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72&run=13

第五章 图书

第一节 图书发行与宣传

晚清时期,村镇塾学所用图书,多由走串塾学的“访馆”供应。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景芝戴家庄戴宪锡之父在景芝镇后鱼市街路南,开设了“文宝斋”商号,以卖纸笔墨砚为主,兼营塾学启蒙读物和古典章回小说之类图书。学堂、学校建立后兼营小学课本,后以卖酒为主,兼营文具图书。1925年,安丘镇北黄十里铺村黄忠贤于县城南关路西开设“会文堂”书局(亦称书笔铺),1928年,安丘城里人刘瑞卿在城里十根旗杆底街路北开设“会友堂”书局,两书局皆以卖纸笔文具为主,兼营少量图书和部分小学课本。1930年,景芝镇“东莱斋”商号开业,出售文具,兼营少量图书。1939年,耶稣教徒孙子安于县城南关教堂开设“广兴书局”,售卖字典、辞典、章回小说及日伪课本等。同年,景芝“文具消费合作社”开张,兼营少量图书及部分日伪课本。1945年日军投降后,上述发行单位先后倒闭。
1943至1948年,(老)安丘县、淮安县、(新)安丘县新华书店先后成立。主要供应毛泽东著述的《组织起来》、《论持久战》等石印、油印活页文选和宣传材料,《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文艺图书,以及解放区的小学课本,兼营文具,通过战时书局进货。其间的1946年,改免费供应为销售。建国后,图书门类增多,涉及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除个别政治类图书免费供应,余者皆销售。
图书经营方式以门市服务为主,流动供应为辅。
一、门市服务
自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建立第一个经营图书的商号至1985年,门市服务为主要经营方式。1948年县店入城后遂设门市部1处,1963年又于景芝设门市部1处。1985年县店下伸门市部发展到5处,供销社图书、文具门市部发展到23处,集体书店发展到5处。1965年前开架售书,1965年至1979年改为闭架售书。1984年,县城的两个门市部先后开架。1948至1985年一直实行内部发行、批发、代销、寄销、重点发行业务。1985年始,普遍推广代购及送书项目。1949年购进图书6500册,销售图书4900册,1985年购进图书541.9万册,销售图书467.2万册,购销量均比1949年增加八九百倍。
二、流动供应
自建立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书店至1948年,因战事频繁,无固定门市,自然地形成了流动供应方式。1952年,设专职流动供应人员4名,分片负责县城及其周围机关、学校、厂矿、农村的图书流动供应,并负责基层供销社图书文具门市的业务辅导和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图书发放工作。1959至1961年自然灾害严重,纸张短缺,流动供应一度受到影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开展流动供应业务,服务全县24处公社的图书馆(室)和农村图书室。1985年,流动供应在全县铺开,服务50余处厂、矿资料室和农村百余处图书室。是年有常年流动书贩37人,季节性流动书贩百人左右。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县新华书店营业员既是销售员又是图书宣传员。1948年设固定门市后,实行开架售书。门市既是阅览室又是展销处。t963年始行橱窗宣传。“文化大革命”期间,扩大橱窗宣传范围,经常到公社、大队举行毛泽东著作、照片之类的发行仪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门市设黑板报、宣传栏、图书预告栏,还经常进行集市宣传,开设书市,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配合大型会议售书。
第二节 图书收藏与阅览

1915年前,县内未设立藏书机构,图书收藏为私人爱好,收藏者所藏图书数量有限,内容单一,一般只注重版本考究,强调保存性,不注重流通性。1915年6月,于县城文昌阁始设县通俗图书馆,馆内陈列图书较多,唯通俗书报较少,每日9时至15时为人览期。1930年,始设通俗阅报处,室内陈列书报,入读者日均一二十人。1931年始建公立图书馆,收藏图书2500册(种),其中儿童读物千余种,每日开放8小时,并设立成人读书会和儿童读书会。1 932年,民众教育馆成立,设阅览等部,民众阅报处增至8处,日入读者900余人,多为县城内的学生及政府工作人员、教员、士兵等。
1938年日军侵入县城后,原来的文化设施仅残存两间图书室。日伪县政府于1939年4月在县城与景芝各设新民阅报处1处。日军投降后,县民众教育馆恢复,内设图书部。
1951年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借阅室,收藏、购置图书2500册,并接受了建国前数量不多的私人藏书。是年潍安县,1952年丘南县文化馆分别购进图书2500册、3500册。1952年6月,潍安县文化馆合并于安丘县后,安丘县文化馆分别于景芝、牛沐、逄王建立了3处文化站,皆附设图书室。全县共藏书5600余册,借阅4600余册次。1953年8月,丘南县合并于安丘县后,同时于雹泉设立文化站1处,附设图书室。是年统计,全县藏书9400册,借阅9.33万余册次,农村成立借阅小组35个。1957年图书室发展到189个,藏书12.1万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大部被查封,部分书籍及古字画被焚,封存的书籍由于无人管理,散失严重。至1968年,7万余册图书仅剩不足4万册。1970年,图书室重新开放,经整理6872册开放上架。是年办理借书证千余个,出借图书2500余册次。时,建立农村图书室100个。
1976年后图书事业迅速发展。1978年12月,县图书馆建立,每年购进图书万余册,设可容纳60余人全天开放的阅览室1处,日均接待入览者80余人(星期日为儿童阅览日)。同时,基层图书室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县图书馆为中心的图书流通网。1985年,有县图书馆1处,正规图书室379处,其中农村图书室320处,工矿企业图书室52处,教育系统图书室7处。全县藏书(不包括私人藏书)42万册,其中县图书馆12万册,农村、工矿企业、教育系统图书室30万册。县图书馆年借书28万册,读者2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