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50&run=13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

建国前,县内只有分散于教育、医药、酿造等行业为数有限的科技人员。建国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专业科技人员逐渐增多,队伍不断扩大,1957年,农技推广人员发展到70余人,1959年增加到1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百余人。1962年机构压缩调整,农业技术人员仅保留34人。发展较晚,为数有限的工业科技人员也随着厂矿和技术科室的裁、转、并、合所剩无几。1963年后,科技活动逐渐复苏,专业科技队伍扩大。1966年至1972年,科技活动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科技队伍和科技活动恢复发展。其间,工业专业科技队伍发展较快。1976年,15个国营厂矿都建立了技术科室(组),18个县属厂矿企业都成立了技术研究组织。全县有专业技术干部493人(不包括教师)。其中农业95人,工程205人,卫生193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事业纳入了正确轨道,专业科技队伍蓬勃发展。1985年,全县共有国家系列科技人员5402名,其中高级1人,中级131人,初级1619人,未定职称的3651人。科技人员中按专业分,工程627人,农业327人,卫生888人,教育2780人。其它780人;按文化程度分:大学本科毕业生380人,专科毕业生883人,中专毕业生3580人,中专以下学历的559人。随着乡镇企事业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事业中的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扩大。至1985年获得乡镇企事业专业技术职称的527人,其中工程83人,会计312人,统计132人。专业科技人员主要来自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吸收、引进、调进,自学成才和培训等渠道。
第二节 群众科技队伍

解放前科技人员极少。建国后,社会上的科技人员大都先后被国家或集体企事业单位吸收录用。50年代中期提倡科学种田,农技站相继建立,农业方面的群众技术组织和技术队伍也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到1959年,县级核算单位建立技术队406个,其中结合于生产的208个。1960年,全县公社以下的713个核算单位建立综合性技术队,试验队(组)2118个,有土专家、生产能手、农民技术员1.86万人。1961年经济困难,农村科技队伍大都自行解散,至1963年,维持下来的大队科技队仅有654个。197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迅速形成。1976年,重点大队建立了农科实验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科技户兴起。1985年,全县共有村科普小组1400个,村科技户14611个,农民技术员732人,乡村医生1232人。
第三节 技术职称评定

建国后,县内曾先后由人事部门公布过会计员、技术员、医生、护士、教员、技师等技术职务职称。1978年县科学大会期间,县委集中公布35名科技干部的技术职称分别为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工程师、农技师等,同时沿用工人技术员、农民技术员等职称。1980年,县内统一部署,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同时对以前有职称者作了复查评定。至1985年,县属企事业单位综合评出有职称的技术干部1751人,其中高级1人,中级131人,初级1619人。乡镇企事业及个体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的考核评定始于1981年,1985年全面结束,2490人有了技术职称,其中企事业单位527人。


干部技术职称的评定以县科委为主,有关部门配合,建立职称评定组织,按上级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的暂行规定,经考核、评议、评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等步骤完成评定工作,并建档备查备用。鲁安粘接剂厂厂长罗来康成绩显著,1985年9月被潍坊市科委破格晋升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