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run=13


概述

安丘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东与昌邑、高密县以潍河为界,西接临朐县,南隔渠河与沂水、诸城县毗邻,北连昌乐县、坊子区。1985年面积2010平方公里,辖10个镇22个乡,1478个自然村,98.25万人,主要是汉族,还有满、回等8个少数民族69人。
县境处鲁中山区东北边缘,约大部分处于沂沭断裂带北段中部,地势随泰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呈缓坡倾斜,地貌类型多样。东部为胶莱盆地与胶北弧形隆起的西延部分,西南部为群山隆起河谷纵横的低山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各约占三分之一。有海拔400米以上山头36个,大小河流50余条。土壤质地较好,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适于各种动植物生长。全县有可利用土地219亩,占总面种的72.6%,另有大量的宜林地、荒地可供开发利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1℃。1月最冷,月均气温-3.6℃;7月最热,月均气温25.8℃。无霜期186天左右。年降水量680至800毫米,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全县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有350余种,植物有1100余种,发展农、林、果、畜、牧业等具有优越条件。山区是林果、药材、矿产的集中产地,山楂、樱桃等久负盛名。各类药材329种,其中中草药255种年产150余万斤,寒水石、淮午附闻名全国。已发现矿产26种,重晶石储量丰富,膨润土量多质优,为石油工业部定点产品。
(一)
安丘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一带栖息、劳动。夏商两朝为斟寻国地。西周属淳于国。春秋时县培内分属齐,少部分属鲁国。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八年),封将军张说为安丘(侯国)懿侯。前148年(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安安丘县,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县城南高地上。时,境内为安丘、淳于、昌安、郚城、朱虚、姑幕、平昌7县之地,分属两州(青州、徐州)、三郡国(北海郡、琅琊郡、高密国)。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后,上述各县或境内部分先后并入安丘。在历次改朝换代中,安丘曾更名诛郅、牟山、辅唐、胶西等,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改胶西仍属青州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属胶东道、莱胶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
境内古代有潍、汶河水运及多条驿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夏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水,覆其舟灭之,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赵、齐两国军队曾在太平山一带激战。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楚汉潍水大战,就发生在县境东部。公元206年(汉建安十一年),曹操率大军东征,战于县境,公元409年(义熙五年),东晋大将刘裕率兵伐南燕,曾驻军留山。
安丘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公元18年(莽新天凤五年),赤眉军围攻姑幕城,县人群起响应。公元46年(汉建武二十二年),县人夏长思聚众起义,曾占据县城。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王簿率数万人起义,在潍水一带大战。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二月,县人赵琬率数千人响应唐赛儿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捻军曾4次进军安丘,足迹遍全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逄王人民奋起反抗德国入侵者。1915年农民掀起了“吃大户”运动,李万清领导发动了慈母山起义,劫富济贫。1916年安丘城里张小孩聚众起义。以上,都充分表现了安丘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安丘人民革命斗争的根本转折点。本世纪20年代始,有部分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共产党员刘增、潘刚三、宋熙来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1年8月,地下中共安丘县委建立,10月因环境恶化停止活动。1938年8月,日军第四次侵驻县城,建立了日伪县公署。10月,中共安丘县委和县独立营在沈家庄建立,从此安丘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43年9月,中共领导的安丘县政府(即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古庙村建立,并相继成立了县大队、区中队、村自卫团等武装组织,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45年6月,“讨厉(文礼)战役”歼灭日伪军7300余人,解放了安丘东、南、西大部地区。7月,中共淮安县委和县政府在景芝建立。随后成立了县大队和区、村武装组织人民政权。8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6年夏开始,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盘踞在县城的国民党军队和逃亡地主组织的“还乡团”等,对解放区进行阶级报复和抢掠。中共安丘、淮安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两县人民同来犯之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4月,县城守敌弃城南逃,安丘全境解放。5月建立了(新)安丘县委、县政府。1952年,1953年,潍安县(即淮安县)、丘南县(即老安丘县)先后并入安丘县,属昌潍专区。1983年属潍坊市,至1985年底未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安丘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有3万多青壮年参军或随地方部队升级上前线,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有近10万民工、民兵支前参战。他们随部队运送弹药、粮草,进行战地救护等。在解放潍县、济南、孟良崮、莱芜以及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民工、民兵同部队一起转战南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寿山连被授予“担架钢四连”称号。全县仅载于史册的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就有1829名。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群山和大河铸造了安丘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开启了安丘人民的聪明才智,祖先的劳动造就了淳厚朴拙的风土民情,以致人文荟萃,辈出不衰。蜚声文坛的巨匠王菉友、曹贞吉、张贞、张在辛、王讷、张茂材;一代重臣陈规、刘正宗、李漋、窦光鼐、刘耀春、李湘棻;一代名流管宁、刘源渌、李钟岳、刘大同、李贡知;明代流传的“一日三西”(3人同时晋升江西、山西、陕西巡抚)马文炜、辛应乾、韩必显;著名革命烈士刘光荣、李安仁、宋熙来、陈克、张尔芳以及至今还工作战斗在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党政军领导干部,著名博士、教授、书画家、科学家、能工巧匠等,便是极好的证明。安丘重要的地理位置,还留下了外籍名人公冶长、项羽、韩信、刘裕、曹操、管承以及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的足迹。
