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08&run=13

第二章 县城建设

安丘自西汉置县,县城多次迁徙,宋初移至今处未变,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始建城墙,确定了县城的规模。1948年县城解放时,残留的城墙、城门仍保留着原规模,面积0.67平方公里,住有7500余人。时在城南埠上瞰望县城,只见楼堂瓦舍,旗杆林立,一番富庶景象。但一进县城,除了县衙门、一些庙宇、祠堂和张、马、曹、刘等几家官宦大宅户,以及骑列在狭窄街道上的一座座牌坊外,沿街两旁的小杂货铺、小饭店和沿城墙根住的贫民小户,几乎全是土草房。还因挖硝土造成街巷地皮、墙根和城墙上坑洞比比皆是,十分难看。“站在城南埠,看着安丘富;进了安丘城,看着安丘穷。”的民谣,道出了旧城的面貌。
解放后,经过30多年的改建扩建,到1985年,旧城面貌焕然一新。18至35米宽的8条主要大街在城区纵横交错,街道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2至6层的楼房达300多座。居民土墙草屋陆续为红砖红瓦房所代替。工业厂房大增,文教卫生和其他服务设施到处可见。已建成城区4.5平方公里,为解放初期的6.7倍。全城建筑面积达595万平方米,是建国初期的10倍多。
第一节 街道建设

解放前县城分内城外廓。内城主街道有城里路和县前街(十字街)两条,全长1060米。次街巷有神路街、钱粮街、于家巷、古槐巷、马家胡同、土山后、后马道,全长4500米。外廓主街道有西关街、东小关街、西小关街和南关街,全长1276米。次街巷有烟市街、炭市街、硝市街、东场街、西巷子、草市街、杉树底等21条,全长3900米。街巷最宽者能通汽车,全系沙土路面,呈两侧高中间低的凹槽状,沟路同体,睛天灰尘满街,雨天泥泞难行。
建国后,城区原有街巷逐渐取直、拓宽,并增加了排水设施。城区内的8条主要街道原无标准名称,1977年城建部门暂定南北向的街道自西向东依次称为“经一路”、“经二路”……东西向的街道自北向南依次称为“纬一路”、“纬二路”……1982年5月4日县政府对11条街道名称作了标准化命名。南北向的自西向东依次命名为:城里路、新建路、小经三路、文化路,东西向的自北向南依次命名为:沿河路、潍徐路、城北路、商场路、县府路、健康路、环城路。至1985年,其中8条主街道的路面已拓宽至18至35米不等,总长1.29万米,面积31万多平方米。其中柏油路长1万余米,面积15万平方米。修路历年总投资132.6万元。
在扩修街道的同时,对贯穿县城的环城河和重要桥涵进行了治理,保证了街道拓宽取直。环城河在故城东北角,有面积3.3万平方米的湾塘,涝则积水四溢,旱则蒿草丛生、蚊蝇繁殖,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建国后对其多次治理。1980年投资9.5万元,将城东北角河道北移120米,把环城河北门外弯曲东流的一段取直,并把城里新村至中心旅社的一段全部用青石块砌筑,建成一条上口宽10.2米,底宽8米,深2.4米的槽状新河道。1985年将环城河取直至小经三路拐弯处,其水沿小经三路向北流去。在环城河上的城里路桥,1961年冬投资1万元改建成3孔混凝土石拱桥,1980年3月投资1.1万元,加宽到60米,建成跨度9米的单孔拱桥。1980年春,环城河改道时,将1974年建的新建路桥拆除,投资,2.03万元,建成跨度8米、宽25米的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秋,又投资1万元,加宽桥面到35米。
建国前后,县城街道无照明设施。1961年春,城里路安装木杆路灯,间距50米,每杆装100瓦普通灯泡1个,安装路距1250米。1968年秋,县府路安装木杆水银灯,路距300米。1980年—1985年,先后在新建路、商场路、健康路、城北路、潍徐路都安装水泥杆琵琶形高汞路灯66个,灯泡250瓦。同时将城里路和县府路换成水泥杆琵琶形高汞路灯,改用250瓦灯泡94个。县城4个十字路口都设置了红绿安全指挥灯。

第二节 城区建筑
一、古建筑
