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下水开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74&run=13

临朐县地下水多年平均储量为27322.5万立方米,可利用的1亿立方米以上。
由于地质条件不同,地下水分布贫富不均,水层深浅相差悬殊。井灌最早见于史
册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大旱,辛冢社(今辛寨镇)有凿井浇地者,庄稼稍
有收获。 1929年弥河沿岸凿井35眼, 次年凿井71眼,用以灌田。1936年,增至
400眼。 建国后,地下水的开发,从人工凿井发展到机钻钻井,从开采浅层水到
深层水,从富水区扩大到贫水区。既解决人畜用水,又可供农林灌溉和工业用水。
1987年,全县的32万亩宜井地已建机电井3460眼。自70年代以来,天气多旱,水
位下降。以1975年为基数,1976年,平原区水位下降0.67米,至1987年下降2.69
米, 年均下降0.22米;山丘区1976年水位下降1.8米,至1987年下降12米,年均
下降1米。

第一节 人工凿井
1952年,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凿井灌田。先是在弥河两岸曾家洼、朱封村等
富水、浅水层地区凿井;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进展缓慢。后发展为互相协作,
连片打井,并推广打鸳鸯井、梅花井、截流井、三倒水等较为合理的打井技术,
开采区域扩大到大部浅水宜井区。1955年,在水层深的盘阳乡孟家庄采用锥井下
泉技术, 打出一眼深土井。 同年,全县打土井1000余眼,灌溉面积达7000亩。
1958年推广寿光县万眼井经验, 全县打井形成高潮。 由于指挥上不分区域,搞
“一刀切”,井点选择不当,又加技术落后,至1960年共凿2600余眼,但成井率
不高,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1960~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凿井工作重点
转向成井配套和解决人畜吃水,效果较好。

第二节 机钻钻井
1963年,临朐县引进第一台人力回旋钻,在青年山大队打出第一眼机井。至
1965年, 全县建成21眼机井,开辟了(青年山大队一带)机井灌区。1966年7月
14日,县内第一眼深机井在五井中村村北打成,井深170米,井径325毫米,出水
量36立方米/小时。 深水层开发自此始。1969年4月10日,县水利钻井队成立,
负责机井的建设和指导工作。 至同年底,全县建成标准较高的机井208眼,井灌
区发展到5处。 同时,组织力量进行地下水普查,探明储量,统一规划,避免浪
费。1972年,全县机井增加到725眼,井灌面积扩大到2.1万亩。
1973年, 县、社两级打井专业队发展到7个,120人,拥有钻机6台,人力回
旋钻40余台。根据县统一规划,机钻到山区打深层水井,人力回旋钻在沿河及平
原区打浅层水井。至1974年春,新打机井700多眼,配套500眼,井灌面积扩大到
4万亩。 之后,打井数以每年递增10%的速度增长。1981年,遇特大干旱,地上
蓄水工程大部水源不足,出现大面积绝产田,而井灌区却获得丰收。1982~1983
年, 持续干旱。群众自筹资金近百万元用于打井,两年新增机井800余眼。1984
年,打井工作转向配套挖潜,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至1987年,修复旧井750眼,
改造更新提水设备460台,改善井灌面积3.1万亩;1987年底,全县机电井3460眼
(配套2920眼) ,其中深井393眼,大口井1556眼。其密度为丘陵地每平方公里
约4眼,平原每平方公里约15眼,单井效益平均50亩。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12.13
万亩,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31.6%。临朐、辛寨镇井灌面积占耕地的85%。1987
年机电井提供工业用水124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192万立方米。井灌周期短、
及时、方便,群众称为“当家水”,全县万余亩吨粮田均在井灌区内。