(二)
县内自然资源丰富,劳力充足,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但是,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天灾、战乱和小农经济的束缚,生产力落后,工农业及各项事业发展缓慢。建国初的1949年底统计,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331.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30万元,占97.2%;工业产值201.9万元,仅占2.8%。财政总收入只有248.4万元。
建国30多年来,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有很大发展。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由于实行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反革命,巩固了新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力得到解放,胜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增长,1956年达1.78亿元,比1949年增长一倍多。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由于受“大跃进”和“反右倾”等左倾错误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加之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损失。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降为1.07亿元,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1961年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三年(1963—1965年)调整,向农民退赔了“一平二调”的财产,停止了“大跃进”的做法,工业调整,开放农村市场,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生产又得以恢复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年增长,1966年达到1.91亿元,比1960年增长近一倍。在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5年),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工农业总产值时有下降,1968、1969年只有1.5亿元。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工农业生产开始上升,特别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推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在加强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全县国民经济出现了大发展的趋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0.5%,1980年达4.52亿元,为1949年的6倍,比1975年增长75%。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以下简称“六五”期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7.7%,1985年达10.2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8.1亿元,均为1949年的14倍,比1980年增长1倍多。(详见附表)
农业生产。建国前产量很低,亩产只有百余市斤。1949年总产为0.99亿公斤。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生产关系变革,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6年粮食总产2.3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大大超过了抗战前(1936年)的水平,农业产值1.67亿元,比1949年增长1倍多。1958年后,由于受“大跃进”的冲击和某些自然灾害的扰袭,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1960年粮食总产只有1.39亿公斤,比1956年减少近一半,农业产值降为0.99亿元,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1961年进行经济调整后,农业生产又得以发展,1966年粮食总产2.87亿公斤,比1960年翻了一番还多,农业产值1.75亿元,比1960年增长近1倍。“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总产量和产值时有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生产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发展了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向着商品生产转化。农民实行土地承包后,利用冬春季节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整治河道,使害河、易涝土地得以治理。到1985年,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121座,打机电井9248眼,各种排灌机械增至1.2万多台,16.5万马力,水浇地由1949年的5.9万亩扩大到80.4万亩,增长12倍。建国前的旧式农具,也逐步为新式农业机械所代替。198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4.48万马力,是1958年始有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千余倍,比1980年增长70%,机耕面积108.6万亩,为1964年始有机耕面积的3倍多;年化肥使用量13.1万吨,平均每亩86公斤;全县有1122个村通了电,年用电量4603万度,比1980年增长1倍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至1985年,农业产值达4.84亿元,比1949年增长14.6倍,比1980年增长74%;粮食总产5.65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4.6倍,平均亩产851公斤。连续4年粮食总产过5亿公斤,年向国家交售粮食过5000万公斤。