县衙 位于县前街东段路北(今县政府办公大楼处),占地约1.8万平方米。大门座北朝南,有两座大石狮蹲踞两边,向里直通5间传统宫殿式“大堂”。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曾毁于大火,后数次重修,1966年拆除。县衙的西南方是修着高墙的监狱,1982年拆除。
学宫 位于县衙东,建时无考,毁于金末。1271年(元至元八年)重建,占地约2.6万平方米。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翻修“明伦堂”及两斋学舍。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官立汲新高等小学堂在此建立,解放后拆除。学宫院西南角建有文庙,即孔子庙,重建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建有绿琉璃瓦大殿5间,称先师殿,又名大成殿。内置孔子及其72弟子泥塑。庙正门名“棂星门”,正门外有东西两栅门,各有横匾,一书“德配天地”,一书“道冠古今”,赤地金字。1960年拆除。
文昌阁 位于学宫东侧,占地约4000平方米,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建,内泥塑文昌星(又名文曲星)。建国初期拆除。
城隍庙 位于城西北隅,占地约930平方米。建时无考,1438年(明正统三年)重修,1471年(明成化七年)又修,庙内泥塑城隍神。1938年后,日军先后两次将其指挥机关设在庙中大殿内,建筑物大都被日军拆毁修了炮楼。50年代初拆除。
牌坊 城内与四关跨街而立的牌坊共有23座。其中城里13座,东关3座,小关2座,西关5座,多为表彰明、清两代的封建名人和节孝者所立。其中以旌表明代辛应乾、马文炜的“大中丞”和韩必显的“关中督抚”坊最为著名。辛、马、韩分别出任过山西、江西、陕西巡抚,明代县人称之为“一日三西”,借夸安丘功名之盛。牌坊的建筑艺术和雕刻功力技艺精湛,奇异壮观。民国时期,战乱不止,多遭破坏。建国后,因扩街修路,陆续拆除。
古建筑还有学宫东北的崇圣祠,东廓门上的魁星楼,南城门楼上的火神庙,北城门楼上的真武庙,西城门楼上的二郎庙,学宫内的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北门外的玉皇阁,东小关的关帝庙,东关外的先农坛(俗称红庙)、八蜡庙,东关街上的朱子祠,南关头的雹泉庙等。解放后相继拆除。
二、公共新建筑
解放初,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建筑材料,因陋就简地建了一些公用建筑物。50年代中期始行小规模建设,先后建起县委、县政府两大院及县立中学等42个单位。60年代,新建、扩建县总工会等34个单位。1960年建成了1900多个座位的礼堂。1968年建成的邮电局营业楼,是解放后县内第一座公共楼房。70年代县城建设进入盛期,建筑物向高层次、新式样发展。至1978年新建人民法院、百货楼等53个单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5年,扩建县委、县政府等80个单位。其中县委、县政府机关办公楼、贸易中心楼、华安宾馆、电业公司办公楼、县招待所外宾接待楼、县广播电视大楼、县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等较为新颖别致,玻璃厂6层办公楼为县内最高楼房。座落在县城中心的农贸市场,占地3.9万多平方米,设有营业大厅、简易棚和露天菜市场,是县内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1948年至1985年,县城内共建公共楼房281座(其中5至6层的楼房11座),面积36.1万平方米。公共平瓦房12124间,面积36.7万平方米,其中1979年至1985年6年间共建公共楼房209座,面积26.5万平方米,公共平瓦房4754间,面积13.5万平方米,楼房座数及其面积分别占1948至1985年所建楼房座数及其面积的74.4%与73.4%。平房间数及其面积分别占1948至1985年所建平房间数及其面积的29.2%与36.8%。
