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3&run=13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安丘县境,除东部部分地区处在胶莱盆地与胶北弧形隆起西延部分外,绝大部分地处沂沭断裂带北段中部,属华北台块隆起部分。
县内地层自太古代到新生代,除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及三迭纪五个时代的地层,因古地理环境和地壳构造运动所致缺失外,其他各时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主要岩系有泰山群和粉子山群的变质岩,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岩以及泰山期侵入体蛇纹岩、角闪岩和燕山期侵入体正长斑岩、花岗斑岩、辉绿岩脉。太平山、大安山、留山和城顶山一带,有较广泛的新生界第三系玄武岩喷发。
岩层分布以昌邑——大店断裂为界。其西,多是太古界泰山群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岩层:其东、北有元古界粉子山群岩层,南有中生界白垩系出露。新生界第三系牛山组呈北东、南西一线出露在县境西南部的留山、大安山和太平山一带,五图组分别出露在县城以东三公里的李家埠和县城以北四公里的周家营子两地。新生界第四系为冲积、坡积和残积物,主要分布于各河流域、残丘、洼地。

基于岩层出露较全的特点,浅层地下含水岩组大体分为五类:一是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性为第四系的冲积、洪积、残坡积物,分布在潍、汶、渠等河流中、下游的景芝、赵戈、黄旗堡、凌河、关王、安丘、贾戈、担山、临浯等乡镇的沿河冲积平原,面积696.57平方公里。含水层厚薄不均,富水性差异很大,单位涌水量大者50立方米/时米以上,小者10立方米/时米以下。二是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岩性为火山碎屑岩和陆相沉积碎屑岩,分布在宋官疃、官庄、庵上、雹泉、管公、白芬子、金冢子、南流等乡镇的白垩系岩层,面积641.05平方公里。地下水赋存于浅层风化裂隙中,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一般在100立方米/日左右,个别地段因断裂的疏通汇集,单井涌水量近1000立方米/日。三是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和泥灰岩。分布在辉渠、夏坡、红沙沟、温泉、雹泉、柘山、车庄、刘家尧、南流等乡镇的震旦、寒武、奥陶系岩层,面积163.2平方公里。地下水赋存于浅层裂隙及岩溶中,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多者1200立方米/日以上,少者也在100立方米/日以上。四是变质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岩性为大理岩、蛇纹岩等。分布在柘山、车庄、郚山、南逯、刘家尧、石堆、赵戈、王家庄等乡的太古界和元古界岩层,面积300.55平方公里。地下水赋存于裂隙岩溶中,因太古界为混合岩,元古界夹有大理岩透镜体,富水性差异较大。粉子山群的第一、二段,因夹有厚薄不等的大理岩透镜体,单井出水量100 0立方米/日。五是火成岩裂隙水,主要岩性为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分布在红沙沟、温泉、辉渠、夏坡、庵上、柘山、车庄、贾戈、担山等乡镇的第三系岩层,面积104.21平方公里。因玄武岩多为顶被状,地理位置较高,为弱富水区。脉岩构造致密坚硬,是良好的隔水层。
安丘地质以断裂构造为多见,褶皱构造仅见于基底泰山群和粉子山群,盖层极少。主要断裂构造有三组:一是纵贯县境南北的沂沭大断裂带,呈北北东向,西起白石岭,东至景芝镇,横跨50余公里,由(昌乐)鄌郚—(临沂)葛沟、安丘—莒县、昌邑—(莒南)大店及其平行的白芬子断裂组成。二是北东向的关王庙断层和雹泉断层,前者在县境西北,后者在县境西南。三是北西向断裂,多在昌邑—大店断裂以东的白垩系王氏组地层中,不甚发育。
鄌郚—葛沟断裂在县境西部,从北向南沿大盛镇西缘穿过,控制着自南向北的苏村凹陷。断裂以东为县内断裂发育地区,区内主要矿产有铅、锌、铜、金、磁铁矿、蛭石、萤石、石英、蛇纹石、钾长石和石灰石等。安丘—莒县断裂在县境中部,北起南流镇,南经刘家尧、贾戈、安丘、官庄、庵上、石埠子等乡镇穿过全境。断裂发育区内主要有膨润土、钾长石、泥炭、石英和沸石等矿产。昌邑—大店断裂在安丘—莒县断裂东面(两条断裂约成20度夹角),北起黄旗堡镇,南经担山、石堆、金冢子、临浯等乡,沿断裂附近有硫铁矿、铅锌矿、磁铁矿和大理石、重晶石、石墨、石英等矿产。昌邑—大店断裂以东白垩系王氏组地层中的北西向断裂,控制着县内大量重晶石矿的形成。安丘—莒县断裂以西的白芬子断裂,北起大石戈庄,南至召忽,控制着胶莱盆地中白垩系王氏组的西界。
第二节 地貌

安丘县境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北缘,沂沭大断裂带控制着县境地面的起伏和水系的分布,整个地势随泰沂山脉的延伸,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西南边缘的太平山海拔523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北边缘夹河套村北的汶河河床海拔22米,为全县最低点。