农业结构渐趋协调,林牧副渔业有很大发展。1985年上述四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9.7%上升到3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造林面积39.74万亩,为1949年的23倍。农田林网化面积40.91万亩,林木覆盖率为14%,比建国初期提高了2.5倍。果品总产2053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12倍。烟草自1979年被定为国家优质烟、省出口烤烟生产基地县以来,产量、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85年总产3206.5万公斤,有735万公斤优质烟远销联邦德国、英、日等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成为全国出口烟叶质量高、数量大、创外汇最多的县,优质烟产量连续两年在全国夺魁。棉花总产1074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62倍,比1980年增长4.8倍。生猪存养户均两头多,比1949年增长65倍。家畜、家禽等都比建国初期有较大增长。农业土特产久负盛名,除黄烟外,还有大花生、姜、蒜、蜜桃等。大花生果大粒饱,清末即大宗运往青岛,1985年总产2931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4.9倍,出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备受欢迎。大姜年产2620多万公斤,远销国内外。大蒜头大办匀,特点独具,年产1330多万公斤,远销省内外。蜜桃为全国晚熟桃的稀有优质品种,农牧渔业部和省、市已投资开发。
工业生产。建国前夕,工厂屈指可数,且多为手工业作坊,仅有的银矿、粉石笔厂等大都停产歇业。建国后工业发展较快,50年代发展了中小型农具、日用五金、服装、鞋帽、木业、建筑业,1956年工业产值猛增到1088万元,比建国初期增长4倍多。1958年在“大办钢铁”、“提前过渡”等错误口号指导下,厂矿大增,产值反而下降,后来部分厂矿被迫关停并转。60年代纠正左倾错误,进行较大调整,又发展了玻璃、造纸、建材、机械制造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受到冲击,但仍有发展。70年代发展了电子、化工、塑料、机电、纺织业等。1978年县社工业增至187处,职工2.1万余人,工业总产值1.28亿元。进入80年代,贯彻中央指示,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加速了工业发展的步伐。1985年有县、乡镇工业275处,初步形成了以轻工、机械、化工、电子等10个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职工达3.2万余人。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所占比重几乎与第一产业相等。工业产品数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工业产值已达5.3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为52.6%,比1949年增长265倍,比1978年增长3倍多。“六五”期间年均递增26.4%;实现利税5504万元,比1978年增长2倍。特级景芝白干酒、水箱等5种产品荣获部优质产品奖,19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交通邮电事业。解放初期仅有干线公路1条,干线邮路4条,公路里程只有28.5公里。1951年后大修县乡公路,逐步增加了运输车辆和通讯设施。1985年已初步形成以潍(坊)徐(州)、下(营)小(关)两条干线公路为主,26条县乡(镇)公路相连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各乡镇都通客车,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1985年有载货汽车687辆,其他机动车4653辆,交通运输业空前兴旺,客运、货运都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多家经营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全县公路通车460多公里,比1949年增长15倍。其中柏油路95公里,达到了晴雨通车。邮路总长度发展到209公里,村村通邮。913个村通电话,方便了信息交流。
商业。建国前,受社会条件的束缚,县人有重田守土的习惯,经商者不多,商业流通不畅,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仅有896万元。1950年到1977年,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流通体制,调整购销政策,扩大集市贸易,促进商品流通,城乡购销两旺。1985年商业网点扩至7053个,从业人员1.5万多名,社会商品零售额3.18亿元,比1949年增长34倍,比1978年增长18倍。农副产品收购额2.22亿元,比1949年增长82倍,比1978年增长2.4倍。外贸商品收购额5617万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出口商品远销日、美、西欧、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财政总收入5951万元,比1949年增长24倍,比1978年增长1倍多。国民收入7.6亿元,全县人均775元,为1949年的15倍,比1980年增长1倍多。
解放前农民交租纳税后,口粮不敷食用,多数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职工工资仅供糊口。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1978年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85年职工人均年工资995元,比1978年增加1倍多;农民人均年收入515元,比1978年增加近3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亿元,比1978年增长9倍。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城乡人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54公斤,比1 980年增加近1倍,基本解决了历史上从未解决的温饱问题,且大都由粗粮为主转为细粮当家。衣着用具等方面也有较大改观,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大衣柜、沙发等家具遍及职工家庭,也进入农户。
安丘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很多,但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主要是水资源不足,水量分布不匀;森林植被缓慢,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环境遭受污染;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基本设施仍较薄弱。同时,科技人才不足,人增地减,能源短缺,也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
