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16&run=13

第四章 国营商业

1951年始有国营商业。是年1月建立县烟酒分销组,8月建立县百货经营组,为地区分公司的派出机构。在经营上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
1953年至1955年间,国营商业发展很快,先后增设了百货、花纱布、专卖、煤建、食品5个专业公司和水产批发站。1956年4月,县商业局成立后,又相继增设了文化用品、木材、贸易3个公司,基本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1958年秋,国营商业受“大跃进”的影响,盲目大购大销,硬性派购派养。1959年始,发生经济困难,商业经营被动应急。1961年转向凭票证定量供应生活必需品和高价出售商品,直至1965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凡带所谓旧文化字样和图案的商品均被禁销,甚至销毁。不少经营方式、服务项目及职工奖金和福利待遇被取消。管理出现了“采购无计划,交接无制度,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的混乱现象。商业网点急剧下降,部分商业企业出现亏损。
1978年始,各专业公司相继恢复和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后,县商业网点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基本扭转了商品供应长期紧缺的状况,年底完成销售额11240万元,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长35.46倍,比1976年增长1.37倍。1985年,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以经济效益定分配,以服务质量定奖惩。全系统完成商品购进总值11646.7万元,销售总额12825.3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43.8%和132.1%。
第一节 百货

1951年8月,中国百货公司山东省昌潍分公司安丘经营组建立,归昌潍分公司领导。简易核算报帐,不计盈亏。经营花纱、棉布、文具、五金、交电、化工及卷烟、茶叶、煤油等700多种商品,兼负丘南、潍安、安丘三县商品批发业务,年销售30万元左右。1952至1953年,先后增设景芝、雹泉经营组。1954年9月,纺织类商品移交县花纱布公司经营。
1955年10月,中国百货公司安丘县公司成立,独立核算,设批发、仓库各1处,零售门市3个。商品增至2550种,年销售额160万元。1956年10月又设景芝、雹泉、黄旗堡3个分销处,接收零售门市两个。1957年11月接管贸易公司所交公私合营商店,将五金、交电、化工业务交民用器材公司经营。
1958年3月,文化用品公司撤销,业务并入百货公司。6月,百货公司改为工业品经理部,并接受了原纺织公司的业务。时有3个分销处,6个门市部和百货、纺织、文化、针织4处批发部。1960年经济困难,供应紧张,景芝、雹泉、黄旗堡分销处撤回。1961年9月复称百货公司,收回五金、交电、化工经营业务。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货源逐渐充裕,商品经营部门扩至百货、文化、纺织品。五金交化4处批发部和10个零售门市(包括公私合营商店)。1965年5月,成立安丘百货分站,业务属潍坊百货采购供应站领导。百货、副食品公司所属门市分别改称为百货商店和副食品商店。1970年4月,百货批发、零售业务重新合到安丘县百货公司,设2处批发部、4处零售门市。1972年10月,城里百货大楼建成。1973年上半年增设批发样品展室8间,专供基层供销社选购。下半年于雹泉公社搞队办缝纫组试点,推广全县。1975年缝纫组发展到510处,服装销售大增。
1976年后,紧缺商品陆续上市,购销业务逐渐回升。1977年7月,五交化业务分出,成立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80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年购进计划外畅销商品总值980万元。11月,分为针织、服装、鞋帽、纺织、大百、小百、文化7个批发部,原百货大楼改称第一零售商店,县城其他零售门市联合组建为第二零售商店,公司原4股合为综合办公室,共计10个核算单位。1981年6月,公司增设劳保用品商店,年内货源增至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年销售额4037万元。实现利润191.1万元。1983年,第二零售商店行政机构撤销,全部实行分店核算,增设综合批发商店。1984年6月,公司接管商业局属景芝、庵上、赵戈、红沙沟4处商业综合批发站。1985年,有职工337人,设有批发商店7处,基层批发站4处,综合商店1处,综合零售门市6处,共计18个核算单位。拥有全部流动资金1057.4万元,固定资金210.6万元,货源渠道达23个省市的二、三级站和300个厂家。经营品种13500多个,年购货总额3831.6万元,销售额4478.2万元,实现利润153万元。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
1951年县百货经营组兼营五金、交电、化工业务。1955年10月,百货公司在城南门外设五金交化零售门市部,时有职工5人。后业务渐大,商品日增,成为百货公司所营大类之一。1957年11月,业务并入县民用器材公司,1958年6月又划归县生产资料经理部,1961年9月重新划回百货公司,同时增设五金交化商品批发组,商品数以百计,年购货额130.1万元,销售额149.2万元。1965年调整机构,专业归口,批发、零售业务分别划归安丘县百货分站和百货商店经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货源缺乏,购销失调,业务发展缓慢,1970年后逐渐好转。
1977年7月,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成立,所属业务从百货公司划入,辖批发部、维修部、委托商店各1处,零售门市3个,拥有流动资金196万元,固定资金8.3万元,年购货额385.7万元,年营业额369万元。1979年,五金交化大楼落成开业。1981年实行全面改革,商店推行计分得奖、定额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购进额增至762.2万元,销售额850.9万元,创利32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95.4%、96.5%和90%。1985年有职工118人,流动资金372.8万元,固定资产142.9万元,年购进总值1708.8万元,销售总值1804.5万元,实现利润70.6万元,经营商品增至3500种以上。
第三节 食品