地处断块凸起部分上端的柘山、车庄、郚山、南逯、温泉、辉渠六乡及大盛、红沙沟、夏坡、雹泉、庵上、召忽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为山区,面积66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
位于断块凸起部分下端的管公、白芬子、宋官疃、石堆、慈埠五乡及雹泉、刘家尧、南流、赵戈、王家庄子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为中部丘陵区,面积71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69%。区域内分东、中、北三大带状岭段:东段,南起宋官疃乡的九龙山,北伸景芝镇的王官疃岭、王家庄子乡的青公埠和盖公山,至赵戈乡的峡山南麓,全长32.4公里,平均宽1.8公里。中段,南起庵上镇的庵上山,北伸管公、白芬子两乡交界处的羊埠岭,至安丘镇、贾戈乡的老鼠岭,全长37.8公里,平均宽3.2公里。北段,西起慈埠乡的慈母山,东经关王乡北缘,伸向刘家尧乡的灵山和牛七埠,至南流镇的石埠山和胡芦埠,全长34.2公里,平均宽1.9公里。
布于岭间的低洼地带为县内洼地。主要有友兰、金冢子和官庄三大洼,面积114.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友兰洼,亦称东大洼,在县城以东13公里处。包括担山乡的友兰洼和朱戈洼以及赵戈乡的西洼,面积29平方公里。金冢子洼,又名东南洼,在县城东南12公里处。包括金冢子、石堆、宋官疃三乡之洼地,面积40.3平方公里。官庄洼,亦称南大洼,在县城以南15公里处,包括官庄洼和白芬子乡的三十里铺洼,面积44.8平方公里。
县境东南的石埠子、临浯、景芝和东北的贾戈、担山、南流,黄旗堡以及安丘、凌河等乡镇的沿河地带,是潍、汶、渠三河冲积平原,面积5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7%。
境内有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头158个,大都位于县境西南部。其中海拔400米以上的有太平山、摘药山、虎眉山、擂鼓山、大安山、黄皿山、留山、城顶山、紫草山等36个,300米以上400米以下的68个,200米以上300米以下的30个,200米以下的24个。
太平山 距县城西南47公里,处北纬36°12′,东径118°45′,为安丘、沂水、临朐三县之界山。海拔523米,为县内群山之冠,山体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四周陡峭,山顶平坦,沿山南缘有齐长城遗址。今满山绿树成荫。
摘药山 距县城西南40公里,处北纬36°08′,东径118°59′,海拔495米。相传春秋时楚国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曾到此采过药,故取名摘药山;又因早年遍山柘树,亦称柘山。山体为石灰岩和玄武岩。山顶尚存明代所建玉皇庙和老子庙遗址。盛产柴胡、丹参、黄芪等80多种药材。
大安山 位于县城西南32公里处,北纬36°15′,东径118°53′,为温泉、郚山两乡之界山,海拔467米。原称郚山,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土人避乱其上,呼为大安山”,当时所筑避乱石垣至今尚存。山体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四周陡峭,顶平数百亩,东北悬崖耸出,可容数人登望,名曰“仙女望”。山上有泉,泉水清冽。早年有人为便于采石上山定居,今已增至17户72人,名曰大安山顶村。
留山 位县城西南25公里处,北纬36°17′,东径118°58′,为辉渠、夏坡、红沙沟三乡镇之界山,海拔441.9米,山体主要岩性为玄武岩。相传东晋大将刘裕率兵伐南燕时曾驻军于此,故名刘山,后演变为留山。山上有桃源洞和为刘裕所建的刘山爷爷庙遗址,山腰有柏、槐树和层层梯田。
城顶山 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处,北纬36°11′,东径119°00′,为庵上、辉渠、雹泉、柘山四乡镇之界山,海拔429米。因山顶有齐长城遗址,故取名城顶山;又因山腰有公冶长书院,亦称书院山。山体为玄武岩和石灰岩,坡陡顶平,盛产玄武石和紫竹花大理石,山下有膨润土矿,山腰遍布果树。
牟山 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凌河镇境内,北纬36°23′,东径119°07′,海拔173米。古人曾以“牟山拥翠”列为安丘八景之一。山体属火山岩结构,民国三年《安丘新志》载:“牟山石砚,色纯紫,类端石,温润可用,乾隆末年人始制以为利。”1959年在山北面修建了大型水库。
鳘山 位于县城以东15公里的担山、赵戈两乡交界处,海拔100米。山体为火成岩,山北坡有硫铁矿。北宋末年山顶建寺庙1座,有玉皇殿、佛爷殿、观音菩萨庙、百子阁及禅房僧舍40余间,僧百余人,1947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