安丘文化事业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活动以龙灯、高跷、旱船、跑驴等舞蹈和泥塑、剪纸、绘画等工艺美术,以及戏曲演唱等为主,清末民初盛极一时,出现过不少名人。建国后,又发展了新闻、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有各级电影放映队255个,县、乡镇文化馆、站33处,县、基层图书馆、室380处,藏书42万多册。专业及业余剧团157个,年演出3900余场次。有县广播电视站1处,电视差转台1座,乡镇广播放大站32处,1353个村通广播。村村能收看电视节目。新华书店售书门市8处,年销售图书467万多册,报刊年发行量16.3万期。文艺创作日趋繁荣,已有300多篇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发表。
教育事业。清末民初兴盛,但与建国后相比,却有很大距离。1966年,全县中小学已发展到1081处,10.08万人,分别为1931年的4倍、11倍,1949年的2.4倍、4倍。“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高考制度废止,教育质量大大降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重新得到整顿,教学秩序日趋正常。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质量显著提高。1980年,小学教育普及。1984年,业余教育完成了扫除文盲任务。1985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处,教职工9696人,在校学生16.95万人,为建国初期的8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0年的41%提高到98.24%。建立幼儿园677处,入园幼儿2.2万多人。建国以来至1985年,共毕业初中生23.4万人,高中生5.2万人,向国家输送大中专、技工生6918人。
科学技术。解放前十分落后,科研成果极少。建国后至1978年虽有进展,但成效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研机构大增,科技队伍形成,科技成果喜人。除县、乡镇普遍建立科委、科协外,又先后建立了9个专业学会、协会、183个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厂矿企业大都设立了技术科。全县有国家系列科技人员5402名。1974年至1985年,共取得科技成果331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省级5项,厅(局)、地(市)级42项,县级283项。鲁安粘接剂厂厂长罗来康研制的“w—1”型热处理(原称多功能)保护胶纸,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县轻工机械厂研制的酿酒机械包装生产线,获轻工部科技成果四等奖。县无线电厂生产的3DG141晶体管,用于1980年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表彰。
卫生事业。中医历史悠久,西医于清末传入县内,时医病者多靠民间中医药铺,传染病、地方病不断流行,人口死亡率很高。建国后逐步建起了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1985年有县、乡镇医院卫生院26处,卫生防疫站等卫生机构36处,医务人员1537名,比1949年增加10倍,农村卫生室1402处,乡村医生2091人,基本上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52年消灭了天花、霍乱、回归热和性病,1961年黑热病绝迹,1985年地方病、传染病大减,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4.84‰下降到6.02‰。全县实行计划生育的14.4万多人,节育率达87.9%,女性晚婚率为70.51%,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5.6万多对,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2.79‰,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5.99‰降至6.77‰,人口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体育。建国前项目较少,多在学校中开展,民间有传统的武术活动。建国后相继开展了各类体育活动,增加了多种体育设施,至1985年,共举办县级运动会百余次、参加者7万多人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前三名的有27项73人次,女子篮球队3次荣获地区赛冠军,武术队先后有23人次代表地区参加省比赛,多次获奖。共向省、市输送运动员29名。
文化古迹。遍及全县,已发现的有大汶口、龙山、商周文化遗址和古城遗址33处。博物馆收藏文物近两千件,其中一、二级藏品57件。在景芝出土的黑陶高柄杯,现存国家博物馆。景观名胜中有汉画像石墓,雕刻画面60余幅,其画场面浩大,生动逼真,呼之欲出,五彩纷呈,许多画面绝无仅有,国内外学者赞叹不已。清代庵上石坊为省内仅存,雕技精湛,鬼斧神工,花草虫鸟,飞禽走兽,人物器具,无不栩栩如生。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公冶长书院,位于城顶山腰,曲径羊肠,峰回路转,鸟语花香,古木参天,环境幽雅,游人不绝。潍坊市千里民俗旅游线的参观点——石家庄新村,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客人。他们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入民俗馆参观,坐马车郊游,乘花轿饱尝做新郎新娘的滋味,说不尽的欢乐,道不尽的情趣。横越太平山顶的齐长城遗址及县博物馆、人民公园等,无不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972年至1985年间,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名外宾来县内参观旅游,从事经济贸易洽谈和科学文化考察,增进了安丘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安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正在发挥自己的优势,排除历史遗留下的件件障碍,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奋发努力,创造更光辉灿烂的业绩,建树新的历史丰碑。

几个年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农村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其中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量1949105595085578077677331.9201.971301952206189928112841510114315.6381.613934195720024964210959141171390495812946196216427791089901160211405.6704.610701196520765999911365147751441812091320919702420811657132491803216808.51789.5150191978530412558229040310253621812826233921979556782815631912339924046415075253891980583163073134784374804516716682284851981667233426338755412645093622043288931982817174250647891520626378928485353041983941204912855248647077280834360384481984111206574896560593167853204148943831198515076676004811691106271022125377148441

说明:主要指标中,工农业总产值系1980年不变价,其他项目均系当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