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植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6&run=13

第四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安丘地形复杂,水热分布不均,且受地带性和地方性因子的影响,使县内土壤形成不同的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按照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1983年5月普查结果是,本县土壤共分为4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51个土种。
一、褐土
褐土是县内面积最大,各乡镇均有分布的一个土类,面积1342382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219万亩的61.1%。褐土因母质为钙质岩类风化物,故多数集中在中、北部丘陵区。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表层质地轻壤或中壤,部分均壤质型。大部分具有粘化淀积层,部分土种粘土层出现部位较浅,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含氮偏低,严重缺磷,部分缺钾,极易干旱。褐土有4个亚类,6个土属,28个土种。
褐土性土 俗称“石碴土”、“岭砂土”等,分布于山丘中上部,面积508489亩。它是褐土带内一种粗骨薄层土壤,其剖面发育不完全,无心土层,表土层以下即为风化半风化母岩,部位高,坡度陡,土层浅薄夹杂砂砾,结构性差,养分缺乏,易受干旱威胁,宜种耐旱作物。
淋溶褐土 多在山丘中下部,面积400328亩。雹泉、管公、白芬子、石堆、宋官疃、温泉等乡镇分布较广。它的成土母质为洪积物,所处地形部位较高,土壤淋溶作用强烈,一米土层内无钙积层,无假菌丝体,无石灰反应。剖面中下部有胶膜与铁子存在,底土层有小型石灰结核(砂姜),表层质地轻壤,土体结构均壤质,物理性状良好,养分含量和水源不足,有侵蚀现象。平缓地带可种小麦、玉米,坡大地段宜种地瓜等。
褐土亚类 主要分布在红沙沟、柘山、官庄、庵上、白芬子等乡镇,面积35509亩。表层质地轻壤,土层深厚,物理性状良好,供肥力强,保肥力差,肥力低。岭间洼地宜种小麦、玉米,岭坡梯田宜种地瓜、黄烟等。
潮褐土 俗称“黑黄土”、“油黄土”等,分布于褐土区的低平地带,面积398056亩。面积较大的有担山、赵戈、庵上官庄、临浯、关王、安丘等乡镇。它的成土母质为洪积冲积物,所处地形部位较低,潜水埋深3米左右,心土层有粘化现象,底土层有铁锰结核和锈纹锈斑,表层质地多为壤质,部分重壤。土层深厚,保水性能良好,适种作物广泛。但有些地块粘土出现部位浅,影响通气透水和作物根系下扎,不易耕作。
二、潮土
潮土是县境东部黄旗堡、景芝、临浯等冲积平原及汶、潍、渠河流域各乡镇的主要土类,面积442820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20%,居于第二位。潮土是直接发育在河流沉积物上,受潜水影响形成的。成土母质颗粒的粗细在平面上有分选差异:距河近水量大流速急,土质偏砂偏粗;距河远水量小流速慢,土质偏粘偏细。在同一剖面中也有不同的质地层次,整个剖面层次分明,各层质地和色泽均,中下部有明显的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表层质地壤质,土体构型多为均壤质和厚粘腰,质地适中,耕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性能。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中等,碱解氮含量偏低,磷素缺乏,地下水丰富,水质好,是县内主要产粮区。潮土分两个亚类,两个土属,11个土种。
褐土化潮土 俗称“潮黄土”、“黑黄土”。发育在潮土区地形部位较高的河漫滩高地上,潜水埋深3—5米,受潜水影响较弱。土壤中有明显的褐土化特征,心土层有假菌丝体和粘粒胶膜,底土层有锈纹锈斑,表层质地轻壤,土体构型均壤质,土体深厚,质地适中,易耕作,物理性状良好,供肥力强,保肥力差,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中等,缺磷、钾。褐土化潮土面积4779亩,主要分布在刘家尧乡的于家营子、范家庄、焦家庄和关王乡的桥北头等村。
