梗阻、阑尾炎、胆总管探查、骨折复位牵引等手术。五官科能做扁桃体、白内障摘除及青光眼等手术。妇科能处理流产、引产、剖腹产及一般妇女病的查治。放射科能开展一般透视、拍片及胆囊、肾盂、子宫造影等。检验科能开展一般常规检验及肝功、转氨酶、抗“O”、肥大氏反应等检验项目。年门诊量73.97万人次,病床638张,年住院2.51万人次。
三、中西医结合
1955年始,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1958年,县医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受到昌潍地委和安丘县委的表彰。至1959年底,有44名西医初步学会了用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1970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新医疗法。1971年始,用针灸麻醉,至1978年底,全县累计做针麻手术2780例,占手术总数的31%。针麻范围由最初的几种扩展到25种,成功率达98.1%。县人民医院外科的腕踝针麻12例总结,分别在省、地有关学术会议上做了介绍。县人民医院应用地塞米松、氨茶碱、副肾素进行八华穴注射,加用中药扶正固本,治疗顽固性支气管炎哮喘,控制临床症状的能力显著提高,减少了复发率。红沙沟医院应用利胆排石汤,加用适当补液、抗菌针剂等治疗胆石症及胆系感染,临床治愈率达60%,好转率达35.5%。柘山医院治疗阑尾炎,县人民医院内科治疗冠心病,县妇幼保健站治疗子宫脱垂、子宫颈糜烂,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年,腕踝针刺麻醉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哮喘,荣获昌潍地区科学研究成果奖。还有4项荣获县科学研究成果奖。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李树森在中西医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临床实践中,开展了人体多部位微循环观察及活血化淤治疗前后血流动态观察,1984年取得了成果。1975年~1985年,县人民医院用他研究的成果治疗顽固性哮喘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应用哮喘扶正片“1号”、“2号”进行哮喘缓解期减免复发的治疗,远期有效率达96%,稳定率和基本稳定率占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