三、民用建筑
解放前的城内建筑除官办外,要数张、马、曹、刘四大仕绅的宅舍最为讲究。临街门楼高耸,院内正房多仿殿宇造型。人均居住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张家住城南门里,明末建楼5座,高房、厅房55间,建筑面积2076平方米。东关杉树底马家共有高房、厅房152间,建筑面积2886平方米。曹家住东关,明末清初建楼两座,高房、厅房和小瓦平房共66间,建筑面积1364平方米。刘家住县前街西段路南,是明末清初的阁老刘正宗的相府,明朝建楼1座,高房、厅房40余间,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花园1个,占地2.5亩。一般民宅,几乎全是3间座北向南的低矮狭小的草房。解放前夕,城里、东关、西关、南关、烟市街、草市街、韩家后、东场街等共有住户1500余家,7500余人,住房1000余间,人均居住面积不到5平方米,有不少户3代同室。
建国初,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内居民逐渐就地翻盖新房,但标准不高。50年代多为砖石座窗房基,土墙草顶。70年代标准渐高,面积渐大,砖山、玻璃门窗的红瓦房渐多,建筑面积多在40平方米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住户在城区规划的新村盖起了统一标准的红砖瓦平房,少数住户盖了二层小楼房。一般3间长10.5米,宽7米左右,前出厦约1米,前后墙高4米左右,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据1984年统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建楼房23座,面积2.6万多平方米。楼房座数与面积分别占解放以来所建楼房座数与面积的88.5%与96.3%。建平房8168间,面积14.18万平方米,平房间数与面积分别占解放以来所建平房间数与面积的43%与41%。1985年,城区居民住房面积人均15平方米,部分农户达20多平方米。
第三节 水电建设
一、供电
解放前,安丘城区无发电、供电设备。解放后,1958年县政府在十二户村前安装了功率为40千瓦发电机1台,用70马力柴油机带动,10月1日正式发电、送电。用电单位仅有冶炼厂、机械厂、县委、县政府、公安局,部分用于街道照明,以后逐年扩大。1967年5月,潍坊至安丘35KV电网架通并送电后,用电单位除机关、工厂外,又扩至城内大队工副业和部分农户。1973年1月县火力发电厂建成发电,缓解了城区电力的供需矛盾。1983年始,城内所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户及郊区农田灌溉全部用上了电。
二、供水
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城区机关、住户历来饮用石砌或砖砌公共大口井水。60年代,县政府曾在南关大街中段路西打过高压水井,后废弃。1970年后,城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在院内打高压水井,建水塔,陆续用上了自来水。住城农户大量自建手压水井。到1980年,驻城单位已建水塔50多处,农户大都建了手压水井。1981年,在汽车站西汶河南岸建立自来水公司,并在城南埠建了大型水塔。1982年5月,开始对驻城机关、企事业单位供水。198 3年日供水量达5000吨,有90多个单位万余人用上了自来水。1985年,自来水公司新辟水井1B艮,新设管道400米,主管道总长22.4公里,用水单位增至175家,年供水量达220万吨。同年开始按生产用水每吨5分,生活用水每吨3分收取水资源开发费。
三、排水