潮土亚类 俗称“沙土”、“二合土”等。面积438041亩,分布于潮土区各乡镇。潮土所处地形部位比褐土化潮土低,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剖面特征同土类。耕层多为轻壤或中壤,少部分为沙壤,土体构型以均壤质为多,厚粘心和厚粘腰次之,少部分厚砂心或厚砂腰。土层深厚,熟化度高,通透性良好,供肥力强,养分含量偏低,尤以缺磷最甚。
三、棕壤
棕壤是县内分布面积较小的一个土类,面积303640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13.8%。因其发育在山丘上部的酸性岩类和基性岩类风化形成的母质上,所以多分布于县境西南山区乡镇的部分地区,东、北部的石堆、赵戈、刘家尧等乡也有零星分布。棕壤通体以棕色和棕褐色为主,有明显的淋溶和淀积作用。粘粒下移形成粘重的心土层,厚度随地形部位而异,一般一米,深者两米以上。棕壤具有较强的淋溶作用,可溶盐类(特别是碳酸盐)被淋洗,通体无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表层质地砂质或壤质,土体构型均壤质,土层瘠薄,含养分低,易干旱。棕壤有3个亚类,4个土属,9个土种。
棕壤性土 俗称“红沙子”、“石碴子”。分布在棕壤区的山丘上部,面积211083亩。母质多为残积坡积物,无心土层,剖面发育不完全,表土以下即为风化半风化母岩。土层浅薄,含砂量多,养分缺乏,漏水漏肥,极易干旱,宜种地瓜、花生和栽植林果。
棕壤亚类 俗称“红土”、“红粘土”等,面积66720亩,主要分布于棕壤区山岭中下部坡岭梯田和沟谷梯田。母质为洪积物,剖面特征同土类,土层较为深厚,通体壤质,质地适中,耕性良好,供肥力强,但养分含量低,无水浇条件。宜种小麦、玉米和地瓜等。
潮棕壤 俗称“黑土”、“红粘土”等,面积25837亩,主要分布在郚山乡的徐家沟、墨黑、崖洼和车庄乡的隋家河、南张庄等地。母质为洪积冲积物,心土层较粘重,表层质地轻壤,土体构型均壤质,土层深厚,耕性好,含养分低,保肥力差。
四、砂礓黑土
砂礓黑土是县内面积最小的一个土类,主要分布在担山、金冢子、官庄、临浯、宋官疃、石堆等乡镇的低洼地带,面积111158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5.1%。砂礓黑土是在低洼排水不良的情况下,经过长期排水和耕作,使土壤脱沼泽化形成的一种土壤。俗称“黑粘土”、“干勾土”等。表层为后期复盖物,经耕作熟化呈黄褐色的壤质土或重壤质土,土层厚薄不同,下为粘重而坚硬的黑土层,底为灰黄杂色的砂礓层。这个土类在县内只有砂礓黑土一个亚类,两个土属,4个土种。
砂礓黑土亚类表层质地多为中壤,部分重壤,土体构型为厚黑土心和厚砂礓腰,部分厚砂礓心。表层质地偏粘,耕性不良,黑土层质地粘重,阻碍作物根系下扎,砂礓层阻碍水分下降,极易造成澥涝,故称“澥涝地”。砂礓黑土有机质含量较高,但转化慢,速效养分含量低,缺磷尤甚,有发老苗不发小苗的特点,宜种小麦、玉米、棉花等。
第二节 植被

县境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天然森林经历代砍伐,已不存在。现有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其次为自然植被。人工植被除大面积的农作物之外,山丘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平原河谷以农田林网和沿河丰产林网组成的防护林网为主。山丘地区多为刺槐、松类和侧柏等,平原河谷主要是杨、柳、桐、榆和果树类以及腊条、杞柳、棉槐等。自然植被以杂草为主,其次是落叶灌木。山丘地区有荆条、酸枣、胡枝子、野杜鹃、刺儿菜、蒺藜、构杞、灰菜、黄蒿、白草、茅草、狗尾草等。平原地区有节节草、蒲公英、牵牛花、苦菜子、马齿苋、麦蒿、艾子、芦苇等。
县内山丘面积大,沟渠河流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宜多种树木生长。劳动人民历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清末,县内山谷岭坡、河岸河滩、村庄宅院、墓地坟间绿化尚好,有些地方绿树成荫,古木参天。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后日军践踏,国民党军队任意砍伐,全县林木覆盖率由清末的13%降至4%。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年年植树造林,至1985年全县林木覆盖率逐步增至14%,其中林地、农田林网(折实面积)覆盖率为10.1%;“四旁”植树(折实面积)覆盖率为3.9%。由于林木植被恢复缓慢,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1万亩,其中34万亩山丘地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