食品业务主营猪、牛、羊、禽、蛋5类商品,生猪购销举足轻重。
1954年4月,中国食品公司山东省昌潍分公司在黄旗堡设安丘县食品经营组,下设黄旗堡、十字路、红沙沟、景芝4处收购网点,和黄旗堡、小河崖2处猪库,年购生猪4.95万头,销售总值98.6万元,创利5万元。1955年3月,建蛋库1处。7月,安丘县食品公司成立,业务、行政分属地区分公司和县工商科领导。1956年1月,建零售门市、食品加工厂各1处,1958年3月,业务归并土产废品食品经理部,6月改属商业局。1959年,群众存粮无几,国家发放预购定金,扶持生猪生产。公司新建景芝、乙甲庄子养猪场各1处。1960年灾情严重,粮食歉收,经济困难,仅收购2万多头,次年降为7600头。1963年3月,食品业务单设,食品公司恢复,在23处公社建食品收购供应站,下设代购代销点。是年经济开始好转,社队饲养场增多,生猪数量渐增。1964年收购10.52万头。1965年,县城新建零售门市2处,景芝、乙甲庄子养猪场及原零售门市撤销。1966年,销售猪肉213.5万公斤。至此,猪肉供应紧张局面基本缓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购销脱节,管理混乱,网点减少,经营数量下降,至1972年,食品公司累计亏损93.9万元,猪肉供应再度紧张。1975年至1977年定量凭票供应,1979年收购27.7万头,销售总值比1976年上升98.4%,实现利润72万元,超过1966至1978年13年的总和,开始出现产大于销的局面。1980年,建立县肉类联合加工厂,隶属县商业局。食品经营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新增代销、零售点近400个,扩大销售,增加外调,鼓励农民自宰分食,产销矛盾有所缓解。1982年后,注重收集猪鬃,加工肠衣,剥制猪、牛、羊、兔皮等项工作,菜牛、菜羊、家禽、鲜蛋经营采取多种渠道议购议销,市场空前活跃。1985年食品部门有职工328人,下设32处食品站,43个零售门市网点,383个代购代销点;拥有蛋库、养鸡场各1个,共计34个核算单位;拥有流动资金474.2万元,固定资产249.9万元,全年收购生猪27.8万头,鲜蛋3.72万公斤,家禽9.99万公斤,购进总值4724.1万元,销售总值5362.9万元,利润总额134.6万元。
第四节 副食品