解放前,城内无排水设施。雨时街巷便是排水渠道。城区地势南高北低。每到雨季,除城内一些湾塘蓄积部分雨水外,其余雨水皆顺街巷和环城河向郊外低处流去。解放初期,虽注意了排水,但仍未根治。后随街道的扩宽取直,排水才逐渐按规划治理。1975年,沿城里路东侧修建了自县招待所至汶河桥的地下排水沟。1978年,沿潍徐路南侧,修建了东自玻璃广东北角西至城里路的地下排水沟。1982年,先后建成的地下排水工程有:沿新建路东侧,南起迎春浴池北至潍徐路段;沿商场路北侧,东起电影院,西到城里路段,沿健康路南侧,东起县党校,西至县医院墙西南角;沿新建路西侧,南自县府路口,北至环城河段;沿县面粉厂东侧,自杉树底巷至县府路段;沿城里路东侧,南自人民银行,北至环城路段。1984年,除接通沿新建路东侧,从电影院北去至迎春浴池一段和过商场路的地下排水工程外,又完成了沿新建路西侧,南自电影院北到潍徐路段和沿县府路南侧,东起烈士陵园,西至安城旅社段地下排水工程。到1985年,形成沥青路面的道路大部顺路附设了地下排水渠道。排水渠道有的用预制水泥管连排,有的底、帮3面用砖或块石浆砌、水泥预制板封顶,共长11.72公里,服务面积2.34平方公里,没有形成沥青路面的街道仍明沟排水。
第四节 卫生管理
一、粪便管理
解放前无专人管理,只是住城农户为积肥种地或造肥出售,在巷口道旁空闲地方,用碎砖乱石砌个便所,臭气薰天,很不卫生。建国初,城区有的村在街旁建起简易公共厕所,派专人清挖造肥,种地或出售。1964年,城关公社在城东、西、南设肥料场3处,时有清洁工21人,负责管理和清运住城单位的粪便,并造肥出售,运送粪便靠肩挑、车推。1985年清洁工人增至54名,配备有12马力拖拉机6部,地排车15辆,解放牌真空吸粪汽车一部,做到了按时清扫、洒药,环境卫生大为改观。
二、街道卫生
解放前无专人管理,只是各家店铺清扫自家门前的路面。解放后30多年,仍无专人管理,只把道路按段分给机关、学校定期义务清扫。1983年成立街道清洁队,共22人,负责城内沥青路面的清扫和生活垃圾的清运。清洁队定人、定路段,日清扫(早、晚)2次。沿主要街道有铁制活动垃圾箱52个,供附近单位倒放垃圾。住城单位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1985年成立环卫所,所辖清洁队增至32人,结合门前“三包”、“四自”(自修门前路、自通门前水、自扫门前街、自栽门前树),负责县城街道清扫及垃圾运送工作。时有叉车2部,解放牌翻斗垃圾车2部,垃圾箱125个,果皮箱70个。保洁街道6条,面积14.9万平方米,每日清运垃圾约28吨,基本保持了主要街道的整洁。
第五节 城区绿化

一、园林绿化
1925年(民国14年),国民党安丘县政府将县城以北、汶河以南公路西侧面积20多亩的农事试验场改做苗圃,育有刺槐、青杨、柳、柏、桑等树苗。解放后的1951年该苗圃改为县苹果园,面积扩大到46亩。1958年,城关公社的城里、北关大队在县苹果园北、汶河以南建立了180亩地的苹果园。以后又有东关、城北、东小关等大队陆续建了苹果园。驻城单位和居民年年义务植树绿化街道,至1985年,城区绿地面积达30公顷,绿化覆盖率为22.4%,人均占有公共绿地0.95平方米。
二、街道绿化
解放前,县城内街道狭窄,路旁树木甚少,只有空间场所和住户院内外栽植了槐、柳、杨、榆、柏等杂树。解放后,政府重视绿化。1966年4月,县政府首先号召驻城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一马路(城里路)、东关街(县府路)两侧植国槐、垂柳、法桐等树563棵。后因管理不善,所剩无几。1979年始,城建部门对城区绿化作了规划。统一栽植,统一管理,专人看护。城里路两旁的杂种树改栽国槐。1982年始,住城单位和居民年年义务植树,先后对各条街道进行了标准绿化,做到了种类统一,大小高矮一致。新建路植国槐,主副车道之间植铅笔柏、冬青球、木槿花、塔柏、龙柏。商场路植国槐。城北路植法桐、塔柏、龙柏。县府路植国槐、法桐、刺槐。健康路植国槐。文化路植杨树。1984年12月县园林管理处成立,负责城区道路绿化、公园建设及树木、花卉的栽培管理。1985年7月,在县苹果园筹建人民公园。年底,公园大门、售票处、花卉展销门市部、汶河桥头公园建成。是年城区共有行道树4625棵,基本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春、夏、秋)有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