1948年6月,在县城设立安丘酒类推销栈,专为坊子酒厂、景芝分厂推销酒类,年销200吨左右。1951年1月,改为烟酒分销组,后改为烟酒分销处,为昌潍专署烟酒专卖事业分公司的派出机构。同时增营卷烟和外地酒类,兼负全县烟酒批发业务。1952年5月,分销处改为安丘县专卖事业批发部,年销酒百余吨。
1953年9月,安丘县专卖事业公司成立,辖景芝、雹泉两个分销组,年购进额218.9万元,年销售额303万元。1956年10月,经过对私营商业改造,私营酱菜、副食两处零售商店均过渡到专卖公司。1957年7月,公司属县服务局,1958年9月,业务划归生活资料供应部。1959年6月分出,改称烟酒糖茶经理部,集中经营烟酒糖茶和糕点5类商品,后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副食品按户按人定量供应,业务萧条。1961年9月改称县副食品公司,设2处零售门市。次年7月接管糕点和酱菜加工厂。1964年,货源逐渐丰富、业务回升,商品紧缺局面随之缓和。1965年5月,公司撤销,批发业务移交县百货分站,零售门市改组为县副食品商店,属商业局领导。1970年7月,原副食品商店、水产批发组和百货分站的烟酒糖茶批发部合并成立副食品公司,次年7月,盐业、果品划入。1976年4月,糕点、酱菜加工厂划出成立副食品加工厂,单设蔬菜公司,盐业、果品划归县果品公司,副食品公司业务范围相应缩小。1978年4月,蔬菜业务划回,10月设立酒类专卖管理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司开始全面改革,1980年缩小核算单位,推行经理承包责任制,年购进额1114.9万元,销售额1311.1万元。1983年实行业务归口,卷烟划归烟草公司。1984年,全面推行税后利润承包,分配实行“基本工资与提成工资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盈亏上下浮动。7月,9处零售商店皆兼批发业务,并在景芝、临浯、大盛、凌河、南流、庵上设置代批发点,实行货款延划、委托代销、预约售货、摆摊设点等经营方式,业务经营空前活跃。1985年,有职工154人,辖10个核算单位,拥有流动资金232.9万元,固定资产93.6万元,年购进总值935.8万元,销售总额1124.7万元,实现利润26.3万元。
第五节 石油

建国初期,县百货经营组兼营石油购销业务,以营灯用煤油为主。1952年,煤油由基层网点和个体商贩分散经营,直接从潍坊进货。1958年收为县生产资料经理部经营,下拨基层供应。并增营柴油、汽油、润滑油等。1960年,业务划归煤建公司。1970年后,石油需量增大,开始计划供应,分配下拨基层供销社。1977年销售煤油437吨,汽油1768吨,柴油8682吨,润滑油532吨,除煤油外,均比1970年增长数十倍。1978年3月安丘县石油公司成立,197 9年1月改称山东省潍坊石油采购供应站安丘分站,下辖南埠、黄旗堡油库和城北加油站,拥有固定资金58.4万元,流动资金440万元。
1978年后,农村经济发展,农用机械增加,用油量大增。1983年6月,推行“专业核定、包干使用、定量到户、发票供应”办法。1985年有职工83人,拥有全部流动资金82.1万元,固定资产200.2万元,年购进总值981.8万元,销售总额1020.8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
第六节 饮食服务

建国前,饮食服务业均为小本生意个体经营。建国后,小吃店逐渐恢复。1956年2月,对私营商业改造进入高潮,县供销社组织城关私营饮食业者195人建立安丘县供销社饭店总店,下辖15处饭店,只营饮食业务,保留部分名吃,共有资金5万元,年营业额15万元。1957年,该店改称安丘县饮食业总店,饭店并为6处,兼营旅馆,可容500多人住宿,饭菜增到80余种,年营业额30.2万元。1958年3月属县供销社,6月改属商业局,8月大搞整顿缩编,秋后增设大众澡塘、照相馆、缝纫组、修鞋组等,年营业额30.7万元。
1959年6月,总店改称安丘县饮食服务经理部,基层供销社所属饮食网点统交经理部兼管。时,在潍徐公路站点增设简易饭店10处,后因经济困难,总营业额仅20万元。1960年,公路沿线9处饭店移交基层供销社。1961年营业额仅17万元。是年饮食服务经理部改称饮食服务公司,仍属商业局领导。1962年,荆山洼、牟山饭店撤销。1963年起,粮食供应增加,业务逐渐回升,到1965年,全县共有饭店5处,旅馆、浴池、照相馆各1处,年营业额37.8万元,为1960年的2.2倍,资金总额20.3万元,实现利润2.3万元。是年10月,机构调整,复称饮食服务总店。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名吃废止,雅座消除,风味小店销踪匿迹。理发统一发型,照相统一服装,服务业门庭冷落,收入大减。1970年4月,总店复改为饮食服务公司。1973年车站旅馆开张营业。
1978年后全面推行各种经济责任制,小吃、名菜恢复,关闭的酒馆开业,出现了小锅小炒、挂牌点菜、预订菜肴、摆摊送货的繁荣局面。1985年有职工228人,下设5处饭店,2处旅馆,3处照相馆,2处理发店,另有贸易信托服务部、浴池、面食加工、维修组各1处,共计14个独立核算单位,16处经营网点,流动资金47.2万元,固定资金151.8万元,收入总额198.4万元,实现利润1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